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瑶族乡村和谐文化建设成果

瑶族乡村和谐文化建设成果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些和谐因素是乡村和谐文化的重要生长点。瑶族地区乡村文化的繁荣关键在于要使瑶族乡村文化建设获得“内源性”动力。

瑶族乡村和谐文化建设成果

三、激活瑶族乡村和谐文化内生力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32)也就是说,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第一位的原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并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外部矛盾只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部条件只能加快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局部地改变事物的面貌。任何民族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也不例外,其动力也是来自于民族文化内部的矛盾性。马克思主义关于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进行民族地区乡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哲学基础。

乡村和谐文化内生力,是指乡土文化和乡村智慧的自我觉醒,是广大村民文化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的焕发,是村民乡土文化情感的自然流露和展现,也是千百年来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的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智慧与经验的传承、转换和创新。广大村民才是乡村和谐文化的真正创造者、传承者和享用者。在民族地区乡村和谐文化建设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外因”的重要作用,如加强政府引导、增加资金投入、完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强化城市对乡村的文化支持、科技下乡、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等,更要注重民族乡村文化和谐发展内在动力的激活,充分发挥“内因”这一变化根据的关键作用。如果没有民族地区广大人民群众文化建设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发挥,任何“外因”的作用都难以起到预期的效果。结果可能会是“村外热热闹闹,村里冷冷清清”。就如20世纪30年代“乡村建设运动”的倡导者梁漱溟所评价的那样:“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33)所以,民族地区乡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发动广大少数民族群众自觉投身于本民族本村寨的和谐文化建设并成为其主力和主体,鼓励和帮助乡村社区自主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激活广大农民群众中间蕴藏着的巨大的文化创造力

南岭走廊瑶族乡村传统文化中内含着众多的和谐因素。这些和谐因素是乡村和谐文化的重要生长点。一些民族自治地方的基层干部,没有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文化政策,对民族文化缺乏正确认识,对其中某些落后的成分加以放大,遮蔽了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和积极向上的文化精神特质,甚至把民族民间文化当做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原因和障碍,对民族传统民俗文化采取了不正确的态度和工作方法,压制了民族乡村文化的内在生长力,使民族民间文化的发展动力处于隐伏的状态。

在瑶族乡村和谐文化建设中,我们只有树立科学的文化发展观和文化现代化观,努力激活瑶族乡村文化的内生力,充分发扬瑶族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因素,才能顺利实现和谐文化建设的目标。瑶族地区乡村文化的繁荣关键在于要使瑶族乡村文化建设获得“内源性”动力。第一,要为瑶族乡村文化发展创造宽松的舆论氛围和思想条件。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指导下,消除文化专制主义和以意识形态划线的思想残余,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鼓励瑶族群众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又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瑶族乡村文化。第二,要唤醒瑶族群众尤其是瑶族青少年的文化自觉意识,为瑶族乡村培养自己的文化人才。文化建设主体的文化自觉才是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础。我们要积极引导文化建设主体深刻认识其民族文化的历史地位,强化他们对自身历史传统和归属身份的信仰与忠诚,让他们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在文化建设行动上获得自觉意识,消除文化自卑感;唤醒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与热爱,从而主动参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学习。同时,加大财政专项经费投入,为瑶族乡村培养本土化文化人才,并让他们真正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宣传者和新文化的创造者。第三,大力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活动。以保障瑶族群众文化权益为核心,以繁荣乡村文化生活为目的,遵循民族文化发展规律,利用传统节日和民间习俗,广泛开展既能突出民族地域文化特色,又符合民族实际和群众需要的各种乡村文化活动。以文化活动为载体,让广大瑶族群众亲身体会本民族文化的和谐价值,共建美好的精神家园。

【注释】

(1)秋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求是》,2006(24)。

(2)刘云山:《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人民日报》,2006-10-24。

(3)李长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求是》,2008(22)。

(4)刘云山:《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人民日报》,2006-10-24。

(5)梁景时:《文化民族性的研究价值及文化民族性的成因探略》,《吉林化工学院学报》,1990(6)。

(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10-25。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584页。

(8)任遂虎:《中国文化导论》,甘肃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40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8-79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76页。

(11)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二)·《管晏列传》(第二)。

(1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5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5-10/18/content_3640318_3.htm。

(1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5-12/11/content_3906616.htm。

(14)何琼:《西部民族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351页。(www.daowen.com)

(15)朱兵:《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见乔晓光:《关注母亲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剪纸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页。

(16)黄晓:《产业化视角下的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保护》,《贵州社会科学》,2006(2)。

(1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光明日报》,2006-02-22。

(18)李康化:《文化经济学》,书海出版社,2006年,第64页。

(19)高丙中:《中国文化的族际共享》,《民族艺术》,1998(4)。

(20)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2005年11月7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 com/politics/2009-07/23/content_11760327.htm。

(2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10-25。

(23)高永久,朱军:《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研究》,《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7(5)。

(24)杨燕霞:《试论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权利及保护》,《商场现代化》,2009年11月(上旬刊)。

(25)《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31页。

(2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10-25。

(27)贺雪峰:《新乡土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48-250页。

(28)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重版),《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79页。

(29)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10-25。

(30)吴淼:《农村为何丧失文化鉴赏能力》,见贺雪峰:《三农中国》(第11辑),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63页。

(31)刘铁芳:《乡村文化的危机》,《中国老区建设》,2006(12)。

(32)《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01-302页。

(33)梁漱溟:《我们的两大难处》,《乡村建设》(第6卷,第14期),第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