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南岭走廊瑶族乡村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的研究

南岭走廊瑶族乡村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的研究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保护瑶族民间文化资源是建设瑶族乡村和谐文化的重要任务,是关系到保护文化生态多样性,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向心力的重要问题。关注瑶族乡村群众的文化需要和文化选择,保障他们的文化权益,从而为瑶族乡村群众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精神家园。

南岭走廊瑶族乡村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的研究

三、强化文化资源保护,促进瑶族乡村文化传续

所谓民族文化资源,是指各民族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可供现在和未来人们学习、研究、开发、利用的文化遗产。它包括各民族世代传承的生活习惯、风俗礼仪、文学艺术、文物古迹、实物器具以及附着于其上的民族精神。“文化资源是前人对一切可利用资源加以利用的结果,是历史演进过程中人的智力资源的结晶。”(14)民族文化资源是民族文化的长期积淀,同时也是解释一个民族的文化身份、显示其文化个性的重要依据。南岭走廊瑶族乡村文化资源包括“民间流传的诗歌、音乐、舞蹈、戏曲、绘画、说唱、谣谚、剪纸、皮影、刺绣、编织、印染、服饰、首饰雕刻、工具、器具、建筑、标志以及特定的文化区域或场所等等。”(15)瑶族乡村文化资源从其形态上来区分,可以分为无形文化资源和有形文化资源两种基本类型。无形文化资源是指那些依附于个人或群体而存在的非物质形态化的部分,如口传文学及语言、表演艺术、工艺技能、民俗节庆、地方性知识、特定文化场所或空间等。有形文化资源是指那些记录或承载无形文化遗产的物质形态化的部分,如工艺美术制品、文献典籍、服饰器具等。“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无形的口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两部分,构成了民族民间文化的完整范畴。”(16)(www.daowen.com)

无论是有形的物质文化资源,还是无形的非物质文化资源,都与特定地域和特定民族群体密切相关,体现着该民族群体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民族个性、民族审美情趣及其世界观价值观,是民族生存发展的现实物质基础和文化根基,也是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前提条件。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热潮的兴起,某些地方政府在利益驱动下,大兴民族民间文化产业化开发之风,不惜以损毁民族文化资源为代价而追逐经济利益,导致过度性开发和掠夺式开发。许多传统民间舞蹈、仪式、风俗习惯被庸俗化和简单化,甚至伪民俗泛滥,造成了对民族民间物质文化资源的严重破坏和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流失。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原始风貌被破坏之后,文化生态遭到进一步的损害。在南岭瑶族地区的某些基层干部看来,反正没有资金投入瑶族民间古民居、古建筑等的保护,而且这些历史遗迹大多已是破败不堪,影响村容整洁,在新农村建设中,这些“古董”又不能装点门面,不如“撤掉旧屋建新村”来得光鲜。也由于多年的“批判”,加上市场经济的冲击,许多瑶族民间口承或行为传承的技艺、绝活、工艺等文化资源濒临灭绝。瑶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的损毁和快速消失,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保护瑶族民间文化资源是建设瑶族乡村和谐文化的重要任务,是关系到保护文化生态多样性,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向心力的重要问题。地方政府部门应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把瑶族民间文化资源保护工作提到更加重要的地位,给予专项财政支持。要热情地包容、支持和扶助瑶族民间文化的传承,组织瑶族群众大力开展传统民族节日庆祝活动,借民族节日和民俗活动增强瑶族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加强南岭走廊各省区政府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共同建设“南岭瑶山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重点支持瑶族传统文化传承人的培养,或者以研究课题的形式联合地方高校和相关部门的专家学者,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抢救性挖掘和整理处于濒危状态的瑶族民间文化资源,建立瑶族民俗文化资源数据库,至少可以为子孙后代保存一个真实的民族文化文本。鉴于20世纪初出生的老人们越来越少,我们应该与时间赛跑,充分发挥这些老人了解瑶族传统文化的优势,组织这些老人成立“村史编辑室”或“瑶族民俗文化整理室”,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让他们回忆和整理自己村寨文化变迁的历史和口传文化文本。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建立村寨历史文化陈列室或瑶族文化展览室,建立瑶族民俗文化传习馆,加强对瑶族青少年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要千方百计地唤醒广大瑶族群众对传承和保护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责任感、紧迫感,激发他们继承和发展瑶族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因为“保护”不是原封不动地“保存”,而是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既继承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核,传承瑶族乡村民间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精神,又结合时代特征和瑶族群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予以新的发展和创造。关注瑶族乡村群众的文化需要和文化选择,保障他们的文化权益,从而为瑶族乡村群众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精神家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