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儒藏-专录儒者之传记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儒藏-专录儒者之传记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儒林史传》专录儒者之传记。传记文献,起源甚早,史称“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此即人君之传记。及秦焚书,“诸侯史记尤甚”,传记文献扫地几尽。于是在“正史”传记之外,又有“杂传”以济其穷。魏晋南北朝,传记类文献数量激增。若概以“传记”统之,则又薰莸同器,使孔孟名儒与《美妇人传》同编,忠臣雅士与《妒妇》、《侍儿》同列。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儒藏-专录儒者之传记

 

 《儒林史传》专录儒者之传记。所谓“传记”,即人物生平事迹之记录。别而言之,“传”者偏重生平始末(如《晏子春秋》),“记”则偏重遗闻轶事(如《孔子三朝记》)。合而观之,举凡生平事迹之记录皆可谓之“传记”。传记文献,起源甚早,史称“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此即人君之传记。后世尊君,人君传记称之为“本纪”,纪即记也,盖亦“传记”之流,《穆天子传》尚存其概。

古之史官,非仅“君举必书”,凡动关军国、事涉教化者,虽人臣士夫,亦尝获记。《左传》称,虢仲、虢叔、王季之穆,“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周礼》闾胥之政,凡聚众庶,书其敬敏任恤者,族师每月书其孝悌睦婣有学者,党正岁书其德行道艺者,而入之于乡大夫,乡大夫三年大比,考其德行道艺,举其贤者能者而献其书,王再拜受之,登于天府,内史贰之。于是“自公卿诸侯至于群士,善恶之迹,毕集史职”,甚至“穷居侧陋之士,言行必达,皆有史传”(《隋书·经籍志》),此即“传”之属也。

《左传》又载,臧纥之叛,季孙“召外史掌恶臣而盟首焉”;《周官》司寇:“凡大盟约涖其盟书,登于天府”;太史、内史“司会六官,皆受其贰而藏之”,是则“王者诛赏,具录其事,昭告神明,百官史臣,皆藏其书”(《隋志》),此即“记”之属也。出土金文,或录因功受赏,或纪缘能得封,皆此类也。

战国之世,天下分崩,史官旷绝,私记爰兴,《晏子春秋》、《虞氏春秋》之类,纷然杂出。及秦焚书,“诸侯史记尤甚”,传记文献扫地几尽。汉兴,武帝令举贤良文学,嘉言懿行,载在荐书,“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副上丞相”(《史记·太史公自叙》),于是举国人士之善恶,天下功臣之勋阀,靡不毕集于太史。司马迁班固因之,撰成纪、传、表、志(或称书)俱全之《史记》、《汉书》。后世因之,蝉联而下,便成“二十四史”(或“二十五史”)之局,是即“正史”。

  “正史”以帝王世系、军国要务为中心,其纪帝王者谓之“本纪”,纪帝胄勋阀者谓之“世家”,纪功臣列士者谓之“列传”,纪政治典章者谓之“志”(或“书”),提挈纲目、旁行斜上者谓之“表”。所录人事,或缘帝系,或在军国,纵非勋阀,亦皆旧阅;其有奇才高行,立德立言,如孔子、孟子老子荀子之伦者,亦间蒙纪录,遂使“正史”成为总录一代之“全史”。

 然而“正史”既以帝王、军国为中心,故于思想文化社会风俗,不能不有所取舍,刘知几“语其细也,则纤介必录;语其疏也,则丘山是弃”之讥,“正史”实难辞其咎。于是在“正史”传记之外,又有“杂传”以济其穷。西汉时,阮仓作《列仙图》,刘向典校经籍,又作《列仙》、《列士》、《列女》诸传,皆此类也。后汉光武,又下令南阳撰《风俗传》,于是天下风从,沛郡、三辅之《耆旧》、《节士》之传,东鲁、庐江之《名德》、《先贤》诸赞,接踵而兴,“郡国之书,由是而作”(《隋志》)。魏文帝作《列异》以序鬼物奇怪,嵇康作《圣贤高士》以传圣心贤风。兹后文士继踵,“因其事类,相继而作者甚众,名目转广,而又杂以虛诞怪妄之说”(《隋志》),“传记”类题材领域遂大为拓展。

魏晋南北朝,传记类文献数量激增。据《隋志》所载,其记乡贤者则有刘义庆徐州先贤传》、陈寿《益部耆旧传》等,其记品德者则有王韶之、梁武帝、梁元帝等《孝子传》,其记名节者则有无名氏《海内士品》、梁元帝《忠臣传》。又有记玄学之袁敬仲《正始名士传》、刘义庆《江左名士传》,记义士之刘向《列士传》,记文人之张隐《文士传》,记良吏之钟岏《良吏传》。至如僧道,亦有虞孝敬《高僧传》、葛洪《神仙传》、马枢《道学传》;隐士,则有习凿齿《逸人高士传》、皇甫谧《高士传》;妇女,则有刘向、皇甫谧等《列女传》,无名氏《美妇人传》;儿童,则有王瑱《童子传》、刘昭《幼童传》;友朋,则有梁元帝《怀旧志》、卢思道《知己传》。除此之外,还有专记个人者,如东方朔、管辂等传及诸“别传”;有专记世族者,如《荀氏家传》、《孔氏家传》等。是皆“史笔之所不及者,方闻之士得以纪述而为劝戒”者也(《文献通考》卷一九五引《宋三朝艺文志》)。

传记文献数量庞大、内容复杂、体制多样、名目繁多。《隋志》称之为“杂传”,共著录六朝以来传记二百一十七部、一千二百八十六卷。唐行科举,又增登科之录;藩镇割据,遂有列藩之记。《旧唐志》“杂传类”录有一百九十四部、一千九百七十卷。至宋,传记文献更增于前,《宋两朝艺文志》曰:“传记之作,近世尤盛,其为家者,亦多可称。”(《文献通考》卷一九五引)郑樵《通志·艺文略》录有三百八十三部、二千八百五十七卷。除却《唐志》所录,宋人著述已近二百余种。此类文献在明清时期非常发达,《明史·艺文志》所录有明一代“传记类一百四十四部、一千九百九十七卷”;孙殿起以鬻书所见,撰成《贩书偶记》及《续编》,共录“传记”七百二十余种,主要为清人著述。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丛书综录》,将古代近二千八百种丛书所收传记目录汇为一编,总数在一千六百种以上。于兹可见“传记”文献之盛。

“传记”文献内容十分复杂。论传主,则有耆旧、名贤、僧道、技艺、妇女、文士;论范围,则有全国、郡邑、藩邦、域外;论体例,则有小传、杂记、学案、碑传、年谱,等等。若概以“杂传”名之,则名不雅驯,容易湮没贤达传记之史料价值。若概以“传记”统之,则又薰莸同器,使孔孟名儒与《美妇人传》同编,忠臣雅士与《妒妇》、《侍儿》同列。故有详加甄采,分别部居之必要。

《旧唐志》将“杂传”分为:“先贤”“耆旧”三十九家,“孝友”十家,“忠节”三家,“列藩”三家,“良吏”二家,“高逸”十八家,“杂传”五家,“科录”一家,“家传”十一家,“文士”三家,“仙灵”二十六家,“高僧”十家,“鬼神”二十六家,“列女”十六家。郑樵《通志》将三百八十余种“传记”分为“耆旧、高隐、孝友、忠烈、名士、交游、列传、家传、列女、科第、名号、冥异、祥异”十三类。至《中国丛书综录》,分类更趋合理,先按记录范围分成“总录”、“专录”、“杂录”三大类,再按内容厘为“历代、郡邑、域外、家乘、姓名、人表、仕宦、学林、文苑、名医艺术、列女、隐逸、孝友、杂传、释道、日记、琐记”十八目。(www.daowen.com)

 以上分类,只客观反映传记文献之类型,而未能甄别表彰文献之价值。特别在主题类别方面,连“名医”、“僧道”都立专目,而于儒林圣贤却不置一喙,不贤识小,于此何异?有鉴于此,《四库全书总目》特将“传记”文献“略为区别:一曰圣贤,如孔孟年谱之类;二曰名人,如《魏郑公谏录》之类;三曰总录,如《列女传》之类;四曰杂录,如《骖鸾录》之类”。《贩书偶记》继之,在“名贤、名人、总录、杂录”四大类中,亦以“名贤”专纪孔孟文献。然而,《四库》“圣贤”仅录两种,《贩书》“名贤”亦不过十余种,于卷帙浩繁之“传记”文献中不过万绿丛中一点红而已。又兼诸家著录,都将“圣贤”(或“名贤”)、“学案”、“年谱”、“碑传”,同隶于“传记”之科,各类文献功能及价值并未得到区别和突出。

《儒藏》“史部”曾将“圣贤”文献别为《孔孟史志》,“学案”文献别为《历代学案》,“碑传”文献别为《儒林碑传》,“年谱”文献别为《儒林年谱》,分别部居,不相杂厕,各类文献之源流分合既明,其特殊之学术价值亦已凸现。今复于“孔孟”、“学案”、“碑传”、“年谱”外,摭录其他儒者传记,编成《儒林史传》,以与前者互为经纬,互相补充。

《儒林史传》主要由三大类文献构成:一是“正史”之儒传,二是“通录”性儒传,三是“专录”性儒传。

 “正史儒传”乃辑录“正史”中儒学传记而成。司马迁撰《史记》,首开为儒者立传之先例,孔子有《孔子世家》、孔门有《仲尼弟子列传》,其他如孟子、荀子、叔孙通公孙弘诸大儒,亦皆有专门传记;其主于诸经传授者,则有《儒林列传》。特别是《儒林列传》篇首一“序”,历叙先秦至汉初儒学传授,概略明具;复分专经专师,叙述经学授受,源流清晰。此例一立,自《汉书》以下历代“正史”(除《南齐书》外),莫不为儒者立传,也莫不有《儒林列传》(《宋史》于《儒学传》外,更有《道学传》)。“正史”体例严整,叙事详实,其于皇家中篝,容或回护;而于学术文化,毋庸曲笔。故“正史”儒传,实乃儒教之正史、学术之定评,从事历代儒学研究,固当首先取材于兹。《儒林史传》第一类,即将“二十四史”暨《新元史》和《清史稿》之《儒林传》及儒者传辑录成编。其编录仍依原史各自成书,凡二十六种。其排序,则首以《儒林传》,可以概见一代儒学传授之源流正变;次以大儒各传,略依时代先后为序,于此可观儒学发展异峰突起与波澜壮阔之景象。

  “正史儒传”之外,收录更多者乃独立之儒学传记。此类传记,在历史上也产生甚早,《汉志》“六艺略·论语家”有《孔子三朝》七篇、《孔子徒人图法》二卷,前篇今仍见于《大戴礼记》,后者则已失传;《隋志》传记类亦有《汉文翁学堂像题记》二卷,《孔子弟子先儒传》十卷,《扬雄家牒》、《王朗王肃家传》各一卷,《孔氏(融)家传》五卷,《管辂别传》等,综合、专录、家传、别传诸体,俱已备矣。此外,尚有《先贤》、《耆旧》、《孝子》诸传数十余种,其中不乏以儒行儒言名世之人。

 对儒者学术渊源、人物事迹有意识地进行考索和整理者,当数宋人。朱熹撰《伊洛渊源录》十四卷,“记周子以下及程子交游门弟子言行”,其中有行状,有轶事,有语录,有评论,有荐章,盖欲“以前言往行,矜式后人”(《四库全书总目》),对道脉统宗、理学渊源,首次进行叙录。又撰《名臣言行录》,摘录史传、文集之嘉言懿行,以垂世教。于是创立专纪儒人学术事迹,注重学术渊源,兼录学术语录之史体。此类体裁,至明清而达于极盛,黃宗羲《明儒学案》、《宋元学案》为其代表。后学承之,遂演为体系庞大、卷帙浩繁之“学案体”。此类文献《儒藏》已别为《历代学案》纪之。

  “学案”之外,同类文献尚多有之。其纪历代儒学人物者,则有明魏显国之《儒林全传》、清朱轼之《历代名儒传》;其纪儒学宗派、道学渊源者,则有明周汝登之《圣学宗传》、清孙奇逢之《理学宗传》、黄嗣东之《道学渊源录》;其讲学统文脉者,则有清熊赐履之《学统》、张廷琛之《续学统》,凡此皆综录全国、通纪历代,是为“通录类”。

  其或专纪某师,独录一派者,则有朱熹《伊洛渊源录》,丁宝昌《安定言行录》,张夏《洛闽渊源录》,宋端仪、薛应旂《考亭渊源录》,罗正钧《船山师友记》,戴望《颜李学记》等;其纪某一朝代,彰显一时之盛况者,则如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及《国朝宋学渊源记》、唐鉴《学案小识》等;又有以地域为限,录一方学统者,则如明朱衡之《道南源委录》,明冯从吾之《关学编》,清张伯行之《道南源委》,清李清馥之《闽中理学渊源考》,清汤斌之《洛学编》,清魏一鳌、尹会一之《北学编》,清徐文定之《皖学编》,清王棻之《台学统》,清方守道之《蜀学编》,顾沅《吴郡名贤图传赞》等等,是皆为“专录”之属。

此类著作,或展现儒林大观,或专录一方名胜,或探明学术渊源,或摘录哲言睿语,或表彰轶事高行,“文言美词,列于章句;委曲叙事,存于细书”(《史通·补注篇》),无论著录之广,抑或记事之详,皆远在“正史”之上,足可与“正史儒传”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兹录得儒林传记一百余种,都为一辑,以备《儒林史传》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