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儒藏系列学术讲座第139讲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儒藏系列学术讲座第139讲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5年3月20日,《儒藏》论坛系列学术讲座第139讲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开讲,由陕西师范大学的刘学智教授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名为《关于“关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的精彩讲座。主要从事中哲史研究,著有《中国哲学的历程》、《儒道哲学阐释》、《中国学术思想编年》之《魏晋南北朝卷》、《中国思想学说史》之《魏晋南北朝卷》等。明初,关学的代表是三原学派,马理、韩邦奇、杨爵等均为该学派的重要人物。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儒藏系列学术讲座第139讲

2015320日,《儒藏》论坛系列学术讲座第139讲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开讲,由陕西师范大学的刘学智教授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名为《关于“关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的精彩讲座。刘学智教授是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陕西省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实学学会理事、陕西省关学与实学研究会副会长等。主要从事中哲史研究,著有《中国哲学的历程》、《儒道哲学阐释》、《中国学术思想编年》之《魏晋南北朝卷》、《中国思想学说史》之《魏晋南北朝卷》等。在《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等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本场讲座主持人为台湾元智大学、四川大学特聘教授詹海云老师。

关学的定义,关闽廉洛,关中之学,北宋时期大显于天下。关学的定义,较流行的说法有两种:一是张载及其弟子的学说,时间范围仅限于北宋;二是张载及其之后的关中理学,时间范围延伸至清末。

关学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首先是宋代关中地区,张载为了解决社会上诸多学者“不知择术而求”的现实问题,带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强烈使命感,经过多年的心悟,俯读、仰思及教化实践,形成了以《易》为宗,以《中庸》为的,以《礼》为体,以孔孟为法的学术体系,并构建了以“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为总纲的思想体系。并且在实践中,注重讲学,以礼为教。许多学生慕名来学,门人甚众,其中吕大钧、吕大临、苏昞、范育、李复等人,对关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张载之后,关学思想的发展大体呈现两种趋向。一是向洛学转化,以“蓝田三吕”为代表的理学家在守持关学“学贵有用”、“躬行礼教”立场的同时,又对洛学的性理学说有所吸取。二是关学的“正传”发展,以长安人李复为代表,继承和推进了张载的“气本论”思想。

元代关学一方面注重传播程朱理学,另一方面又持守关学注重礼制、以礼为教,及其崇尚志节的特点。元代关学家注重践履“真儒”精神,追求事功与德性的和谐统一。正因如此,其为人处世便显得古拙、纯朴,有别于同时期其他学者。(www.daowen.com)

自张载北宋初期始创之后,关学历经南宋、金元,日趋消沉。然而迄至明代,关中涌现出一大批理学家,关学得以中兴。高陵人吕柟、长安人冯从吾成为当时的理学大儒,门生几乎遍及关中和东南地区。吕柟倡导“仁心说”,公开反对王阳明的抽象“良知”,强调要从实处下功夫。冯从吾提出“善心说”,力辟阳明学中佛教“性空”的弊端,承袭了张载注重实践的关学传统。明初,关学的代表是三原学派,马理、韩邦奇、杨爵等均为该学派的重要人物。明中期,“关中之学”或“关陇之学”成为关学主体,主要代表有薛敬之、吕柟等。明代中后期,冯从吾、李二曲等成为关学主要代表人物。明代关学在继承张载礼教为本精神的基础上,呈现出会通朱陆、敦本尚实、教化为本的思想特征和价值取向。

清代关学则是一个反思陆王、坚守程朱的转型时期。明末清初,李因笃、李柏和李二曲(人称“关中三李”)继承关学传统,进一步阐发了张载“以礼教人”的思想,主张道德修养明道救世。清朝统治稳固后,采取文化高压政策,以经世致用为宗旨的关学便处于隐而未现的状态。关学作为儒学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学派,从北宋到清末,誉播华夏,影响深远。

詹海云对本场讲座做了精彩的总结,并且祝贺刘学智教授《关学思想史》的出版。在座的同学也与刘学智教授进行了热烈的交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