四、中国国家哲学本体(国情)的特征
在认识与把握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如何才能正确认识与把握中国的基本国情?对于国家哲学本体在描述的时候,应该说,对"本体"的界定只具有相对的可界定性。一方面,它的"本体"具有不确定性,本体本身的状态或属性并不是绝对确定的。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本体具有不可界定性,人们对事物的测量和界定存在着局限。对国情的认识需要经历从感性具体到知性抽象再到理性具体的思维过程,要先从国情的现实的感性的具体亦即国情的整体的混沌的表象出发,抽象出其中的主要因素,并如实反映这些因素在国情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功能及其运动变化和相互之间的关系,最后加以综合概括,科学地从理论上再现中国的国情。马克思指出,"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因此它在思维中表现为综合的过程,表现为结果,而不是表现为起点,虽然它是现实的起点,因而也是直观和表象的起点。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20]历史的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而近现代以来中国的社会充满矛盾,问题错综复杂,这使现实国情往往交织着一系列矛盾二重性,成为一个矛盾统一体。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反复提出一定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时就指出,"我们要冷静地分析中国的现实",而中国现实是指当今中国社会发展尤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一些重大的新问题、新理念。在分析中国国情时,既要看到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国情,又要看到其他多个方面的国情;既要看到国情中的有利因素,也要看到国情中的不利因素;既要看到国情中的有利因素中所包含的不利因素,又要看到国情中的不利因素中所包含的有利因素等。国情的表现形式十分复杂,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国情,同一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国情,同一国家的国情在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下具有不同的内容,因此,要认清和把握中国国情无疑是一项异常艰巨的任务,"观察中国问题,一定要认识中国问题的复杂性。"[21]
第一,国情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22]这就是说,如果不搞清楚历史的中国,就不可能真正懂得今天的中国。当然,如果缺乏对今天的中国的全面、深入的了解,同样也不可能真正懂得历史的中国。这就要求我们既要考察今天的中国亦即中国的现实的国情,也要考察历史的中国亦即中国的历史上的国情,要注重历史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将二者有机统一于对中国国情的认识过程中。反映国情的一定历史阶段和历史条件的现当代中国国家哲学往往决定着该国意识形态的整体趋向和精神状态,国情不是凝固不变的,对它的认识更不可能一劳永逸,中国国家哲学必然会随着国情的变化和认识的深化不断地被后人突破,与时俱进。
第二,国情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对现实国情的认识仅仅是前提和出发点,在此基础上,通过确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怎样发展的问题,不断实现社会形态的由低级向高级前进运动。国家哲学不只是一个认知国情现实的过程,而是一个超越现实国情的社会理想的实现过程,不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描述,而要揭示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后果,从理论上为中国的社会现实实践进行历史定位,确立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是可欲之事和可行之事的统一,能够为它们之间的张力安排可能的现实通路。因此,掌握认识国情的基本要领的最终目的是,在对纷繁复杂的国情的总体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和侧面高度抽象和概括出国情的基本特点,"据以正确决定我们的长远规划的原则",[23]从而把对国情的认识上升到应有的理论高度,在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技术装备基础上,通过实践,同实践对象一道转化成一定的物质结果。
第三,国情是静态与动态的统一。国情能够表征一个国家在特定历史阶段中的相对稳定的整体状况,但同时它本身又在不断发生着极其复杂的变化。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甚至同一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时期,国情的内容和特点都会有所不同。中国的国情,毫不例外也在不断经历着或大或小的变化。当今中国国情,与民主革命时期就有着本质的不同,与改革开放以前也有相当大的区别。国情既有静态结构,也有动态结构,因此,我们既要静态地观察国情,总结不同历史阶段的历史成果和基本经验,以便确定较长时期的战略方针和基本政策,又要在动态中观察国情,随着时空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增添时代内涵,时刻关注已经变化或正在发生变化甚至预测未来有可能发生变化的环境和客观条件,并根据这些变化来不断修正、调整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方案,始终要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发展着的、具体的国情相结合,走"结合的道路",在结合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四,国情是内在国情与外在世情的统一。一个国家的国情是这个国家所独有的具体情况,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国家所独有的具体情况是孤立生成并独立表现出来的。实际上,这一具体情况既有它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原因和条件,又有它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原因和条件,它应当是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结果的表现。[24]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对资本主义在政治上试图进行和平演变、在经济上力图维持"中心"与"边缘"的关系、在意识形态上力图用资本主义价值观替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情况下,世情对我国国情的影响更大,因此,中国国情既包含当代中国的具体情况,也包含当今世界情况对我国的影响,我国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等,它是中国国情与当代世情的辩证统一。我们要把世情所引起的中国国情的复杂而特殊的变化纳入对中国国情的考察范围内,并注重中外国情的对比分析,才能更准确、更广泛地把握中国的国情。
综上所述,国情体现为一个国家的历史情况和现实情况、动态因素和相对稳定因素、理论因素和实践因素、内在国情与外在世情等的辩证统一,在具体研究方法上需要融入现代人文科学的一些基本方法,确立本体还原、总体分析、关联分析、结构分析、活动分析与预测等。现当代中国国家哲学能否对它进行正确的把握,不仅是该理论的艰巨任务,也是决定我国的改革能否取得成功,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否健康、有效和科学发展的关键。
【注释】
[1]杨永庚.中国国家哲学指导作用的实证研究[J].唐都学刊,2007(6):36
[2]俞宣孟.本体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75
[3]宋志明.论中国近代哲学的转向[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6):31
[4]雷龙乾.中国现代化哲学历史演进的四种理论形态[J].学术论坛,2005(8):3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8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
[8]杨永庚.马克思国家哲学的基本思想论析[J].宁夏大学学报,2009(2):142
[9]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5(www.daowen.com)
[10]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33
[11]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474
[1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4-815
[13]邓小平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3
[14]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0
[15]孟庆波.国家哲学论纲[J].山东电大学报,2007(4):45
[1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4
[1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4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
[19]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31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
[21]邓小平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0
[2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23]邓小平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56
[24]宋吉玲.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6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