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国国家哲学的基本特征
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它具有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科学性、实践性和群众性三大共性特征。
其一,科学性是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基本特性。社会主义国家哲学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能够为国家和公民提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进而正确选择的强大思想武器。以往的国家哲学主要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其阶级性被掩盖了。社会主义国家哲学不像旧的国家哲学那样,从不掩饰自己的阶级性,明确表明为无产阶级国家服务,因为无产阶级是一个彻底革命的阶级,它的利益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相一致,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它的宗旨就是从根本上改造社会,消灭阶级,消灭剥削,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种历史使命就必然要求与自然、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相一致,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人类历史的发展变化,进而更高更快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阶级性与其科学性是相一致的。
其二,实践性是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根本特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当然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兼具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是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一大特征,这源于其实践性。第一,实践是社会主义哲学孕育和形成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第二,社会主义国家哲学要"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37]。以革命理论为指导推翻资本主义世界是社会主义哲学革命实践性的重要体现,而在不断改革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发展其理论指导作用。第三,社会主义国家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基于实践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哲学要求它用彻底辩证法的观点去看待世界,去对待自己的理论,从而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马克思说: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尊重并走进人民群众的生产和阶级斗争的社会物质实践,从中汲取养料,并为广大群众掌握,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科学性及其批判性,使它在本质上和总体上不会从自己的头脑中引申出一些原则,创造出与现实不符合的理论,成为"虚假意识",而是指导人们革命与建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
其三,群众性是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表现特性。它从群众中来,也回到群众中去。首先,历史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只有人民群众才是最大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前进方向的是"行动着的群众"。国家哲学必须在人民群众中(经过领导、专家的研究、总结)深化、丰富其内涵。其次,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宗旨是服务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意志、愿望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马克思主义一经产生,就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同生死,共呼吸,息息相关。再次,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实施不仅是党和国家的要求和宪法的规定,而且是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在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工作中,把它转化为一种认识工具或思想方法,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化为党的思想路线和工作路线、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中国国家哲学除了具有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科学性、实践性和群众性三大共性特征外,还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区域性。从一般特性来看,任何国家哲学的产生都首先具有该民族和地区的特点。在地域历史阶段,人类以孤立封闭的群体分散在世界各地,各个群体之间还没有建立起社会联系,孤立存在,自成一体,前现代社会的历史都属于地域性历史,世界各国的哲学、思想、理论,都带有一定国家、民族的特点,都带有一定社会阶级的痕迹,都打上了历史文化传统的烙印。首先,认识论上的孤立封闭性、内向性和倾向于强调和固守自己的特殊性。由于生产力水平不高,无法克服由于自然条件所造成的自然隔离状态,人类在这个时期还没有现实统一性。因此,各个社会群体就自成一体分散于世界各地独自发展。其次,内容上的分散零碎性。由于不同的区域,其自然、经济、社会结构是不相同的,其发展现状、问题潜力、方向、途径也是不同的,其认识和文明也不同。再次,认识方法上的多样性。哲学所涉及的内容和领域非常广泛,运用不同的方法从各种不同角度来研究这些内容,形成了多元的哲学存在,以及多种多样的哲学理论,况且它们各有特点,西方哲学家特长自然科学,东方哲学家习惯于人文科学。总和吸收中西方文化精华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普适的价值和意义,所以要根据本国国情灵活运用,"要避免机械地把一个国家的经验套用到另一个国家",要"灵活地和具体地""应用到每个国家的特别环境中去",毫不留情地反对"说空话,拘守成规,咬文嚼字以及信条主义等等"恶习,要"善于利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分析问题的武器",学会把马列主义的方法应用到各国的"具体环境中去,应用到具体条件中去","避免用一成不变的方法和笼统公式去代替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分析",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那种给一切情况、一切国家和一切民族"一个万应的药方"的观点,"等于愚昧无知"[38]。
第二,民族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经济和文化都十分落后。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革命,必然会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的问题,靠套用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同样的,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也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更无法照抄别人的经验。要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紧密结合中国的国情和时代条件,寻找适合中国实际的道路,制定正确的方略。中国国家哲学必须符合中国国情,完满地回答和解决国家生存发展的基本实践课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为了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的具体环境的具体实践中去,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从而用"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的具体行动。这也就是毛泽东强调的要使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思想文化传入中国,要使它能为中国人民广泛接受,并在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就必须寻找到一种为中国人民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民族形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照搬,也不是对中国文化的复制,而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相结合进而达到融合。在这个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文化进行认真的清理,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又用中国优秀文化的表达方式和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来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第三,应用性。从哲学的性质、功能和发展历史来看,哲学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理论哲学(基础哲学或"纯哲学"),一类是应用哲学(部门哲学或哲学分支学科以及实际工作的哲学)。前者着重于哲学范畴和基本原理本身的研究,它主要揭示的是对世界根本问题的系统看法,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后者侧重把哲学范畴、原理应用于各门具体科学和实际工作,解决具体科学和实际工作中带普通性的根本问题,并概括出具有哲学意义的理论来。这种分类如同自然科学可区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类一样,它们对于推动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不存在谁高谁低。就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也可以分为理论哲学和应用哲学两大类[39]。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也不是纯粹的哲学著作,而是为了解决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问题而写的论著。但这些著作中都渗透着丰富的哲理,同时也提出了哲学上的许多新概念、新范畴、新原理,从已公开出版的《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等来看,属于理论哲学的著作是少量的,绝大多数是应用哲学,即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外交、党建等各个方面,运用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中心问题,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等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论的某些基本观点。当然,他的哲学主要不是以纯哲学形态出现的"理论哲学",而是以方法论形态出现的"应用哲学"。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都是我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中国社会,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所以应当称他们为应用哲学家、实践哲学家和中国国家哲学家。
【注释】
[1]黑格尔.逻辑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0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
[6]牛苏林.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奠基之作[J].中州学刊,1993(4):45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58
[9]杨永庚门忠民.中国国家哲学发挥指导作用的机制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08(4):104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4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4
[12][德]卡尔·洛维特.从黑格尔到尼采[M].李秋零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134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19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www.daowen.com)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24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
[18]杨永庚。马克思国家哲学的基本思想论析[J]。宁夏大学学报,2009(2):143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60
[21][德]卡尔·洛维特.从黑格尔到尼采[M].李秋零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130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58-459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
[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
[25]杨永庚.论国家哲学的内涵、生成方式及其功能[J].青海社会科学,2009(3):127
[26]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325
[27]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读(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621
[2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3
[29]赫大为,安乐哲.通过孔子而思[M].何金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1
[30]赫大为,安乐哲.期望中国——中西哲学文化比较[M].施忠连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67,146
[31]宋志明.论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J].学术论坛,2005(8):6
[32]赫大为,安乐哲.期望中国——中西哲学文化比较[M].施忠连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67,146
[33]肖士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渐次生成及其外生、内生形态的循环演进[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6):43
[34]孟庆波.国家哲学论纲[J],山东电大学报,2007(4):16
[35]于今.国家哲学与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理论概述[J].南通大学学报,2006(5):41
[36]高清海.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需要自己的哲学理论[J],新华文摘,2004(14):20
[3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8
[38]鲁振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读史中若干问题考察[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6(1):6
[39]雍涛.邓小平哲学的历史地位[J],武汉大学学报,2004纪念文集(1-5):6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