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西夏朝贡与榷场贸易的西夏物产

西夏朝贡与榷场贸易的西夏物产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故西夏经济凸显出明显的牧业经济特色,从西夏对外朝贡与榷场贸易的物品看,也以畜牧业产品为主,尤其是马、骆驼、牛、羊及相关产品居多。金对榷场贸易品种有所限制。

西夏朝贡与榷场贸易的西夏物产

第三节 朝贡与榷场贸易所见之西夏物产

一、畜牧业产品

西夏处于中国农牧业交错地带,其国土大致可划分为三大板块:鄂尔多斯阿拉善高原干旱草原、荒漠区;河西走廊和宋夏缘边的河流灌溉区;兴灵绿洲平原区。干旱草原、荒漠草原或温带荒漠区的面积占到西夏国土总面积的4/5强,主要是畜牧业区。河西走廊和宋夏缘边的河流灌溉区在西夏时期,是党项、吐蕃回鹘分布的重要区域,畜牧业较为发达。这一区域有块状分布的农业区,农业主要靠几条河流的灌溉,这与宋夏沿边地区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即农牧混杂,为半农半牧区。宁夏绿洲平原区是西夏真正意义上的农业区。黄河水滋润了这块土地,使之成为西夏最富庶的区域。[26]这一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西夏社会经济的多样性,既有农业区,也有牧业区,更有半农半牧区,而以牧业区和半农半牧区为主。故西夏经济凸显出明显的牧业经济特色,从西夏对外朝贡与榷场贸易的物品看,也以畜牧业产品为主,尤其是马、骆驼、牛、羊及相关产品居多。为醒目起见,以下分类叙述之。

马匹在古代是重要军需和民用物资,在社会政治军事、经济和人民生活中有极为关键的地位,而夏国境内的凉州地区,因其水草丰美、气候凉爽,特别适宜各种牲畜的繁殖,自秦汉以来就有“畜牧甲天下”的美誉。夏国马匹品种优良、数量很大,故而进献辽、金、宋的贡品,以马匹为首。对于马在国防建设中的战略作用,夏国缔造者元昊有着清醒的认识。据载,其父李德明曾派人用马匹与宋交换物品,因不满交易获利太低而要处死交易人员。当时,仅有十岁的元昊说:“以战马资邻国,已是失计;今更以货杀边人,则谁肯为我用者!”[27]西夏立国时期,与辽、金、宋的马贸易,更多是政治性的,而非单纯的商业目的。

夏国给辽朝贡马,史料中八次提到,分别是辽圣宗统和十三年(995年)八月、统和二十年正月、开泰元年(1012年)四月、太平元年(1021年)十一月、辽兴宗重煕十二年(1043年)四月、重煕十三年四月、重煕二十年五月、重煕二十三年以后岁贡。至于进贡辽朝马匹的数量和质量,仅有开泰元年献“良马二百匹、凡马百匹”及太平元年“献良马二十匹、凡马百匹”两条记录,其余不知是何等马匹。夏国以马、驼为岁贡后,所进马匹的数量,诸史记载有异。《契丹国志》卷21《西夏国贡进物件》记载:“细马二十匹,粗马二百匹”,总共220匹。《辽史》则谓:“西夏、室韦各三百匹。”[28]

宋庆历二年(1042年)九月,辽宋议和,宋增岁币绢一十万匹、银一十万两。闰九月,在定川寨(今宁夏固原市西北)。战斗中,宋军大败,宋大将葛怀敏战死。为了给盟国以支持,并防止夏人太强,威胁辽朝的生存,辽兴宗下诏禁止西北诸国售马予夏国。兴宗于重煕十一年十二月,“以吐浑及党项多鬻马于夏国,诏沿边筑障塞以防之。”[29]随着次年夏国对辽的进贡的恢复,此禁名存实亡。

金灭辽以后,西夏国于天会二年(1124年)奉誓表,表示对金以事辽之礼称藩,[30]即按照奉辽旧制给金朝贡马及其他物品。《西夏书事》卷39有天庆二年(1195年)四月夏人“贡马于金,不受”的记载。作者按语称:“金故事:西北诸国岁贡马八百匹。时完颜宗道除西北路招讨使,辞不受。诸部皆免。纯佑遣使谢。”[31]西北诸国总共供马八百匹,夏人在其中当占相当比例。《金史》中还有与夏国榷马的资料,如卷50《食货志五》:“世宗大定三年(1163年),市马于夏国之榷场。”再如卷61《交聘表中》记载为“世宗大定三年七月甲寅,诏市马于夏国”。两者当为一事。金对榷场贸易品种有所限制。金世宗大定七年诏“禁秦州场不得卖米面、及羊豕之腊、并可作军器之物入外界”。[32]又有金人关闭榷场的事。金大定十二年(1172年),金朝以“夏国以珠玉易我丝帛,是以无用易我有用也”为由,下令关闭保安、兰州两个规模较大的榷场。不久金世宗又以“夏国与陕西边民私相越境,盗窃财畜,奸人托名榷场贸易,得以往来,恐为边患”为由,“复罢绥德榷场,止存东胜、环州而已”。[33]直到金承安二年(1197年)才复置兰州、保安榷场。建炎间,又有以掳掠之南人向夏国交换马匹的事。如建炎四年十二月辛未,“金左副元帅宗维命诸路州县同以是日大索南人,及拘之于路,至癸酉罢,籍客户拘之入宫。至次年春尽,以铁索锁之云中。于耳上刺官字,以志之,散养民间。既而立价卖之,余者驱之达靼、夏国以易马,亦有卖于蒙古、室韦、高丽之域者。”[34]夏国曾因金人强索马匹而与之发生过战争。据宋人王明清记载:

粘罕相金国,取大辽,继扰我朝。既归,乃欲伐夏国。夏人阴为之备久矣。忽求衅于夏,言欲马万匹。夏人从其请,先以所练精兵,每一马以二人御之,绐言于金人曰:“万马虽有,然本国乏人牵拢。今以五千人押送,请遣人交之。”粘罕遣人往取,皆善骑射者,其实欲以窥之也。至境,未及交马,夏人群起,金国之兵悉毙。夏人复持马归国。粘罕气沮,自此不敢西向发一矢。[35]

西夏对宋朝贡马的次数最多,延续的时间也最长,从有关史籍中检索出的夏国向宋朝贡奉马匹的情况如下。

宋太祖建隆初(960年)李彝兴向宋太祖献马三百匹。

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李继迁因王禹偁草制赐之,馈王禹偁良马五十匹为润笔,王未收。

淳化五年李继迁献马五十匹,乞罢兵。七月,又献马以谢。

至道初(995年),遣左都押衙张浦至宋献良马。

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七月献马五十匹谢赐。十月李德明献御马二十五匹、散马七百匹谢恩。

景德四年三月献马五百匹。六月献马五百匹,助修宋章穆皇后园陵。

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十二月,李德明献马七十匹,求得佛经一藏。

景祐元年(1034年)元昊献马五十匹,求得佛经一藏。

庆历八年(1048年)十二月献马五十匹。

皇祐三年(1051年)通过辽使代向宋进献马匹。

嘉祐元年(1056年)谅祚母亲没藏氏薨,向宋告哀,献遗留马驼以谢。

嘉祐二年十二月,进奉贺正马、驼共一百匹,另有常例马七十匹。[36]

嘉祐四年十二月五日,进贺正马、驼。[37]

嘉祐七年,西夏再献马、驼一百匹、头。[38]同年,又进马五十匹,表求《九经》等。

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贺寿圣节,西夏进马。[39]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十二月,进贺正马、驼。[40]

煕宁五年(1072年)遣使进马,请赎《大藏经》。

哲宗元丰八年(1085年)十月献助山陵马一百匹。十二月,以国母遗物进马。

元祐元年(1086年)十二月进御马五匹、常马二十五匹。

元祐二年三月进马和橐驼总共二百七十头、匹。

绍圣元年(1094年)二月,进马助宋太皇太后山陵。

绍兴十年(1140年)九月献马二百匹。

绍兴十四年献马百匹。

夏人向宋献马,有几次是为了求得宋朝的典籍,这是宋夏贡赐史上的一个特点。从历史记载看,夏人进马求宋赐书有五次:第一次李德明于天圣八年十二月献马求赐佛经一藏,宋仁宗赐之。第二次元昊于开运元年(1034年)献马五十匹求赐佛经一藏,宋仁宗赐之。第三次毅宗谅祚于奲都元年(1057年,宋嘉祐二年)因新建佛寺,而进马于宋,请赎《大藏经》,包括收贮佛经的帙、签、牌等,表示进马是为了充印造《大藏经》的工本费。仁宗答应了夏主的要求,当即下诏开印,于嘉祐四年(1059年)夏使来贺正旦时赐给。第四次谅祚于奲都六年(1062年,宋嘉祐七年)四月己丑,“夏国主谅祚进马求赐书,诏赐《九经》,还其马。”[41]从历史记载看,西夏所求之书包括国子监所印儒家经典《九经正义》、《孟子》、史书《唐史》(即欧阳修新唐书》)、类书《册府元龟》、医书等,还有宋太宗御制诗的草书隶书的石刻本。第五次惠宗天赐礼盛国庆四年(1073年,宋熙宁五年)梁太后献马,请赎《大藏经》,宋神宗赐经,并归还其马。

骆驼

骆驼是西北特产,尤以白骆驼极为珍贵。在当时的典籍中,骆驼,或单称驼,或称骆驼、橐驼。夏国与辽、金、宋的贡献及榷市,骆驼占了相当的份额。

贡辽朝骆驼,最早是辽太宗天显九年(934年)正月,党项贡驼、鹿。然后有辽圣宗统和二十年(1002年)正月、辽兴宗重煕十二年(1043年)四月、重煕二十年五月贡骆驼。这些都没有具体的数量记录。重煕二十三年“李谅祚乞进马、驼,诏岁贡之”。[42]于是就有了《契丹国志》卷21《西夏国贡进物件》的记载,称每年进贡骆驼一百头。

夏国没有给金进贡骆驼的记录。

夏国对宋朝进贡骆驼,有宋太宗淳化五年(994年)七月献骆驼,至道初(995年)献骆驼。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三月献橐驼三百头。宋仁宗时期,西夏骆驼之贡更为频繁,依次为:

嘉祐元年(1056年)谅祚母亲没藏氏薨,向宋告哀,献遗留马驼以谢。

嘉祐二年十二月进奉马、驼共一百匹、头。[43]

嘉祐四年十二月五日,进贺正马、驼。[44]

嘉祐七年,西夏再献马、驼一百匹、头。[45]

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十二月以白骆驼献宋朝。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进贺正马、驼。[46]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十二月献橐驼二十头。元祐二年三月献马和橐驼共二百七十匹、头。元祐四年末或五年初,西夏亦曾入宋贡马驼,史无所载。然元祐五年春正月有《皇帝赐夏国主进奉贺正马驼回诏》和《太皇太后赐夏国主进奉贺正马驼回诏》,[47]可证其事。

牛、羊、牦牛

夏国以畜牧为主业,除马匹以外,牛、羊是其主要牲畜,以及与之相关的畜产品,如毡、毯等,用之不尽,而缺乏使用的口粮,故而必须与周边民族进行交易。牛羊是夏国在榷市上用以交换的重要物品,偶尔亦用于贡献。牦牛有家养与野生之不同,野生者主要在青藏高原,夏国境内可能多为家养。史书中偶有西夏以牦牛贡宋的记载。

夏对辽贡献的牛羊,仅有辽兴宗重煕二十年(1051年)一例,史称:“五月,萧友括等使夏回,李谅祚母表乞如党项权进马、驼、牛、羊等物。”[48]

夏与宋朝榷市,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诏置榷场于保安军,令以驼、马、牛、羊等易缯帛、罗绮,入贡京师时亦许该品在市场销售[49]

宋太祖时,有夏人进献牦牛的事。乾德元年(963年)夏四月,“夏西平王李彝兴献牦牛一。”[50]看来,这是野牦牛,所以作者按语称:“牦牛生西羌,似牛而尾甚长,毛可为翿,异产也。彝兴得之,遣使以献。”

夏人曾两次向辽金皇帝进献犬。一在《契丹国志》卷21《西夏国贡进物件》中,称“犬子十只”,这是每年常例进奉。一在《西夏书事》卷38,乾祐五年(1174年,金大定十四年)献金主“细犬五”。[51]细犬当为一种体型较小的犬。如果不是优秀的猎犬,就应该是名贵的观赏犬,否则不可能作为贡品献给辽金皇帝。

二、珍奇异兽及相关产品

西夏的狩猎传统由来已久,狩猎活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对外交往中占有一定的地位。狩猎得到的珍奇异兽及其皮毛就成为贸易物品。西夏与他国的此类贸易物品如下:

鹘,即隼,鹰属的一种猛禽,飞行轻捷迅猛,是捕猎的极好帮手。夏州和河西走廊的鹘,在历史上极为名贵。当年唐太宗、唐玄宗都是河西鹘的有名玩家,辽、金皇帝更是爱之有素,故而夏人屡以鹘为贡献之物。回鹘人更奉鹘鸟为图腾,[52]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回纥首领合·骨咄禄·毗伽可汗唐朝上表,请改“回纥”为“回鹘”,取“回旋轻捷如鹘”之意。[53]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赵保吉曾遣使献白鹘,号海东青。太宗“以久罢畋猎,诏慰还之。”[54]辽兴宗重煕十四年(1045年)正月,“夏国遣使进鹘。”[55]次年正月曩霄以白鹘进献于辽。乾祐五年(1178年)夏使以海东青五献金朝以贺正旦。《契丹国志》卷21《西夏国贡进物件》中也包括“兔鹘五只”。

白鹘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海东青。《契丹国志》谓:“女真东北与五国为邻,五国之东邻大海,出名鹰,自东海来者,谓之‘海东青’,小而俊健,能擒鹅鹜,爪白者尤以为异,辽人酷爱之,岁岁求之女真。”[56]《草木子》亦言:“海东青,鹘之至俊者也。出于女真,在辽国已极重之,因是起变,而契丹以亡。其物善擒天鹅,飞放时,旋风羊角而上,直入云际。能得头鹅者,元朝官里赏钞五十锭。”[57]夏国之所以一再向辽金宋进贡海东青,说明该国亦产海东青。《册府元龟》载,在后唐明宗天成四年(929年)夏州就给朝廷进献过白鹰,这一年十月甲戌日,明宗车驾出近郊,专门去观“夏州所进白鹰”。[58]所谓白鹰,当即白鹘、海东青。而所谓兔鹘,当即行动极为迅速能捕得走兔的鹘。这反映出夏国出产多种名贵的鹘。

沙狐皮

沙狐,是犬科的一种野生动物。其体长50~60厘米,尾长25~35厘米。毛为淡棕色到暗棕色,生活于草原及半荒漠地区,其毛皮很珍贵。《契丹国志》卷21《西夏国贡进物件》有“沙狐皮一千张”。

羱羚角

羱羚指羚羊哺乳纲牛科的动物,体长2米左右,一般栖息于海拔3000~4000米的高地,其角可以入药,性寒、味咸,功能平肝、息风、清热定惊,主治惊痫抽搐、头痛、目赤肿痛、谵语发狂等。宋人苏颂说:“今秦、陇、龙、蜀、金、商州山中皆有之,戎人多捕得来货。”[59]西夏亦产羱羚羊,《太平寰宇记》卷39载丰州:“土产:兽多羱羊。”[60]夏国以羱羚角榷市。《宋史》卷186《食货志下》言,景德四年(1007年)宋置榷场于保安军,令西夏以“羱羚角”交易,入贡京师时亦许该品在市场销售。

麝脐(麝香)

麝,马麝(香獐)、林麝的统称,鹿科动物,体长60~90厘米。野生麝生活于海拔1800~2000米以上的山地阴坡灌丛、岩坡,青藏高原、河西走廊等地产马麝,藏南、川、滇、黔、桂、陕、宁夏、甘肃平凉等地产林麝。雄性麝下腹部有麝香腺,其香囊分泌物有浓郁的香气,称为麝香。麝香因生于麝之脐下,故又称麝脐,是珍贵的药用原料。夏国有麝。《太平寰宇记》卷36载灵州土产之一即为麝香。《宋史》卷186《食货志下》言,宋允准西夏以“麝脐”在榷场交易。

蜜蜡

蜜蜡,可视为两种物品,亦可视为一种物品。蜜,指蜜蜂所酿的蜜,性甘、平。调补脾胃,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润肠通便,生肌,解毒。蜡或称蜜蜡,有黄蜡、白蜡之别,是蜜蜂分泌的蜡质。可作药用,亦可制作蜡烛。清人洪亮吉《北江诗话》卷4言:“蜡烛或起于东汉以后。《说文》亦无‘蜡’字。《玉篇》《广韵》:‘蜡,蜜滓也。’”景德四年于保安军置榷场,令夏以蜜蜡易物,入贡京师时亦许该品在市场销售。此条榷物记载见于《宋史》卷186《食货志下》。《西夏书事》记此事时,写作“密蜡”,[61]或为“蜜蜡”之误。(www.daowen.com)

翎毛

翎毛,鸟类的羽毛。可用于装饰,亦可用于箭杆上,以掌握方向,保证箭射中目标。夏国盛产猛禽,故翎毛较丰。《太平寰宇记》载灵州土产有鸟翎与白鹘翎。[62]景德四年设置保安军榷场,令西夏可以翎毛交易物品,许其在入贡时于市场销售。

三、药材与矿产

自古以来,宁夏地区即盛产药材。这里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独特,药用动植物种类繁多,蕴藏量大。特别是生长于黄河冲积平原的传统栽培药材和干旱半干旱荒漠草原的沙生药材植物,群落密集,种群优势突出,至今仍是我国最重要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之一。西夏时期境内的中药材即受到宋、辽、金诸地的青睐,故而交易量很大,史书多有记载。这里分而述之。

柴胡

柴胡,亦名茈胡,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肥厚的根,可以入药。景德四年(1007年)设置保安军榷场,西夏可以柴胡交易物品,入贡京师时许其在市场销售。

苁蓉

苁蓉,异名大芸、肉苁蓉。多年生寄生草本,寄生于梭梭根、芨芨草根上,在海拔2500米以下的荒漠草原至荒漠带沙质梁地出产。宁夏、内蒙古、河西走廊等地有分布。其肉质茎可入药,味甘、咸、温。有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之功效。《太平寰宇记》称花苁蓉为灵州土产之一。[63]《契丹国志》卷21《西夏国贡进物件》中亦有“苁蓉”。景德四年于保安军设榷场,夏国可以苁蓉交易物品,许入贡京师时在市场销售。

红花

红花,异名红蓝花、草红花,菊科植物红花的花朵。红花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味辛、温,有活血散淤、通经止痛之效。《太平寰宇记》载灵州土产有红花。[64]景德四年(1007年),于保安军置榷场,夏国以红花交易物品,许其在京师市场销售。

甘草

甘草,异名国老、粉草、甜草、甜根子,多年生豆科植物。甘草的根及根状茎可药用。广泛生长于海拔1000~1800米的干旱沙地、河岸沙质地、山坡草滩及盐渍化沙地。甘草味甘、平,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之效。夏国盛产甘草。《太平寰宇记》载甘草系灵州土产之一。[65]景德四年于保安军置榷场,西夏以甘草交易物品,许其入贡时在京师市场销售。

枸杞

枸杞是夏国特产,唐宋时代皆为贡品。《文献通考》卷322载甘州“贡麝香、野马革、冬柰、枸杞”。

硇砂

硇砂,异名硵砂,是一种氯化氨矿物。[66]为等轴晶体,无色或白色,间带红褐色。有玻璃光泽,贝壳状断口。为火山喷气孔附近的升华物,亦为燃烧的煤层的升华物。西北各地为主产区。性脆,味咸而苦,辛、温,有毒。宋代苏颂《图经本草》称:“西戎来者,颗块光明,大者有如拳,重三五两,小者如指面,入药最紧。”[67]能消积软坚,化腐生肌,祛痰,利尿。景德四年(1007年),于保安军置榷场,西夏以硇砂交易物品,入贡京师时亦许该品在市场销售。

石甘石

《契丹国志》卷21《西夏国贡进物件》所载西夏贡物中有“砧甘石”一项。砧甘石似为矿物药,然《本草纲目》药品目119种石类药,竟无砧甘石之载,故不知其为何物。书此存疑。

盐是人民生活最基本的必需品,自汉代以来,皇朝屡屡对其专卖,以征收巨额税赋。西夏盛产青白盐。在《水经·河水注》中就称:

河水又东南,径朔方县故城(今内蒙古杭锦旗北什拉召附近)东北。按《地理志》云,金连盐泽、青泽并在县南矣。又按《魏土地志记》曰,县有大盐池,其盐大而青白,名曰青盐。又名戎盐,入药分,汉置典盐官。池去平城宫千二百里,在新秦之中。[68]

据载,灵州回乐县“温泉盐池,在县南四十里,周回三十一里,出盐……青盐泽。按《汉书》云:‘朔方县,青盐泽在其南。’”[69]盐州白池县“按其地旧为蕃戎之地。隋得之,以其地有盐,遂以城之,即开皇九年置盐池也。唐贞观二年改置兴宁县,至景龙三年又改为白池县,取盐白池为称,又水名白池、乌池。”[70]宥州长泽县产青盐。“胡洛盐池,在县北五十里,周回三十里。汉有盐官。”[71]《本草纲目》卷11石部引宋苏颂曰:“今青盐从西羌来者,形块方棱,明莹而青黑色,最奇。”[72]白盐又称光明盐,《本草纲目》卷11石部又引唐苏恭言:“光明盐生盐州五原,盐池下凿取之。大者如升,皆正方光彻。”[73]西夏盐曾充作贡品。《契丹国志》卷21《西夏国贡进物件》就有每年贡献辽井盐一千斤的记载。庆历间,西夏曾要求“每年入中青盐十万斛”。[74]孙甫说:“西戎之盐,味胜解池所出,而出产无穷。既开其禁,则流于民间,无以堤防矣。”[75]孙甫强烈主张不能开夏盐之禁。但单纯的禁令是禁不住边民购买夏国青白盐的。诚如吴广成所言:“西羌部落种艺殊少,惟用池盐与边民交易谷麦。”[76]“然因陕西解盐价高,商贩青盐往来如织,国中犹恃为利。”[77]需求所致,宋政府虽禁止夏盐流入,但民间交往却不能断。淳化四年(993年)曾除盐禁,使夏人经济稍有苏缓。

夏国境内产祁连玉和贺兰玉,都极为著名。大定五年(1165年)金世宗欲制作“大金受命之宝”的玉玺,“乃遣使夏国市玉。十八年,受命宝成,奏告天地宗庙社稷,上御正殿。”[78]金人以夏国玉为其皇帝玉玺用料,可见其珍贵。

早在李继捧时,就曾以玉贡进于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李继捧亲率族人朝宋,其“祖母独孤氏亦献玉盘一、金盘三,皆厚赉之”。[79]夏国亦曾以玉与宋、金交易。景德四年(1007年)于保安军置榷场,夏国以玉与宋交换缯帛、罗绮,入贡后亦可在京师交易。[80]夏国亦以玉与金贸易。大定十二年(1172年)金世宗谓宰臣曰:“夏国以珠玉易我丝帛,是以无用易我有用也。”[81]乃减罢保安、兰州榷场。

四、手工业产品

西夏立国之初,手工业比较落后,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赐夏国主乞工匠诏》即云其“素稀少工巧”。[82]西夏人所需的幞头、帽子、腰带等,都要向宋购买。[83]同时还从宋朝引入工匠:

嘉祐七年,谅祚始请称汉官,以伶人薛老峰为副使,称左司郎中兼侍御史知杂事;又请尚主,及乞国子监所印诸书、释氏经一藏并译经僧及幞头、工人、伶官等。诏给国子监书及释氏经并幞头;尚主,辞以昔尝赐姓;其余皆托辞以拒之。[84]

后来,西夏手工业渐趋发达,门类也逐步齐全,但由于多依赖原来汉族的手工业基础,其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自然不能与中原地区相媲美。然而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手工业产品,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产品质量都超过了中原地区,所以参与贸易的也主要是此类产品。

毛褐、毡毯、百头帐

毛褐、毡毯都是畜毛织物。毛褐系以羊毛、驼毛等手工编织成,可做衣服。毡是用羊毛或驼毛扞压成的毛片,毯是编织成的毛片,都可为衣服、铺盖、帐篷、鞍垫等。夏国各地盛产毛褐、毡毯。《宋史》卷87《地理志三》载镇戎军(治今宁夏固原)“贡白毡”。《太平寰宇记》载原州“土产:覆鞍毡(贡)、白毡”,[85]夏州也产毡,[86]丰州则“衣以驼牛、褐布”。[87]景德四年,开设保安军榷场,西夏以毛褐、毡毯进行交易,在入京贡献后亦可以自由在市场进行贸易。蒙元时期,意大利旅行家马克波罗(Marco Polo,1254~1324年)旅行西夏故地,对当地风土人情多有记录,其中第72章《额里哈牙国(Egrigaia)》对西夏故地之重要城市哈剌善(Calachan)之物产有如下记载:

城中制造驼毛毡不少,是为世界最美丽之毡,亦有白毡,为世界最良之毡,盖以白骆驼毛制成之也。所制甚多,商人以之运售契丹及世界各地。[88]

虽为元代之载,但亦可大致反映出西夏时代这里盛产毡毯的情况。

夏仁宗仁孝于大定十七年(1177年)给金世宗进贡的百头帐在历史很有名。史书中称:

仁孝深念世宗恩厚,十七年,献本国所造百头帐,上曰:“夏国贡献自有方物,可却之。”仁孝再以表上曰:“所进账本非珍异,使人亦已到边,若不蒙包纳,则下国深诚无所展效,四方邻国以为夏国不预大朝眷爱之数,将何所安。”乃许与正旦使同来。[89]

从金世宗的话可知,因为夏、金都是以畜牧业为主的经济,故其官民皆以居住庐帐为主,庐帐是两国极平常之物,夏以前从未以庐帐进贡于金。仁孝的回答软中带硬,意为你不接受我的百头帐,就难以再维系两国的关系。百头帐的外形特点,不得而知,但可肯定的一点是,该帐是以毛毡制成的帐幕,至于所谓“百头”,当是指其规模甚巨,有数十甚至上百个支撑点,从而也有了甚多帐顶。百头帐的出现,堪称西夏制毡业高度发展的产物。

锦绮

夏国气候偏凉,历来不产蚕丝。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八月敕即曰“夏州等四道,土无丝蚕”。[90]金大定十七年(1177年)世宗亦下诏称:“保安、兰州地无丝枲,惟绥德建关市以通货财。”[91]夏国的丝帛是通过榷场互市或朝贡赐予得到的。如景德四年(1007年)于保安军置西夏与宋贸易的榷场,夏以驼马、牛羊、玉、毡毯、甘草交易宋地所产的缯帛、罗绮等。[92]天授礼法延祚七年(1044年,宋庆历四年)十月,元昊上表宋仁宗,称:

朝廷每年所赐绢一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进奉乾元节回赐银一万两、绢一万匹、茶五万斤。进奉贺正回赐银五千两、绢五千匹、茶五千斤。每年赐中冬时服银五千两、绢五千匹。并赐臣生日礼物银器二千两、细衣着一千匹、衣着一千匹。伏乞无致改更。[93]

夏人善于学习,心灵手巧,精工织成许多独特精美的丝织品,如锦绮、锦被褥,甚至百头帐。其中许多夏国织物又用于对辽、金、宋的贡奉。《契丹国志》卷21《西夏国贡进对象》中就包括“锦绮三百匹,织成锦被褥五合”。五合就是五套,这些丝织品不应是将宋国赏赐的东西转贡于辽,而是夏国自己生产出来的有特色的丝织品。南宋以杭州为临安,是最为著名的丝绸之乡,夏国敢于向宋高宗进贡丝织品,说明其对自己产品质量的极大自信。

夏国刀剑

西夏的手工业制品,以夏国刀剑最为著名。《西夏书事》卷14康定元年(1040年)冬十月条载:“盖夏州多铁,州东设铁冶务,去河东麟、府界黄河西约八十里。”[94]铁冶务为元昊创设,冶出之铁,除用于制作农具外,主要用于武器的制作。

夏国刀剑在当时极为著名,是宋朝皇帝御用的上品。北宋苏轼获一西夏剑,晁补之《鸡肋集》赋诗述之:

往年身夺五刀剑,名玉所擐犀札同。

晨朝携来一府看,窃指私语惊庭中。

红妆拥坐花照酒,青萍拔鞘堂生风。

螺旋铓锷波起脊,白蛟双挟三苍龙。

试人一缕立褫魄,戏客三招森动容。

东坡喜为出好砺,洮鸭绿石如坚铜。

收藏入匣人意定,蛾眉稍进琉璃钟。

此西夏剑不仅锋利无比,而且装饰豪华奢侈。后来,陆游一心恢复中原,也以“夏国刀”自随。他在《小出塞曲》中称:

全师出雁塞,百战运龙韬。

金络洮州马,珠装夏国刀。

度沙风破肉,攻垒雪平壕。

明日受降处,甲齐熊耳高。

另有托名为太平老人所著的宋代笔记《袖中锦》称夏国剑与契丹鞍等“皆为天下第一,他处虽效之,终不及。”西夏兵器以冷锻而成,锋利而坚,为宋朝边将所忌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32载太常丞、置集贤院、签书陕西经略安抚判官田况上《兵策十四事》,其中第十二曰:

工作器用,中国之所长,非外蕃可及。今贼(指西夏——引者)甲皆冷锻而成,坚滑光莹,非劲弩可入。自京赍去衣甲皆软,不足当矢石。以朝廷之事力,中国之伎巧,乃不如一小羌乎?由彼专而精,我漫而略故也。今请下逐处,悉令工匠冷砧打造纯刚甲,旋发赴缘边,先用八九斗力弓试射,以观透箭深浅而赏罚之。闻太祖朝旧甲绝为精好,但岁久断绽,乞且穿贯三五万联,均给四路,亦足以御敌也。[95]

其中所言虽为兵器,但从某种程度上亦反映出西夏手工业的发展。靖康末年,宋朝都城汴京被金人围困,侠士王伦向钦宗自荐,要征募死士数万护徽钦二宗突围南幸。“钦宗忠之,慰劳甚厚,解所佩夏国宝剑以赐”。[96]连被围的宋朝皇帝都佩以夏国之剑,可见其珍贵和实用。

夏国有如此高超的铸剑技术实属不易。当年辽、宋二国都对夏国实行铁器兵器封锁。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十一月丙子,“夏州进奉使白守贵等请市弓矢及弩,上以弩在禁科,不许,余从之。”[97]购买未得,夏国使者遂试图通过在宋雇工匠造兵器带回。宋真宗又下诏“禁夏州进奉使造军器归本道。”[98]不许其将造出的兵器携归。辽兴宗重煕二年(1032年)十二月己酉下诏“禁夏国使沿路私市金、铁”。[99]向东学习锻造军器技术不果,夏人转而向西学习。夏州以西有回鹘国,“善造宾铁、刀剑,乌金银器。[100]回鹘的冶金技术,对西夏必有影响。总而言之,可以认为,元昊通过融摄宋朝、回鹘之技术,通过党项工匠的进一步改进,从而创造出闻名天下的夏国刀剑。

五、夏金榷场贸易文书所见物品

在黑水城出土的社会经济文献中,有15件西夏与金朝榷场贸易有关的汉文文书非常值得注意。这15件文献内容互相关联,其编号分别为Инв.No.307(2-1)、Инв.No.307(2-2)、Инв.No.308、Инв.No.313、Инв.No.315(2-1)、Инв.No.315(2-2)、Инв.No.316、Инв.No.347、Инв.No.348、Инв.No.348V、Инв.No.351、Инв.No.352A、Инв.No.352B、Инв.No.353、Инв.No.354。[101]

这组文书所见物品,以丝毛织品居多,有粗褐、黄褐、白褐、白缨、绢、小绢(子)、中绢、川绢、河北绢、紫绮、紫押、纱、大纱、生押纱、粗押纱、小绫、中罗缬、(小)晕缬、小絁缬、川缬等,食用品有生姜、干姜、椒、蜜、茶、米等,书写用品笔、墨、连抄(纸)等。以之与史书所记西夏对外贸易物品相较,可以看出,粗褐、黄褐、白褐、紫绮、蜜等当为西夏产的贸易物品。而川绢、河北绢、茶、米等则应是来自金朝的贸易物品。吾人固知,“绍兴和议”之后,宋金双方开始了以榷场贸易为主要形式的交换活动,其中南宋向金输出的物品有茶、象牙、犀角、乳香、檀香、生姜、陈皮、绢、丝、木棉、钱币、牛、米、兵器、书籍等,而以茶和米麦为大宗。[102]以之为据,庶乎可证金朝将获得的茶、绢、米等生活用品的一部分又转卖给西夏,从而获取中转贸易的利益。

文书中的其他一些物品尚难断定是西夏的贸易物品还是金的贸易物品。但可以明确的是这些物品是榷场贸易中的紧俏货,各国都竞相购销,有的竟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如姜、川绢、河北绢。西夏法典规定,政府对任官三年而合格的官员进行赏赐,除擢升职位、赏赐银茶等物外,还赏赐大锦、绢、杂花锦等纺织品。显然,在这里,绢已经成为西夏政府的一种支付手段。[103]在Инв.No.316《呈状》第11行中有“姜叁佰柒拾斤,计柒拾肆匹”之载,在ИНВ.No.315(2-2)《文书》第4-6行则有“博买到川绢……绢贰拾陆赤贰寸半……干姜叁拾伍斤,计柒匹”之语。通过换算,可以看出,5斤干姜可换取1匹川绢,说明干姜和川绢一样是具有交换媒介功能的,正与《金史》卷92《毛硕传》所谓陕西东部“市井交易惟川绢、干姜”之载吻合。生姜收缩性较大,不适宜于作为等价物使用,故而可定,Инв.No.316《呈状》第11行所谓“姜叁佰柒拾斤,计柒拾肆匹”中的姜应该是干姜。同样是1匹绢可换取5斤干姜,庶乎可谓这里的绢亦应为川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