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南岭乡村文化建设研究:从封闭到开放

南岭乡村文化建设研究:从封闭到开放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历史上看,瑶族文化封闭性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生存空间的边缘化,导致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边缘化。在民族文化自觉的基础上,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对外开放,提高瑶族乡村文化的自信心和开放度。

南岭乡村文化建设研究:从封闭到开放

四、从文化封闭到文化开放

所谓文化封闭,是指某一文化系统与该系统外部其他文化系统的隔离状态。文化的封闭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文化的内部封闭,也称为自闭;二是文化的外部封闭。从文化的内部封闭来看,其成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其一是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自恋而自傲,产生文化优越感,从而瞧不起别的民族的文化,不愿意承认其他文化的价值和可借鉴之处,由此而形成文化的自我封闭;其二是对本民族文化缺乏自信心,总认为自己民族的文化不如人,从而产生文化自卑感,不敢与其他文化进行平等的交流,也会形成文化的自我封闭。从文化的外部封闭来看,某一民族文化的外部封闭性,主要是由于主流文化或强势文化出于对该文化的歧视或恐惧而人为地予以限制其传播和扩散,对其实行强制性防范和封锁。从历史上看,瑶族文化封闭性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生存空间的边缘化,导致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边缘化。长期生活在边缘化的封闭性自然地理环境中,造成了人际交往范围的封闭性、生产方式的封闭性、经济发展的封闭性、生活习俗的封闭性和思想意识的封闭性。在历史上,瑶族“入山唯恐不深”,长期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地理位置偏僻,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群山阻隔,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长期处于一种封闭或半封闭状态,缺乏与异质文化交流碰撞的机会。正由于文化的封闭性和对异质文化具有很强的排斥性,外界的文化、技术、信息难以进入南岭瑶山,导致瑶族乡村社会的封闭和保守,社会文化发展缓慢。在封闭或半封闭的乡村文化环境中,人们视野狭窄、思想僵化、缺乏竞争意识和商品意识,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www.daowen.com)

如果没有来自外部的异质文化的刺激和震荡,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都会逐渐迟缓甚至停滞和走向衰落。南岭走廊瑶族乡村和谐文化建设,必须打破文化封闭,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以开放的文化心态积极学习借鉴其他民族地区、非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发达地区和国外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转变僵化的思维方式和陈旧的价值观念;倡导文化开放,既承认瑶族乡村多元文化存在的合理性,又主张文化交流融合的进步性;既尊重和允许各种瑶族乡村文化形式的存在,又不搞将其他文化拒斥于本民族文化之外的文化隔离、文化封锁和文化压制。进一步增强瑶族乡村群众的商品意识、市场意识、经营意识、产业意识和竞争意识,不断消除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悖的文化价值观念。在民族文化自觉的基础上,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对外开放,提高瑶族乡村文化的自信心和开放度。大力引进和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成果,给瑶族乡村文化注入新的内涵、新的要素、新的创造力和活力。从瑶族乡村文化的具体实际出发,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在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以开放的文化心态进行交流、扬弃、吸纳、融合,从而使瑶族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促进瑶族乡村文化的发展,加速瑶族乡村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