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西夏人:强悍的尚武民族

西夏人:强悍的尚武民族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西夏人之尚武党项人长期生活在西北地区,于1038年建立的西夏国幅员辽阔,奄有今宁夏全部、甘肃大部、陕西北部和青海、内蒙古的部分地区。尚武精神,使西夏人在周围强势政权的夹缝中得以生存并发展壮大。西夏政权的奠基人李继迁就以恬不畏死、骁勇善战而出名。西夏王朝建立之后,虽然也有武备松懈、尚武精神弱化之时,但从总体上说,作为一个民族的英武敢战的剽悍民俗却始终没有放弃,直至西夏灭亡。

西夏人:强悍的尚武民族

第一节 西夏人之尚武

党项人长期生活在西北地区,于1038年建立的西夏国幅员辽阔,奄有今宁夏全部、甘肃大部、陕西北部和青海、内蒙古的部分地区。其辖境除河套地区、宁夏平原自然条件较好外,其余很多地方的地理环境都比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加之游牧和农业相结合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培育出他们吃苦耐劳、勇敢强悍的民族性格。西夏自其崛起直至立国,一直处于中国北方民族势力纷争时期,其他民族如汉、契丹、女真、回鹘吐蕃及蒙古等等,其势力都比较强盛,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为了战胜恶劣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他们同仇敌忾,形成了一种铁骨铮铮、尚武好斗的民族个性,这种尚武精神也正是西夏立国之本,“西夏崇尚旧俗,故能保国数百年”,[3]所谓的旧俗即指党项族的尚武之风习。

西北历来为游牧民族聚居之地,历史上出现过众多崇尚武力的民族,如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及蒙古等,党项作为北方游牧民族的一员,其尚武精神也是非常突出的。

据史书记载,党项族“民俗勇悍”。[4]隋书·党项传》即称其以“俗尚武力”而著称于世;《金史·夏国传》也称西夏称“民俗强梗尚气,重然诺,敢战斗”。波斯史籍中对其尚武精神有如下记载:

[唐兀惕]部落大部分住在城市和村镇里,但它非常好战,并拥有庞大的军队。唐兀惕人曾多次与成吉思汗及其宗族[兀鲁黑]作战。[5]

西夏党项人自己对这种尚武的传统也颇多赞美,有民间歌谣称:“宁射苍鹰不射兔,宁捕猛虎不捕狐”;“与明相伴不会暗,与强相伴不会弱”;“张弓无力莫放箭,说话不巧莫张口”;“人有智不迷俗处,箭有功敢入深山”。[6]这些歌谣充分体现了西夏党项民族崇尚武力、英勇无畏的民族个性。(www.daowen.com)

尚武精神,使西夏人在周围强势政权的夹缝中得以生存并发展壮大。西夏政权的奠基人李继迁就以恬不畏死、骁勇善战而出名。982年6月,刚刚年满19岁的李继迁采纳了张浦的建议,以出城安葬乳母为名,骗开夏州城门,率众穿沙海,越草原,来到夏州东北三百余里的地斤泽(今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揭开了党项人反宋自立的序幕。李继迁一生身经百战,在战争中扩充、训练了西夏的军队。西夏国的建立者李元昊“性雄毅,多大略”,“少时好衣长袖绯衣,冠黑冠,佩弓矢”,精通兵法,每行军常携带《野战歌》及《太乙金鉴诀》等兵书。每遇战斗,“勇谋为诸将先”。[7]早期党项首领在开拓基业、西掠吐蕃、北收回鹘、南牧中原的战斗中,无不披坚执锐、驰骋疆场。李继迁就是在同吐蕃首领潘罗支的作战中中箭身亡的。李元昊在青年时代就很勇猛,在攻掠河西走廊之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建国后又率军南攻宋朝,东败辽国,是西夏时期最出色的军事家。李元昊自谓“英雄之生,当王霸耳”,[8]即深刻揭橥了西夏统治者的王霸之气。

西夏王朝建立之后,虽然也有武备松懈、尚武精神弱化之时,但从总体上说,作为一个民族的英武敢战的剽悍民俗却始终没有放弃,直至西夏灭亡。西夏立国190年间,先后与宋、辽、金相对峙。在上述诸政权中,西夏的综合国力是最弱的,论疆域,没有宋、辽、金广阔;论人力、物力,也远不如宋、辽、金三国,但西夏在战争中却常能处于主动地位。就宋夏战争论,从双方的综合国力看,北宋强而西夏弱,而且强弱悬殊。西夏地处西北,人口稀少,据粗略计算,西夏在全盛时人口也不过250万至300万,[9]与人口过亿的北宋王朝难以比肩,而且自然条件差、生产技术落后、经济结构单一,原料转化能力差,生活必需品如粮食、布匹、茶叶非常短缺,与北宋非常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不可同日而语,按理说,双方作战胜负可以立判,但实际上却打了个平手,而且北宋损失更大。宋人富弼在庆历四年(1042年)有《上仁宗论河北七事》,其中就说到:“自西鄙用兵,今七年,大小凡经十余战,而每战必败。官军沮丧,望风畏怯。”[10]西夏以弱胜强,屡屡击败宋军,使宋军“望风畏怯”,庶几乎体现了西夏人英勇善战的精神。

13世纪初,蒙古成吉思汗崛起,其铁骑横扫欧亚大陆,西夏也于1227年亡于蒙古。在被蒙古军所征服的诸民族中,党项民族所表现的勇敢顽强战斗精神是罕见的。成吉思汗从夏桓宗天庆十二年(1205年)起开始征伐西夏,直到末帝宝义二年(1227年),用了二十二年,先后六征西夏才将其灭亡。成吉思汗在“弹丸黑子”的西夏领土上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顽强抵抗,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夏宝义元年(1226年)十一月,成吉思汗率大军攻西夏灵州,夏国主遣老将嵬名令公领兵十万赴援,蒙古军队与西夏军队激战于结冰的黄河上,西夏将士英勇抵抗,无数将士战殁,城破,无一降者。灵州守将太子李德任子李惟忠,年方七岁,亦求一死。党项民族战斗精神之烈,于此可见一斑。党项族的这种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西夏后裔在元朝任重臣者,元末多为元朝殉难死节,这是继承西夏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西夏有谚语说“有志族女不厌嫉,参战独子不惜命”,[11]也是对西夏人作战时不惜生命、视死如归精神的如实反映。

即使在政权灭亡后,西夏遗民入元后,仍然是“民多武勇少文理”,[12]并出现了一大批英勇善战为元王朝屡建功勋的军事将领。如余阙即称:“予家合淝,合淝之戍,一军皆夏人,人面多黧黑,善骑射。”[13]河南濮阳县西夏遗民唐兀(杨)崇喜“优于武艺,攻城野战,围打襄樊,诸处征讨,多获功赏”。[14]这种强烈的尚武传统,不能不说是西夏党项风俗的极为重要的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