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7日下午4点,通化师范学院院长康学伟教授在四川省都江堰文庙为我们带来了《儒藏》系列学术讲座第140讲——“《周易》的人生智慧”。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舒大刚教授主持了本场讲座。到场的听众有都江堰的专家学者、四川大学古籍所师生和都江堰当地民众。
讲座伊始,主持人舒大刚教授介绍了康学伟教授的学术经历和个人成就。康学伟教授现任通化师范学院院长、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学术兼职有吉林省哲学学会副会长、吉林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吉林省周易学会副会长;康学伟教授长期从事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研究和教学工作,先后出版《先秦孝道研究》等著作5部,在国内刊物公开发表论文50余篇。随后,康学伟教授用生动幽默的语言为我们开始了精彩的讲座。
首先,康学伟教授认为《周易》哲学的中心问题是人生论问题,它的目的和出发点都是人,《周易》就是一本讲人生智慧的书,并用《乾》卦与《坤》卦的卦辞、爻辞举例,为我们阐述了《周易》蕴含的乾坤天地之道,并由此引入讲座的三个主要内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
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是《周易》追求天人合一的逻辑起点,《周易》充分肯定了天与人的区别,肯定人的主体性,这是《周易》追求天人和谐的基本前提。自然界有客观性的普遍规律,人的活动也有客观性的规律,人要服从普遍规律。如《豫》卦《彖传》就说:“天地以顺动,故明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而刑罚清而民服。豫之时义大矣哉。”天人的区别在于人是认识的主体,而天是认识的客体;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是有意识的,而作为认识客体的天是无意识的。这种“天人合一”的观点是不同于道家老庄的说法、不同于荀子的“人定胜天”的说法、不同于董仲舒“天人同类”、“天人感应”的说法、不同于孟子的天道与人性合而为一的说法的,《周易》是用人与自然和谐的观点启示人民争取主体与客体的高度统一,做到人与天的最大融通。(www.daowen.com)
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就是要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康学伟教授着重为我们讲述了仁慈与正义、忠实与诚信、宽和与中庸、谦和与虚心这四个方面的和谐。《说卦传》云:“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与义是论人道的基本准则,既是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也是人类群体与社会能正常生存与发展的必由法则。《文言传》说:“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业;修辞立其诚,所以修业也。”君子应当不断增进品德修养,完善事业,对国家忠心不二,对事业忠诚专一,对社会诚实无欺,对朋友言而有信,始终保持高尚情操,这样才可以建功立业。宽和是《周易》人生智慧的重要内涵,充满了大智大慧的深刻哲理,《文言传》说:“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孔子讲“礼之用,和为贵”,主张礼仪并用来保持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系辞传》说“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强调与在上位者交往不谄媚逢迎,与在下位者交往不盛气凌人。对人无论贵贱,要一体谦和。
处理人与自我的关系,要追求高尚的人格以达到主题与客体的和谐。《周易》提出了认识自我的基本前提——“乐天知命”,只有知道了自己的使命,真正认识自己,才能很好地设计人生,积极向上,自强不息,去实现道义。《周易》为人生设计了奋斗目标——理想人格,为实现理想人格提出了途径——精神修养,人格修养的基本原则是“反身修己”,《周易》提出“崇德而广业”,把修养的德行于成就事业统一起来,这种哲学追求就是孟子大丈夫式的独立人格,以拯世济民为特征。其重要途径是“穷理尽性”,“穷理”是穷尽事物之理,“尽性”是竭尽人之善性,不断“推天道以明人事”,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道德修养水平。
最后,康学伟教授用程颢的《偶感》一诗结束了他精彩的讲座,“云淡风轻近午天,望花随柳到前川。旁人不识予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舒大刚教授在总结讲座时说,本次讲座的主题是康学伟教授多年研究及撰写论文的精华,我们应当从《周易》的和谐思想中汲取智慧,把握人生。都江堰当地研究周易的学者和从事教育的专家,也分别对讲座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历时两个小时的讲座圆满结束,在座师生受益匪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