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南岭走廊瑶族乡村和谐文化研究的成果

南岭走廊瑶族乡村和谐文化研究的成果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价值迷茫:本体性价值与社会性价值的双重消解所谓人的本体性价值是关于人的生活根本意义的追问,“是人与自己内心世界的对话,是一个人给自己生命意义的答案,是要处理个人与灵魂的关系问题,涉及人生的根本关怀和意义,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80)本体性价值关涉的核心问题是人生有限的问题,是有限的生命如何可以转换为无限意义的人生根本问题。一旦我们不能找到有限生命的无限意义,一旦我们认为个体生命的结束就是人

南岭走廊瑶族乡村和谐文化研究的成果

一、价值迷茫:本体性价值与社会性价值的双重消解

所谓人的本体性价值是关于人的生活根本意义的追问,“是人与自己内心世界的对话,是一个人给自己生命意义的答案,是要处理个人与灵魂的关系问题,涉及人生的根本关怀和意义,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80)本体性价值关涉的核心问题是人生有限的问题,是有限的生命如何可以转换为无限意义的人生根本问题。一旦我们不能找到有限生命的无限意义,一旦我们认为个体生命的结束就是人生所有意义的终结,那么,我们将无法真正有效地面对死亡和现实生活的困难。

瑶族传统文化中,人的本体性价值是依靠对人生来世的想象,通过对祖先的崇拜和子孙延续、事业延续的热情来体现的。个人有限的生命与无限的子孙延续和事业延续联系在一起才获得终极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在权威话语体系中,瑶族传统的传宗接代思想、万物有灵思想、祖宗崇拜思想都遭到批判,被证明是不正确的,从而使瑶族群众对传统的本体性价值追求产生了迷茫。人生的根本意义和生活的根基成了问题之后,许多村民不再考虑未来和长远,眼前的利益似乎就是最大利益。行事无原则、不讲信义、金钱至上、自私自利、极端个人主义等现象不断出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村民本体性价值的缺失。正如贺雪峰所说的那样:“当前中国农村出现的本体性价值危机,是中国农村的最大危机。这是真正千年未有之大变局。”(81)瑶族乡村民众本体性价值缺失的危机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www.daowen.com)

所谓社会性价值,是指在人与人的交往关系中,个人行为所引起的他人的评价在个人心理上产生的感受和意义。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82)人是具体的生活于现实社会关系中的人。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的社会性价值的存在。生活于南岭山区的瑶族群众,正因为能够强烈地感受到村庄内部舆论的压力,瑶族村寨内部才有了对人们日常行为正确与否的评判标准。社会性价值产生于村落共同体内部,而且服务于村落秩序的生成。那些不利于村落内部秩序生成的社会性价值会被以各种适当的方式清除。“正是正面导向的社会性价值使得村庄内形成了道义经济,形成了美丑善恶的评价标准,形成了正当的以互惠为基础的人际交往,形成了社区的集体意志,形成了村庄‘守望相助,疾病相扶’的最低限度的合作。”(83)瑶族传统乡村社会千百年来之所以能够保持其内部的互助和谐关系,就在于人人都谨言慎行,怕引起其他成员的批评指责。村落内部强大的舆论力量构成无形的压力机制,可以使每一个行为不端的人孤立或边缘化,甚至不能在该村落生存下去。但随着近年来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化和“利益最大化”观念的全面渗透,村民从邻里、朋友的人际关系中所获得的社会承认与社会评价发生了改变。世世代代生活于斯的乡村社会里的人们一旦没有了内在道德力量的自我制约和村落社会舆论的内部约束,也没有了对外在自然生态环境力量的敬畏,传统的村落互助共同体逐步走向解体。全体村民就真正成了一袋“马铃薯”。(84)在“利益最大化”观念泛滥的社会氛围中,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引导瑶族乡村民众本体性价值的重建,顺利实现乡民社会性价值的理性回归,就难以获得瑶族乡村文化和谐的精神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