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南岭走廊瑶族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成果

南岭走廊瑶族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成果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他们的粮食生产虽然能够勉强自给,但仅能维持比较低的生活水平,长期处于一种十分艰辛的生存状态。富川瑶族是传统的农耕民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这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长期延续,便形成一种生存理念。

南岭走廊瑶族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成果

五、“自给自足”的生存理念

富川的平地瑶由于是被招抚的瑶族,接受汉文化较多,与汉族关系密切,所以大多居住在平原地区或靠近山脚的平坝地区。这些地方地势比较平坦、开阔,可以引山溪水灌溉,因而开垦了为数较多的水田。人均占有水田面积较多,完全采用学自汉族的先进生产技术与生产工具进行耕种,形成了以水田稻作农业为主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生活条件比汉族差一些,但比过山瑶要好得多,完全能自给自足。居住在东部山区和西岭山中的过山瑶,占有了大量的山场,靠山吃山,主要以旱作农业为生计。他们的农业生产情况正如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所记述的那样:“瑶人耕山为生,以粟豆芋魁充粮,其稻田无几。”(18)过山瑶耕种的山场,一般按照土地的肥瘠程度,将山地划分为木山和草山两种。木山是长满树木、未经砍伐和开垦,或者虽已经开垦过,但丢荒多年后又已经长满树木、布满藤蔓的山岭。由于山林的落叶及枯死的杂草就地腐烂,日积月累,形成天然的腐殖质肥料。瑶族人民在砍伐树木藤蔓并待其干枯之后,放火焚烧,地面就会留下厚厚一层草木灰,因而土地十分肥沃。草山的肥沃程度不如木山,但长满芒草,并有历年枯萎的草叶堆积于地面。砍山时,将芒草砍倒焚烧,草灰就留在地面成为灰肥,较肥沃者可种三四年,贫瘠者只能种一两年就得丢荒。过山瑶的旱地农作物主要有玉米、木薯、红薯、黄粟、芋头、豆类、荞麦、高粱、旱禾等。有的村寨沿溪开垦了数量不多的山冲水田种植水稻。但由于山高坡陡,农作物总产量都很低,一般以吃杂粮为主,并辅以狩猎、采集作为生活资料的补充,因而形成了过山瑶刀耕火种、粗放经营的游耕经济生活。他们的粮食生产虽然能够勉强自给,但仅能维持比较低的生活水平,长期处于一种十分艰辛的生存状态。

富川的瑶族人民勤劳俭朴,生活的重压并没有消磨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他们大都乐观开朗,对生活没有太多的奢望,容易满足。每年秋收之后,男人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酿酒。他们用玉米或木薯或红薯或糯米作原料,用传统工艺酿造水酒。瑶家传统习俗认为,家中生活再艰难也不能没有酒。平时有客人来到家里,一定要用酒来招待。如果自己酿的酒不够一个冬天的消费,就到集市上购买一些低度米酒作为补充。(www.daowen.com)

富川的瑶族妇女一般在秋收之后便开始纺纱,或到集市上购买各色纱线编织瑶锦。瑶族织锦主要盛行于富阳、莲山、白沙、城北、油沐等瑶族村寨。瑶家女子擅长编织。女孩未满10岁便开始学纺纱、织布、做鞋、扎花、绣朵等基本功。年龄稍大便学习裁剪、缝补、织锦、绣花、编绣球花带、纳绣花鞋、缝绣花裙等需要技巧的针线活。随着年龄的增长,手艺越练越巧,活也越做越精。富川瑶族妇女将棉花纺成纱,再将纱染成黑、红、黄、绿、蓝等颜色。浆洗、分纱、成轴,将纱团纳入织梭,便可开织。瑶族妇女织锦使用大、小两种织机。床单、背面、披风、围裙、婴儿背兜等用大织布机织。花带、花袋、花巾、婴儿背带等常用小手机织。按花色设计,凸花用挑,凹花用压,“飞梭压篦挑花,纱短布长花艳,令人叹为观止”。(19)

富川瑶族是传统的农耕民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为了解决温饱,过山瑶男女终日耕作在大山深处,平地瑶也是终年忙碌在田间地头。为了解决穿衣问题,瑶族人民自栽棉花纺纱织布。这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长期延续,便形成一种生存理念。正如瑶歌中所唱的那样:“不求富贵,不羡荣华;粗茶淡饭全家乐,福寿安康似神仙。”(20)凤溪村岑姓瑶族族谱所载《家训》中也规劝全族子弟:“保家长策,勤素为先;食不求美,衣不求鲜;非为惜财,只为惜福。”(2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