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南岭走廊瑶族乡村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南岭走廊瑶族乡村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许多瑶族村民在不知不觉中远离了世代传承的民族传统文化,使得瑶族乡村传统文化在现代条件下形成了多重复合的文化冲突。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瑶族乡村文化现状与国家主流文化要求之间存在着许多不协调与不和谐。因此,对于广大瑶族群众文化心理上的焦虑不安与困惑,我们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其次,瑶族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冲突。他们在返乡的过程中将城市文化和行为方式带入了瑶族乡村。

南岭走廊瑶族乡村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三、文化冲突:瑶族乡村文化的拒斥与融通

文化人类学认为,文化冲突一般是指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文化类型在文化扩散的推动下,一方文化主体突破边界的限制而与其他文化及其主体接触和交流,由于语言、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社会制度等的不同,加上对自然资源和生存空间的争夺,使得一方文化主体对另一方文化主体及文化现象产生心理上的认异与排斥,甚至对抗与冲突而出现的文化异化现象。(85)这一概念虽然强调了文化体系之间的关系,但忽视了文化体系内部各文化要素之间的关系。文化冲突应该包括在某一文化类型或体系内部发生的由于文化自身内在的矛盾引发的冲突,即新的文化观念体系对旧有文化体系的自我否定。文化冲突的存在是文化发展的基本动因之一。因为各种文化都具有自己的重要特征和各自的内核,它们的接触和碰撞必然会产生矛盾或对峙。比如某些语言、手势和行为在一个文化圈内部是正常的,不会引起误解,而在另一个文化圈内可能是最忌讳的。因此,文化的异质性是产生文化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

纵观中国社会现代化所走过的历程,我们会发现,中国现代化的起步就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被迫启动的,并且在这一进程中始终充满着中西文化之间的碰撞、冲突和交流。当亨廷顿在美国《外交事务》1993年夏季号上发表题为《文明的冲突》一文,提出在未来的国际关系中,文明的冲突将取代意识形态和经济的冲突,成为国际政治斗争的主线,儒家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结合将对西方构成最大威胁的观点时,立即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度高关注,并对其观点进行了分析和批驳。

形成人类各群体文化差异的客观基础是人们所处的客观自然环境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具体实践活动方式的差异,而人们所处的客观环境差异与实践活动方式的差异往往导致人们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差异。当两种或多种具有差异的文化在一定区域内接触后,就会经历一个文化认异、文化碰撞与文化排斥、文化摩擦与文化冲突、文化妥协与文化宽容、文化互补与文化制衡、文化认同与文化涵化、文化融合与文化和谐共生的动态变迁过程。由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文化冲突,其实质是不同文化价值或价值体系的冲突。

汉族儒家文化而言,虽然几千年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但自近代以来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所产生的文化冲突不仅有目共睹,而且至今仍让人纠结。陈独秀在1916年发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详细地谈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欧洲输入之文化,与吾华固有之文化,其根本性质极端相反。数百年来,吾国扰攘不安之象,其由此两种文化相触接相冲突者,盖十居八九。凡经一次冲突,国民即受一次觉悟。惟吾人惰性过强,旋觉旋迷,甚至愈觉愈迷,昏照糊涂,至于今日。”(86)

在各国学者对“文明冲突论”的分析中,德国学者迪特·森格哈斯的《文明内部的冲突与世界秩序》(87)一书带给我们许多的启示。因为,在我们这个地域广袤而且族群众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各族群文化之间和各族群文化内部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冲突的现象。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转型中出现的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人们的文化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随着瑶族乡村对外开放水平和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瑶族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也随之发生了改变。许多瑶族村民在不知不觉中远离了世代传承的民族传统文化,使得瑶族乡村传统文化在现代条件下形成了多重复合的文化冲突。

首先,瑶族乡村文化与当代社会主流文化的冲突。文化按照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可以分为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主流文化是“建立在国家权力基础上、表达国家正统意识形态的文化”。(88)社会的主流文化反映着国家的根本意志、文化趋向和价值观,体现出权威性与强制性,是保证国家政治稳定的重要力量。在我国传统封建社会中,国家的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其他的各种文化都是非主流文化。儒家文化与各种非主流文化之间持续地存在着冲突和斗争。经过无数次的冲突、斗争与妥协,终于实现了相互之间的了解、包容与共生共存。(www.daowen.com)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主流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期望促进全国各族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普遍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南岭地区瑶族乡村文化由于受地域环境、经济发展状况和文化传统等多重影响,与国家主流文化的要求与目标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在富川的许多瑶族村寨,基本的生产方式仍然是使用简单生产工具进行单家独户的简单再生产,残存着刀耕火种的游耕生计,经济效益低下,连温饱问题都还没有彻底解决;其基础教育发展滞后,与周边其他地区的经济差距和文化差距越拉越大。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瑶族乡村文化现状与国家主流文化要求之间存在着许多不协调与不和谐。这些不协调与不和谐在一定的条件下有可能引发文化抗拒与抵触情绪。因此,对于广大瑶族群众文化心理上的焦虑不安与困惑,我们应给予充分的理解。

其次,瑶族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冲突。多年来,我们在文化发展上的城市中心主义理念,给城市与乡村的文化发展造成了严重的不平衡性。以“城乡分治、一国两策”为基本特征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社会结构,导致了城乡“二元文化结构”的生成。在这种“二元文化结构”中,乡村里的乡民和城市的市民在价值观念、生活态度成就动机、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瑶族乡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他们在返乡的过程中将城市文化和行为方式带入了瑶族乡村。城市文化中的消费观念、休闲方式、生活方式等不断向瑶族乡村渗透,尤其是城市文化中的人情淡薄、邻里疏离等“现代文明症”不断冲击着瑶族传统乡村社会守望相助、邻里和睦、勤俭治家等传统美德,产生了许多对瑶族乡村社会生活十分不利的观念和行为。由于瑶族乡村物质生活条件和经济基础的限制,瑶族群众在认同、接受和模仿城市文化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扭曲、挫折和失败,从而使他们既抛弃了瑶族传统乡村社会的文化精神与文化模式,又不能全盘吸收城市文化而过上城市式的生活,最终导致心理和行为的双重冲突。

第三,瑶族乡村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冲突。大众文化是与“市场”紧密联系的一种文化形态,是在现代市场经济和工业社会背景之下借助现代传媒,依照市场运作规则批量生产,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的都市消费文化。它没有明确的意识形态倾向,是一种以盈利为目的的文化。大众文化不追求神圣、崇高和永恒,也不承担启蒙、批判和反思的使命,它也不构建精神的乌托邦与理想的王国。它不追求正义与理想,而是承认并维护现存的社会状况,以完全生活化、世俗化的面目在轻松的娱乐中消解着处在激烈生存竞争中的人们的身心紧张与疲惫,或者在疯狂的节奏中为那些精力过剩或压抑太重的人们释放着身体的能量和发泄着心头的郁闷。(89)

经济利益至上、漠视权威的大众文化带来了“对人类文化资源的透支,对人类文化文本的曲解,对大众精神生活的误导,对个性文化的摧残”。(90)随着电视机和影碟机等现代娱乐工具在瑶族乡村的普及,各种大众文化产品大量涌入南岭走廊瑶族村寨。大众文化以其巨大的解构力、浸染力和吞噬力侵占和消解了瑶族乡村传统文化娱神娱人与道德熏陶的崇高价值。瑶族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民族语言被削弱和淡化,造成大量瑶族群众精神空虚、道德失范,许多瑶族青少年拒斥民族文化。瑶族乡村文化的传承主体逐渐失去了对民族传统文艺的兴趣。瑶族传统民间文艺也以其古朴、粗犷的艺术形式逐渐失去了对瑶族青少年的吸引力。大众文化对瑶族乡村传统文化的侵蚀已经成为瑶族传统文化快速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瑶族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急剧的社会转型,逐步改变了瑶族乡村传统文化的生存条件和生态环境,改变了瑶族乡村原有的那种自给自足自然经常状态下自娱自乐、娱神娱人的文化娱乐方式。随着瑶族乡村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现代文化以其横扫一切的气势挺进乡村,迫使瑶族乡村传统文化在吸收现代文化与保持民族传统文化血脉之间做出艰难的选择、融合与平衡,引发了瑶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瑶族乡村这一文化场域中的剧烈冲突。现代文化主要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经济富裕、政治稳定、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过渡中形成的文化,代表着社会的发展趋势,具有压倒性的优势。现代文化在乡村社会场域中的展开,直接导致了大量瑶族传统的有形文化形式因现代物质文化的大量输入和替代而逐渐被淘汰以至彻底消亡。例如,瑶族传统上用于灌溉的水车被抽水机替代了,用于碾米的水碓被打米机替代了,用于盛水的木桶被铁桶塑料桶替代了,用于照明的桐油灯被电灯替代了,用于锯木的手锯被机器电锯替代了,用于榨油的木榨被专用榨油机替代了,用于磨粉的石磨被磨粉机替代了,原来的泥泞山道被水泥路面替代了,原来翻山越岭的步行被骑摩托车替代了,原来的竹篱茅舍被钢筋水泥楼房替代了,原来的民族服装被廉价的成衣替代了,原来的农闲时间主要是用来唱歌跳舞喝酒被现在的外出打工挣钱替代了。瑶家也有了电视、电话、电冰箱、电磁炉洗衣机、摩托车、汽车电脑,等等。差不多城镇各种超市里能买到的一切现代的生产生活用品,瑶山各家各户差不多也都有了。从器物层面看,瑶山也已经充满着现代化的气息。但是,从人的精神层面看,南岭瑶山的群众仍然与现代化对人的各方面素质的要求相距甚远。许多前现代的瑶族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往往造成心理上的挫折,形成沉重的失败感和心理压力。由于现代文化的冲击,大多数瑶族村寨的语言、服饰、饮食、居住等习俗逐渐失去了本民族文化的特色,与其他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日益趋同。随着现代物质文化和思想观念对瑶族乡村的广泛影响,产生于农耕时代和封闭或半封闭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之下的瑶族传统乡村文化日渐显露其局限性。瑶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断层,发展面临危机。

文化是人造的,也是为人的生存发展服务的。在一个文化多元的社会里,为了实现本民族人民的良好生存状态,必然要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实现文化融合以丰富和提高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这是任何一个民族都应该具备的文化智慧。文化融合是指异质文化之间相互接触、彼此交流、不断创新和融会贯通的过程。因此,经过最初的文化冲突,会逐渐了解和适应其他异质文化。在适应的基础上,走向文化认同和涵化,最后达至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和谐共生。这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变迁过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出现的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对瑶族乡村文化来说将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如果能很好地把握这一机遇,大胆地学习和借鉴西方域外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长处,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努力防范或缓解文化间的拒斥与对抗,就一定能够实现瑶族乡村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大发展大繁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