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农村内生金融的成长动因

农村内生金融的成长动因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代农村内生金融的主要组织——农村信用社得以产生的重要条件是外部资金的支持。近代的中国农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农民生活极度贫困,无力分摊农村信用社的成本,创建农村信用社的想法无异于空谈。农村信用社成立之后,如何将其培育为能有效地与本土文化相融合、自我生长的内生金融组织,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又一问题。[22]我们不妨从影响农村信用社社员及其管理者的几方面因素入手,考察农村内生金融建设效果不佳的原因。

农村内生金融的成长动因

近代农村内生金融的主要组织——农村信用社得以产生的重要条件是外部资金的支持。金融中介的运行需要一定的成本,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金融中介产生的“门槛效应”。只有当人均收入达到能够分担金融中介运行成本的水平时,人们才会产生利用金融体系的需求,金融中介才会出现。近代的中国农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农民生活极度贫困,无力分摊农村信用社的成本,创建农村信用社的想法无异于空谈。在20世纪30年代的“商资归农”浪潮及后来南京国民政府倡导的合作运动中,拥有金融资源的商业银行和政府相继拿出资金,承担了农村信用社的创办成本,并未消极等待农村人均收入达到金融中介出现的“门槛”,从而改变了农村信用社的难产状况,大批农村信用社得以建立。处于近代农村的境况,也只有银行与政府的资金投入在先,农户的存款才会跟随投入,农村信用社才能设立。

农村信用社成立之后,如何将其培育为能有效地与本土文化相融合、自我生长的内生金融组织,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又一问题。不少有识之士都认为尽管农村信用社依托外部资金建立,但它不是银行的“附庸机关”,“尤须避免‘机关官化’”[19],应培养它本身的力量。金融组织存在的前提即能提供某种满足社会需求的金融产品。近代农村信用社亦有其存在的现实基础。如近代学者所说:“流通农村金融,压低农村借贷利率,为中小农民所最需要,信用合作社即随这种需要而数量激增。信用合作社的主要目的是要求农村金融的自给自足。”“农村信用合作社有两个特质:一是吸收平民小额存款为之生息;一是把吸收平民的小额存款仍放给平民。”[20]

那么如何使农村信用社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实现自我成长?这就有赖于农村信用社的有效组织和运转。农村信用社虽然多是银行和政府出资建立,但“银行对农民信用不熟识”[21],政府无力过问全国各地合作社的具体事务,合作社业务的有效开展还是有赖于它的自我组织。农村信用社在近代中国完全是舶来品,要使这么一种新的组织形式被接受和采用,个人之间就需要经过讨价还价的谈判并达成一致的意见,需要领军人物花时间和精力去组织、谈判并得到团体的一致性意见。因此,农村内生金融的成长不但取决于领导者的品格及能力,也受制于成员的素养。有近代人士曾谈到中国乡村合作社,普遍有下列诸缺点:①社员只知合作社系借钱之场所,不知合作之真意;②人才缺乏,社务杂乱;③资金不足;④农民完全利于被动地位。[22]我们不妨从影响农村信用社社员及其管理者的几方面因素入手,考察农村内生金融建设效果不佳的原因。(www.daowen.com)

近代就有学者谈到:“过去合作社未能收到实际成效的原因:一是由于农村经济之衰落;二是由于农民智识之浅陋;三是在于合作指导人员之缺少——时间精力有限,宣传指导难周,故一社之设立,如不得外界资金之援助,则业务即告停顿。”[23]还有学者认为合作社未能充分表现它的效能,“推其主因,不外基础不稳,人才缺乏,资金短少,不善经营,不能团结等五项。”[24]本书认为经济状况、文化背景、银行贷款、合作指导和政策导向都是影响农村内生金融发展的因素,以下试从这几个方面分别考察农村内生金融建设效果不佳的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