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传相对于史传而言,此指行状(又称“行述”)、墓志铭(又称“墓志”或“墓铭”)、墓碑(“方者为碑”,又称“神道碑”)、墓表(又称“阡表”、“殡表”、“灵表”)、墓碣(“圆者为碣”)等。其述人物生平事迹,钜细备载者谓之“行状”。“行状”相当于“实录”,其文多出门生故旧,资料原始,内容详尽。当时或牒考功太常以请议谥,或上史官以求编录,或致其人以书志表,其所投献者皆“行状”之属。至于文献中所见“事状”、“行述”等称谓,则为“行状”之变体或异称。其记死者之世系、名字、爵里、行治、寿年、卒葬年月与其子孙之大略,勒石加盖埋于圹前三尺,以防异时陵谷变迁者,有文有韵,是为“墓志铭”(其有志无铭者谓之“墓志”、“圹志”,有铭无志者谓之“墓铭”、“圹铭”、“埋铭”)。既为墓志以藏之幽壤,复为石碑以揭橥墓外,或称“碑”、“碣”,或曰“表”、“文”,与“墓志”幽显相映,详略互参,这又是对“墓志”的一大补充。
秦汉而下,流行石刻;东京以还,渐行碑状。人之云亡,树碑立传,或故吏叙旧,或门生述恩,皆与传主知交甚深,叙事不爽,为研究儒学史之第一手资料。儒者“疾没世而名不称”,故于此道尤重。这些传记资料,或葬之幽冥,或树之墓旁,或曾上之太史,为国史立传所本;或仍载在文集,为品题人物之资。亦有将其类编成集以永其传者,如杜大珪之《琬琰集》、焦竑之《献征录》、钱仪吉等《碑传集》三编等。但是更多的是尚散见各处,无人统综,有的甚至还藏在山崖水涘,无人知晓,读者欲一见而不能得,更遑论其研究利用。
今兹广搜史志、文集、总集,兼及金石文类、考古文献,将历代儒学人物的各类碑传,广采慎择,予以汇录。由于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传统知识分子无不读经,无不业儒,他们基本上都可以统称为“儒生”,这就为我们选辑“儒林碑传”增加了难度。不过,我们为本辑制订的选择标准是,除历史上公认的、对儒学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大儒、名儒在所必收外,其它则着重发掘那些有儒学事迹、有儒学著作,而又鲜为人知的儒学人物的碑传资料,希望从更广阔的角度全方位地反映中国儒学发展演变的真实面貌和历史轨迹。同时,考虑到儒学有一个由个别到普及,由局部到全面,由华夏到边裔的渐进传播过程,特别是儒学文献也是前少后多、前疏后密。为反映儒学的发展历程,照顾儒学文献的具体实际,我们对唐以前的儒人碑传,尽量从宽,举凡其人有治经通经,明经中第,兴学重教,传经授徒之内容者,都在收录之列。对于宋代以后的碑传,除了辽、金、元收录较宽外,其它王朝都收录较严。大体上形成前松后紧,上宽下严,少数民族宽,汉族学人严,辽金元宽,宋明清严的取舍格局,从而起到轻重适度,内外有别,先后兼顾,古今互补的作用。(www.daowen.com)
自两汉迄于清末,共搜得碑传文章四千余篇,涉及传主三千余人。一律按时代为编,以生卒为序,共为六书:《两汉魏晋南北朝儒林碑传集》、《隋唐五代儒林碑传集》、《宋儒碑传集》、《元儒碑传集》、《明儒碑传集》、《清儒碑传集》。共分十三册,文字不下千万。历代儒学人物的碑传资料,毕荟于此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