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孟子是儒学的光大者,唐宋以后,“孔孟”并称。本编《孔孟史志》收录历代记录、考证、研究孔孟及其家族、门人生平事迹、孔庙崇祀沿革典礼、圣门掌故等方面的著作。
孔子名丘,春秋时鲁人。父纥字叔梁,曾为鄹邑大夫,不幸早逝。孔子“少也贱”,尝“为贫而仕”,作过乘田、委吏等小官,故“多能鄙事”,并精通礼、乐、射、御、书、数。鲁定公时,作过鲁国司空和大司寇,他锐意改革,“欲去三桓”以“张公室”,未竟全功。遂周游列国,到过齐、卫、宋、陈、蔡、楚等国,备历艰辛,曾畏于匡,厄于陈、蔡,流亡十四年,“干七十余君”而无所遇。于是返鲁,授徒教学,论次《诗》、《书》,修起礼、乐,赞《易》,修《春秋》。及门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余人。孔子学说,经门弟子曾子、子思和子夏、子张等人传扬,至战国孟子、荀子而张大,成为显学。汉武帝时表章儒术,定为一尊,儒学遂成为中国正宗思想,孔子也成了万古景仰的圣人。
孟子名轲,战国邹人。少而孤弱,幸得贤母“三迁”、“断机”之训。及长,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得孔子正传。倡言“仁政”,主张“性善”,设教授徒,攘异端,辟杨、墨。周游列国,到过齐、宋、梁、滕、薛等国,行迹极类孔子。孟子生逢重“耕战”与“功利”的战国之世,却独标“王道”,以“仁义”为本,故其所至辄不合。于是退而与弟子公孙丑、万章之徒述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意,作《孟子》七篇。
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记录于《论语》一书中为多。其次是《史记》,有《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传》。又有《孔子家语》一书,记事复多于前,但学人怀疑曾经王肃篡乱,颇不之信。后世研究孔子及门人,多以《论语》、《史记》为准。孟子及门人的生平事迹,除《孟子》一书和《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外,却史文无多,文献难征。故关于孟子的事迹,历代众说纷纷,莫衷一是。其关系较大者,如孟子“受业子思之门”抑或“受业子思之门人”之疑案,适梁、适齐顺序之后先,孟子门人之数量,从古以来,皆无定说。(www.daowen.com)
孔、孟生前不遇于时,身后则倍受尊荣、享崇祀。鲁哀公十七年,已为孔子立庙于孔氏旧宅。汉高、光二帝皆以太牢祀阙里。文翁治蜀,尝绘孔子及七十二贤像,日夕礼拜。其后诸郡邑间有作孔子庙者。汉平帝追谥曰“宣尼公”。唐贞观四年,诏州县皆立孔子庙。宋大中祥符中,加圣像冕九旒、服九章、圭用玉。崇宁四年增冕十二旒。明嘉靖中改称“至圣先师孔子”,用木主,不设像。随着孔子被尊崇,孔子的弟子也享受陪祀、配食之礼,从而又形成孔庙从祀以及礼乐隆杀之制度。孟子的被尊崇也与孔庙的陪祀制度有关。由于宋儒对《孟子》一书的提倡,宋神宗封孟子为“邹国公”,配食孔庙。至元文宗时,封孟子为“邹国亚圣公”,从而确定了孟子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地位 。
在尊崇孔、孟的同时,孔、孟、颜(回)、曾(参)的家族后裔也受到历代统治者的特别礼遇。北宋以下,孔子嫡孙世袭“衍圣公”。明清时期,孟、颜等圣贤嫡孙也世袭“五经博士”,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享有特权。
关于孔子、孟子和孔孟弟子在历代的尊荣和崇祀,孔氏、孟氏、颜氏、曾氏后裔的传衍与兴衰,历来都是学术史研究所重视的内容。此类文献历代皆有着录,《汉书·艺文志》“六艺略·论语类”即有《孔子三朝》七篇和《孔子徒人图法》二卷,《隋书·经籍志》亦著录《孔子弟子先儒传》十卷,惜皆不传。自宋胡仔《孔子编年》、孔传《东家杂记》、金孔元措《孔氏祖庭广记》以后,此类文献又丰富起来,构成了研究孔子、孟子乃至整个中国儒学史的重要内容。故兹别为一目,首加甄录。
本编所收文献,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儒门人物志,如《孔子弟子传略》、《孔门儒教列传》、《孔子弟子考》、《孟子弟子考》、《孟子弟子考补正》、《孟子事实录》、《孟子游历考》、《圣门人物志》、《圣贤像赞》等。第二类:儒门家族志,如《东家杂记》、《孔氏祖庭广记》、《阙里志》、《阙里广志》、《阙里述闻》、《阙里文献考》、《陋巷志》、《闵子世谱》、《仲志》、《宗圣志》、《三迁志》、《孟志编略》、《孔孟颜三氏志》等。第三类:儒门礼乐志,包括《圣门礼志》、《圣门乐志》、《圣节会约》、《圣域述闻》、《文庙从祀弟子赞》、《文庙从祀位次考》、《文庙从祀先贤先儒考》、《文庙丁祭谱》、《文庙礼乐考》、《文庙乐谱》、《文庙贤儒功德录》、《学宫辑略》等。第四类:儒门综合志,包括《圣门志》、《圣迹图》、《孔圣家语图》、《孔圣全书》、《洙泗考信录》、《洙泗考信馀录》等。另有一些著述也事涉孔、孟,却未能收入本类,则将在“别史”和“杂史”中收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