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问题与不足
西夏与丝绸之路的第一个热点问题,即西夏是否阻碍了丝绸之路的畅通,由过去的完全否定,到后来的肯定,再到现在的辨证分析,可以说离历史事实越来越近。近来彭向前撰《论西夏丝路贸易的阶段性》,认为在宋辽矛盾的支配下,西夏立国前的丝路贸易微乎其微;西夏立国后在丝路贸易上所起的作用,因有西州回鹘的帮助、合作而表现出来,但受宋夏矛盾的支配,这种作用还很有限;只有在夏金矛盾的支配下,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西夏在东西贸易上的桥梁作用才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53]彭文的分析超越了前人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可以说是迄今最令人信服的解释,但他把这种阶段性机械的归因于宋辽、宋夏、夏金矛盾的支配,这是笔者所不敢苟同的。事实上,宋夏之间的矛盾才是解密西夏与丝绸之路关系的关键所在。西夏在建国前,特别是李继迁未攻克灵州前,夏州曾是丝绸之路的一个要道,西域贡使、商旅还是比较乐意途经此地与西夏进行贸易的。但自李继迁叛宋以来,宋夏之间的战争不断,河西走廊这条丝绸之路主道具有时断时续性,一旦战争兴起,西夏就不允许西域与中原直接来往,而当宋夏之间和好时,西夏为了获取税收与中继贸易的利益,往往又提倡与鼓励西域贡使、商旅途次西夏。后来,由于北宋的灭亡,南宋偏安江南,基本上退出了陆上丝绸之路的贸易,西域与金的贸易就必须经过西夏,这时西夏在丝绸之路上的优势地位才突出的显现出来。同时,加上西夏早期奴隶制的存在,对过往商旅进行掠夺是在所难免之事,势必会影响到丝绸之路主道的畅通。随着西夏封建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中央对地方控制力的加强,那种对商旅掠夺的现象便逐渐消失,因此,西夏与丝绸之路的关系又呈现出早期萧条、晚期繁盛的特点。
虽然宋夏之间贸易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其作为西夏与丝绸之路贸易的一部分,学者们常常把它单独列出加以研究,这对我们解决西夏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问题是不利的。此外,西夏与西域间的贸易一直是研究的薄弱点,虽然大多数学者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在论述时往往是一笔带过,或者是寥寥数语。这主要归因于史料的缺乏,有幸的是近年黑水城出土西夏文法典《天盛改旧新定律令》的刊布,以及《俄藏黑水城文献》的陆续公布,为今后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契机,值得引起足够的重视。
丝绸之路不仅是经济交流的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桥梁。西夏通过向宋朝赎经,从而获得大量的佛经,[54]成为翻译西夏文大藏经的蓝本,西夏还宴请回鹘、吐蕃、印度高僧为他们翻译佛经,[55]在其共同努力下,西夏的佛教迅速发展起来,[56]并与周边地区的印度[57]、中亚[58]与辽金[59]建立了广泛的宗教联系。同时,通过丝绸之路,中原地区形成的道教在西夏地区也有一定的传播,韩小忙曾撰文多篇进行探讨,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60]值得注意的是,韩氏将印度形成的炽盛光佛形象均列入道教内容,恐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近来,还有学者对伊斯兰教在西夏的流传问题也做了有益的探讨。[61]那么,道教、伊斯兰教是如何流传入西夏境内的呢?西夏的文化又是通过什么渠道与外界产生联系?外来文化与西夏本土文化是怎样互动的?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似乎都应纳入西夏与丝绸之路关系的研究中去。
黑水城西南角清真寺遗址
【注释】
[1]李蔚:《略论北宋初期的宋夏灵州之战》,《宁夏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第56~60页;李华瑞:《宋夏关系史》,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66~169、180~186页。
[2]李华瑞:《试论西夏经营河西》,《兰州学刊》1987年第5期,第106~111页。
[3][日]藤枝晃著,辛德勇译:《李继迁的兴起与东西交通》,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9卷,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458页。
[4][日]前田正名著,张鉴衡、陈宗祥译:《西夏时代河西南北的交通路线》,《西北史地》1983年第1期,第81页。
[5][日]中嶋敏著,王钺、汤开建译:《西夏时期河西历史概述》,《甘肃民族研究》1984年第1~2期,第141页。
[6]吴天墀:《西夏史稿》,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86页。
[7]李华瑞:《试论西夏经营河西》,《兰州学刊》1987年第5期,第106~111页。
[8]樊保良:《回鹘与吐蕃及西夏在丝路上的关系》,《民族研究》1987年第4期,第67~69页;《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与丝绸之路》,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31~234页。
[9]陈守忠:《北宋通西域的四条道路的探索》,《西北师院学报》1988年第1期,第75~82页。
[10]孙修身:《五代时期甘州回鹘和中原王朝的交通》,《敦煌研究》1989年第4期,第65~69页。
[11]如苏哲:《伯二九二九号文书三通五代状文的研究》,北京大学中国古史研究中心编:《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5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437~469页;莫任南:《五代宋辽金时期的中西陆路交通》,《西北史地》1991年第3期,第43~50页;李清凌:《宋代陇右的民族贸易》,《甘肃民族研究》1992年第2~3期合期,第93~97页;刘建丽:《西夏河西经济的开发与历史局限》,《宁夏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第79~83页等。
[12]陈炳应:《西夏丝绸之路贸易与货币》,《中国钱币》1991年第3期,第30页。
[13]李学江:《西夏时期的丝绸之路》,《宁夏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第91页。
[14]罗丰:《五代、宋初灵州与丝绸之路》,《西北民族研究》1998年第1期,第25页;罗丰:《胡汉之间——“丝绸之路”与西北历史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353页。
[15]杨蕤:《关于西夏丝路研究中几个问题的再探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年第4期,第119页。
[16][日]藤枝晃著,辛德勇译:《李继迁的兴起与东西交通》,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9卷,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455页。
[17][日]长泽和俊著,钟美珠译:《西夏之侵入河西与东西交通》,《丝绸之路史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402页。
[18]松田壽男:《東西交通史に于ける居延にてぃの考》,《東方學論集》第1號,1954年,第1~25頁。
[19]田村實造:《遼と西夏との關係——特にその政治史的考察》,《東亞學》第9號,1944年,第1~44頁。
[20]鲁人勇:《灵州西域道考略》,《固原师专学报》1984年第3期,第85~90页。
[21]韩茂莉:《宋夏交通道路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第1期,第141~152页。
[22]莫任南:《五代宋辽金时期的中西陆路交通》,《西北史地》1991年第3期,第45页。
[23]顾吉辰:《北宋时期中西交通考述——兼述吐蕃在中西交通史上的地位》,《西藏研究》1989年第2期,第45~51页。
[24]陈守忠:《北宋通西域的四条道路的探索》,《西北师院学报》1988年第1期,第75页。
[25]罗丰:《五代、宋初灵州与丝绸之路》,《西北民族研究》1998年第1期,第8~26页。
[26]鲁人勇:《论西夏交通》,《固原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第47~51页。
[27]赵贞:《敦煌文书中所见晚唐五代宋初的灵州道》,《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第4期,第82~91页。
[28]陈旭:《唐宋时期中西交通史中的灵州》,《阴山学刊》2004年第4期,第89~92页。(www.daowen.com)
[29]杨富学、陈爱峰:《西夏与丝绸之路的关系——以黑水城出土文献为中心》,沈卫荣、中尾正义、史金波主编:《黑水城人文与环境研究——黑水城人文与环境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69~488页。
[30][日]长泽和俊著,钟美珠译:《西夏之侵入河西与东西交通》,《丝绸之路史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308~323页。
[31][日]中嶋敏著,王钺、汤开建译:《西夏时期河西历史概述》,《甘肃民族研究》1984年第1~2期,第145页。
[32]李学江:《西夏时期的丝绸之路》,《宁夏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第94页。
[33]L.Kwanten,The Role of the Tangut in China’s Relations with Inner Asia,Acta Orientalia 38,1978,pp.186-196,参见朱悦梅汉译作《西夏在中国关系史上的地位》,载《宁夏文物》总第6期,1992年,第13~16页。
[34]李辉:《西夏与丝绸之路》,《社科纵横》2001第3期,第71~72页。
[35]杨蕤:《西夏外来商品小考》,《宁夏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第70页。
[36]宫崎市定:《西夏の兴起と青白盐问题》,《东亚经济研究》第18卷2号,1934年,第22~37页。
[37]如廖隆盛:《宋夏关系史中的青白盐问题》,《食货月刊》复刊第5卷10期,1976年,第14~21页;杜建录:《宋夏青白盐问题》,《固原师专学报》1987年第1期,第12~16页;李学江:《试论西夏食盐的产销及其在立国中的作用》,《银川师专学报》1987年第1期,第17~21页;马淑琴:《西夏与北宋的青白盐贸易》,《宁夏社会科学》1989年第2期,第71~76页;韩荫晟:《宋禁青盐内销问题》,《宁夏社会科学》1991年第5期,第51~56页;郭正忠:《青白盐使与青白盐刑律——兼论宋夏青白盐贸易》,《宁夏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第11~18页;李华瑞:《宋夏关系史》,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24~328页;杜建录:《西夏池盐的生产与征榷》,《固原师专学报》2001年第5期,第44~48页;赵斌:《试论西夏盐业资源及其产地分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第4期,第92~97页;吉成名:《西夏盐业产地研究》,《盐业史研究》2006年第1期,第24~26页。
[38]吴天墀:《关于西夏岁赐茶的大小斤问题》,《光明日报》1958年1月16日第3版。
[39]杜建录:《宋夏保安军榷场位置考》,《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第4期,第78~79、86页。
[40]廖隆盛:《北宋与辽、夏边境的走私贸易问题》(上、下),《食货月刊》复刊第10卷第11期,1980年,第473~488页;第12期,1980年,第538~552页。
[41]霍升平:《论西夏与北宋的贸易》,《中州学刊》1988年第1期,第121~125页。
[42]杜建录:《宋夏商业贸易初探》,《宁夏社会科学》1988年第3期,第73~78、89页。
[43]贺吉德:《宋夏贸易与西夏钱币》,《宁夏金融》1988年第4期,第29~34页。
[44]丁柏传:《试论西夏与北宋的经贸往来及其影响》,《河北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第50~59页。
[45]杨富学、陈爱峰:《黑水城文献所见西夏与大食之贸易》,周绪红主编:《赵俪生先生纪念文集》,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600~607页。
[46]陈爱峰、杨富学:《西夏与回鹘贸易关系考》,《敦煌研究》2009年第2期,第99~103页。
[47]吴天墀:《西夏史稿》,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81~190页。
[48]漆侠、乔幼梅:《辽夏金经济史》,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32~239页。
[49]杜建录:《西夏经济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252~273页。
[50]钱伯泉:《西夏对丝绸之路的经营及其强盛》,《西北民族研究》1993年第2期,第40页。
[51]樊保良:《回鹘与吐蕃及西夏在丝路上的关系》,《民族研究》1987年第4期,第63~69页。
[52]陈炳应:《西夏、回鹘对丝绸之路控制权的争夺与合作》,《丝绸之路·学术专辑》1998年,第78~82页。
[53]详见彭向前:《论西夏丝路贸易的阶段性》,《固原师专学报》2005年第5期,第69~72页。
[54]罗福苌:《西夏赎经记》,《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第4卷3号《西夏文专号》,1932年,第2573~2574页。
[55]石濱純太郎,“西夏語譯大藏經考”,《龍谷大學論叢》第287號,1929年,第18~25頁;松村博,“西夏·仁宗の譯經にっぃて——甘肅天梯山石窟出土西夏經を中心として——”,《東洋史苑》第26~27號合刊,1986年,第1~31頁;李际宁:《关于“西夏刊汉文版大藏经”》,《文献》2000年第1期,第39~154页;史金波:《西夏的藏传佛教》,《中国藏学》2002年第1期,第33~49页;杨富学:《回鹘僧与〈西夏文大藏经〉的翻译》,《敦煌吐鲁番研究》第7卷,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338~344页。
[56]Ruth W.Dunnell,Great State of White and High:Buddhism and State Formation in Eleventh-Century Xia,Honol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ass,1996;K.J.Solonin,Tangut Buddhism as a local Tradi-tion,《西夏研究》第3辑《西夏学第二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00~108页。
[57]杨富学、陈爱峰:《西夏印度佛教关系考》,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暨南大学华人华侨研究院主编:《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05~115页。
[58]L.Kwanten,The Role of the Tangut in China’s Relations with Inner Asia,Acta Orientalia 38,1978,pp.186-196.
[59]杨富学、陈爱峰:《西夏与辽金间的佛教关系》,《西夏学》第1辑,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1~35页;K.J.Solonin,Khitan Connection of Tangut Buddhism,沈卫荣、中尾正义、史金波主编:《黑水城人文与环境研究——黑水城人文与环境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71~395页。
[60]韩小忙:《有关西夏道教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宁夏社会科学》1997年第6期,第64~70页;《西夏的道教经籍》,《固原师专学报》1998年第1期,第60~64页;《西夏道教初探》,《中国道教》1998年第1期,第36~41页;韩小忙:《〈天盛改旧新定律令〉中所反映的西夏道教》,《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第55~60页;《西夏道教初探》,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年;《试论道教在西夏的传播与影响》,《固原师专学报》1999年第4期,第17~21页。
[61]姜歆:《西夏时期伊斯兰教在西北的传播及发展初探》,《固原师专学报》2005年第5期,第74~78、10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