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西夏1036年攻占沙州及统治争议:史料辨析

西夏1036年攻占沙州及统治争议:史料辨析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六节史料辨析通过上文的论述,可以看到,目前学界对西夏于1036年攻占沙州没有异议,但对1036年至1067年间沙州由谁统治的问题则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夏国传》、《皇宋十朝纲要》等史书是明确记载1036年以后,西夏即占有了河西走廊全境。元昊无吐蕃之患,始举兵攻回纥,陷瓜、沙、肃三州。这些都是西夏史上的大事,非一时所可完成者,但李焘均将之系于景祐三年十二月辛未条。

西夏1036年攻占沙州及统治争议:史料辨析

第六节 史料辨析

通过上文的论述,可以看到,目前学界对西夏于1036年攻占沙州没有异议,但对1036年至1067年间沙州由谁统治的问题则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意见认为自1036年以后西夏便领有瓜沙二州,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西夏于1036年攻灭了归义军政权后,但未能建立起有效的统治,不久就让位于回鹘的统治,直到1067年西夏重占沙州。

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都是于史料有据的,而且这些史料大都为学界所共知,那么,何以还会得出这种大相径庭的结论呢?我认为产生歧异的原因主要在于古代史书记载的角度不同。

《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夏国传》、《皇宋十朝纲要》等史书是明确记载1036年以后,西夏即占有了河西走廊全境。至于西夏占领河西的具体过程,这些文献都未予具体的叙述,体现出的是一种笼统的史观。我们不妨仍以1036年说的立说之本,即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记载为例。该书卷119景祐三年十二月辛未条写道:

赵元昊自制蕃书十二卷,字画繁冗,屈曲类符篆,教国人纪事悉用蕃书。私改广庆三年曰元大庆元年。再举兵攻回纥,陷瓜、沙、肃三州,尽有河西旧地。

李焘自注云:

《聚米图经》谓元昊既屠牦牛城,筑凡川会,诱胁唃氏诸部豪酋,厮罗因二子猜沮,徙居历精城。元昊无吐蕃之患,始举兵攻回纥,陷瓜、沙、肃三州。

《聚米图经》,全称《陕西聚米图经》,系赵珣于北宋康定二年(1041年)所撰,惜早已失传。从李焘的引述看,该书仅言元昊曾“举兵攻回纥,陷瓜、沙、肃三州”,但无“尽有河西旧地”一语,后者显然是李焘所加。综合正文与注文,可以将该条记载归纳为五层递进关系,即制蕃书→改元→削弱吐蕃→攻回纥→完全占领河西。这些都是西夏史上的大事,非一时所可完成者,但李焘均将之系于景祐三年十二月辛未条。足以说明李焘记载的这段文字是很笼统的,旨在叙述事件的结果,而非具体过程,其中景祐三年陷瓜沙具有标志性意义,故系事于此年。如果这一推测非误,那么,李焘所谓元昊“尽有河西旧地”之年就不一定非指1036年不可了。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对《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夏国传》、《皇宋十朝纲要》等著作的作者来说,西夏确于1036年攻占了瓜沙,推翻了那里的统治者——曹氏归义军政权,故在西夏人心目中,他们无疑已经拥有了对瓜沙二州的统治权。后来尽管曾一度让位于回鹘的统治,但时间并不长。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瓜沙二州始终可以说是西夏的领土,故《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夏国传》、《皇宋十朝纲要》等史书的记载应该说是正确的,只是其说法显得过于笼统而已,因为其主旨概述而不在于一一明确列述西夏于何时占领了何州。恰如正史所载:“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101]“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今宁夏同心县南),北控大漠”,[102]幅员相当广大。这一疆域的形成决非一蹴而就,而是逐步发展形成的,史书在记载时却未斤斤于具体过程,而直书其结果。同样道理,上述史书在记载西夏对瓜沙的控制时,也是只记1036年西夏占领瓜沙,而未详载西夏曾一度失去二地之事,毕竟时间不长,仅有30来年。与之相反,古代史书及敦煌等地发现的考古资料对1036~1067年间沙州回鹘的活动的记载是具体的,其中既有时间,也有地点和具体人物,更有事件的起因与过程,故而可以说,这些记录反映的才是可信的历史事实。

【注释】

[1]森安孝夫:《ウイグルと敦煌》,载山口瑞凤编《讲座敦煌2敦煌の历史》,东京:大东出版社,1980年,第331~338页;《チベツト文字ご书かおたウイグル文佛教教理问答(P.T.1292)の研究》,载《大阪大学学部纪要》第XXV卷,1985年,第1~85页;《敦煌と西ウイゲル王国》,《东方学》第74号,1987年,第58~74页。

[2]刘玉权:《关于沙州回鹘洞窟的划分》,《1987年敦煌石窟研究国际讨论会文集·石窟考古编》,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0年,第1~29页;《略论沙州回鹘与西夏》,《首届西夏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68~177页;《沙州回鹘史探微》,《1994年敦煌学国际研讨会文集——纪念敦煌研究院成立50周年·宗教文史卷》(下),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1~39页。

[3]钱伯泉:《回鹘在敦煌的历史》,《敦煌学辑刊》1989年第1期,第63~78页。

[4]钱伯泉:《沙州回鹘研究》,《[甘肃]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第101~105页。

[5]李正宇:《悄然湮没的王国——沙州回鹘国》,《1990年敦煌学国际研讨会文集·史地语文编》,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5年,第149~174页

[6]杨富学:《沙州回鹘及其政权组织——沙州回鹘研究之一》,《1990年敦煌学国际研讨会文集·史地语文编》,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5年,第175~200页。该文写成于20年前,此后学界对沙州回鹘的研究逐步深入,尤其是森安孝夫先生对本文的批评,今天回过头来看,可以发现,当时确有不少欠妥之处,其中既有见解偏颇之误,也有误解史料处,更有材料的疏漏,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这里不能一一详举。但凡内容与今文有出入乃至抵牾者,均以今文为准,特此说明。

[7]参见Yang Fu-hsueh,On the Sha-chou Uighur Kingdom,Central Asiatic Journal 38-1,1994,pp.80-107;杨富学、牛汝极:《沙州回鹘及其文献》,北京: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9~21页。

[8]森安孝夫:《沙州ウイゲル集团と西ウイゲル王国》,《内陆アジア史研究》第15号,2000年,第21~35页;The Sha-chou Uighurs and the West Uighur Kingdom,Acta Asiatica 78,2000,pp.28-48.

[9]森安孝夫,“沙州ウイゲル集团と西ウイゲル王国”,《内陆アジア史研究》第15号,2000年,第31页注18。

[10][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19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十二月辛未条。

[11]汤开建:《甘州回鹘余部迁徙及与西州回鹘之关系》,《新疆社会科学》1984年第3期,第87页。

[12]陆庆夫:《归义军晚期的回鹘化与沙州回鹘政权》,《敦煌学辑刊》1998年第1期,第21页。

[13]苏莹辉:《瓜沙曹氏兼事宋、辽颠末》,《大陆杂志》第63卷第6期,1981年,第13~16页(收入《瓜沙史事丛考》,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98~107页。)

[14]《宋会要辑稿》蕃夷五之三。

[15]《宋会要辑稿》蕃夷七之二二。《宋史》卷九《仁宗纪一》(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虽言及此次朝贡,但文甚略,且系之于十一月。

[16]Karl A.Wittgogel and Feng Chia-sheng,History of Chinese So-ciety.Liao(907-1125),Philadelphia,1949,p.94.

[17]关于上述后妃的历史活动与贡献,可参见孟凡云、陶玉坤《辽代后妃参政现象考略》,北京:国际华文出版社,2001年。

[18]《宋会要辑稿》蕃夷七之二五。

[19]《宋会要辑稿》蕃夷五之三。

[20]《宋会要辑稿》蕃夷五之三。

[21]《宋会要辑稿》蕃夷五之三。

[22]《宋会要辑稿》蕃夷七之二六。

[23]《宋会要辑稿》蕃夷五之三。

[24]《宋会要辑稿》蕃夷七之二八。又见蕃夷五之三、《玉海》卷154、《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68皇祐二年四月八日条。

[25]《宋会要辑稿》蕃夷五之三。《宋史》卷12《仁宗纪四》系于十二月。

[26][宋]李攸《宋朝事实》卷12。

[27][宋]章如愚《山堂考索后集》卷64《财赋门·四夷方贡》,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870页。

[28]《宋会要辑稿》蕃夷七之二九。

[29]参见李正宇:《悄然湮没的王国——沙州回鹘国》,《1990年敦煌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史地语文编》,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5年,第165~169页。

[30][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23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春正月辛亥条。

[31]《西夏书事校证》卷36:“[天盛五年]夏五月,畏吾儿国来献。畏吾儿居伊州外,见夏国日盛,遣使献方物。”(第421页)

[32][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19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十二月辛未条。

[33][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27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四月丁亥条。

[34][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31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四月甲申条。

[35]《皇朝文鉴》卷45。又见《宋名臣奏议》卷123及《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38。

[36][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45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十一月辛巳条。

[37][宋]曾公亮:《武经总要》卷18下《西藩地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26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537页。

[38]敦煌研究院编:《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第169页。

[39]刘玉权:《再论西夏据瓜沙的时间及其相关问题》,《敦煌研究》1993年第4期,第70页。

[40]冈崎精郎:《タングート古代史研究》,京都:东洋史研究会,1972年,第274~275年。

[41]敦煌研究院编:《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第168页。

[42]王静如:《引论》,《北平图书馆馆刊》第4卷3号“西夏文专号”,1932年,第24~32页。

[43][宋]司马光:《司马光传家集》卷41《论横山疏》。原注:“治平四年九月二十四日上。”

[44]谭真:《从一份资料谈藏经洞的封闭》,《敦煌研究》1988年第4期,第36~39页。

[45]李正宇:《悄然湮没的王国——沙州回鹘国》,《1990年敦煌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史地语文编》,沈阳:辽宁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年,第170~171页。

[46]杨富学、牛汝极:《沙州回鹘及其文献》,北京: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222~225页。

[47]F.W.K.Müller,Zwei Pfahlinschriften aus den Turfan-funden,Abhandlungen der Preuss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Phil.-hist.Klasse,Berlin 1915,S.6.(www.daowen.com)

[48]类似的例子见酒泉文殊山石窟元回鹘文《重修文殊寺碑》(1326年立),第5行有Nom Tas Tays6,依对应的汉文碑,知为喃答失太子之音译(见耿世民、张宝玺:《元回鹘文〈重修文殊寺碑〉初释》,《考古学报》1986年第2期,第257、264页)。《元史》中多次提到此人,其身份为豳王(第三代),不曾为太子。

[49]刘义棠:《回鹘与唐朝婚姻关系及其影响研究》,《维吾尔研究》(修订本),台北:正中书局,1997年,第377~433页;崔明德:《中国古代和亲史》第十二章《唐与回纥的和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22~349页。

[50]《沙州回鹘及其文献》,第109~110页。

[51]《宋会要辑稿》蕃夷七之二五。

[52]《宋会要辑稿》蕃夷五之三。

[53]《宋会要辑稿》蕃夷五之三。

[54]《宋会要辑稿》蕃夷七之二六。

[55]《宋会要辑稿》蕃夷五之三。

[56]《宋会要辑稿》蕃夷七之二九。

[57]《宋会要辑稿》蕃夷七之二五。

[58]《宋会要辑稿》蕃夷七之二五。

[59]《宋会要辑稿》蕃夷五之三。

[60]《宋会要辑稿》蕃夷五之三。

[61]《宋会要辑稿》蕃夷五之三。

[62]《宋会要辑稿》蕃夷七之二八。

[63]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上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117页。

[64]《宋会要辑稿》蕃夷四之三。

[65]《宋会要辑稿》蕃夷四之五。

[66]《宋史》卷490《回鹘传》,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4117页。

[67]万庚育:《莫高窟、榆林窟的西夏艺术》,《敦煌研究文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23页;刘玉权:《关于沙州回鹘洞窟的划分》,《1987年敦煌石窟国际讨论会文集·石窟考古编》,沈阳:辽宁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第12~23页。

[68]A.von Le Coq,Chotscho:Facsimile-wiedergaben der wichti-geren Funde der ersten K9niglich preussischen Expedition nach Turfan in Ost-Turkistan,Berlin,1913,Taf.30a;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沈阳:辽宁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图版八六,图1。

[69]A.von Le Coq,Chotscho:Facsimile-wiedergaben der wichti-geren Funde der ersten K9niglich preussischen Expedition nach Turfan in Ost-Turkistan,Berlin,1913,Taf.30b.

[70]《资治通鉴》卷248大中二年正月条。

[71]《宋会要辑稿》蕃夷五之三。

[72]《沙州回鹘及其文献》,第205~206页。

[73]《宋会要辑稿》蕃夷五之三。

[74]《宋会要辑稿》蕃夷五之三。

[75]《宋会要辑稿》蕃夷五之三。

[76]《宋会要辑稿》蕃夷五之三。

[77]《宋会要辑稿》蕃夷七之二五。

[78]郑炳林、冯培红:《唐五代归义军政权对外关系中的使头一职》,《敦煌学辑刊》1995年第1期,第17~28页。

[79]李正宇:《悄然湮没的王国——沙州回鹘国》,《1990年敦煌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史地语文编》,沈阳:辽宁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年,第153页。

[80]《宋会要辑稿》蕃夷四之三。

[81]《宋会要辑稿》蕃夷七之二二。

[82]《宋会要辑稿》蕃夷四之十五。

[83]《宋会要辑稿》蕃夷四之十五。

[84]藤枝晃:《沙州归义军节度使始末》(三),《东方学报》(京都)第13卷1号,1942年,第70、74页;冈崎精郎:《タングート古代史研究》,京都:东洋史研究会,1972年,第273页;安部健夫:《西ウイゲル国史の研究》,京都,1955年,第490页。

[85]森安孝夫,“ウイグルと敦煌,山口瑞凤编《讲座敦煌2敦煌の历史》,东京:大东出版社,1980年,第332页。

[86]李正宇:《悄然湮没的王国——沙州回鹘国》,《1990年敦煌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史地语文编》,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5年,第157页。

[87]冯家昇:《回鹘文写本〈菩萨大唐三藏法师传〉研究报告》,《冯家昇论著辑粹》,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378~379页;耿世民:《回鹘文玄奘传第七卷研究》,《民族语文》1979年第4期,第250页。

[88]杨富学、牛汝极:《沙州回鹘及其文献》,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212页。

[89]F.W.K.Müller,Zwei Pfahlinschriften aus den Turfan-funden,Abhandlungen der Preuss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Phil.-hist.Klasse,Berin,1915,S.4;森安孝夫,“ウイグル仏教史史料としての棒坑文书”,《史学杂志》第83卷4号,1983年,第39~40页。

[90]F.W.K.Müller,Zwei Pfahlinschriften aus den Turfan-funden,Abhandlungen der Preuss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Phil.-hist.Klasse,Berin,1915,S.26;杨富学:《高昌回鹘王国的西部疆域问题》,《唐代的历史与社会》,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71页。

[91]岑仲勉:《吐鲁番木柱刻文略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十二本,1947年,第117~119页。

[92]Lilla Russell-Smith,Uygur Patronage in Dunhuang.Regional Art Centres on the Northern Silk Road in the Tenth and Eleventh Centu-ries,Leiden/Boston,2005,p.71.

[93]森安孝夫,“ウイグルと敦煌”,《讲座敦煌2敦煌の历史》,东京:大东出版社,1980年,第333页。

[94]森安孝夫,“沙州ウイグル集团と西ウイグル王国”,《内陆ァジァ史研究》第15号,2000年,第25页。

[95][德]阿尔伯特·冯·勒柯克、恩斯特·瓦尔德施密特著,巫新华译:《新疆佛教艺术》(上),乌鲁木齐:新疆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29页。

[96][德]阿尔伯特·冯·勒柯克、恩斯特·瓦尔德施密特著,巫新华译:《新疆佛教艺术》(上),乌鲁木齐:新疆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28页。

[97]程溯洛:《高昌回鹘王国亦都护谱系考——西域时代回鹘史札记》,《西北史地》1983年第4期,第13~23页。

[9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北庭高昌回鹘佛寺壁画》,沈阳:辽宁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第82页。

[99]《宋会要辑稿》番夷四之一三。

[100]贾应逸、侯世新:《莫高窟第409窟与高昌回鹘供养人像比较研究》,《敦煌壁画艺术继承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第515~516页。

[101]《宋史》卷486《夏国传下》,第14028页。

[102][清]吴广成撰,龚世俊等校证:《西夏书事校证》卷12,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14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