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近代中国农村内生金融建设思想的效应分析

近代中国农村内生金融建设思想的效应分析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农村外生金融与经济增长以下采用生产性政府服务的公共品模型进行分析。A体现了金融体的资金配置效率,金融发展优化了金融组织筛选项目、分担风险以及促进创新的水平,提高了资本生产率,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率g。3.农村金融组织的选择分析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农村外生金融与内生金融各有短长。但需要说明的是,外生金融与内生金融融合的重点在农村内生金融的培育上,农村内生金融组织毕竟是提升农村金融效率的主要渠道。

近代中国农村内生金融建设思想的效应分析

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息息相关。为数众多的近代人士号召大力培植农村金融的最终目的就在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衰败凋敝的局面,从而帮助农村摆脱经济危机。近代在考察农村内、外生金融组织的交易成本与现实情况的基础上,得出以内生金融为基本运转模式、外生金融为资金辅助的农村金融建设主张。“内生金融为基本运转模式、外生金融为资金辅助”的金融建设思想的经济效应如何?以下从金融促进经济增长的视角进行比较分析。

1.农村外生金融与经济增长

以下采用生产性政府服务的公共品模型([美]罗伯特J.巴罗,哈维尔·萨拉伊马丁,2000,第138-145页)进行分析。可以将农村外生金融看作一种政府以税收收入向农户提供的数量一定的公共服务,用G来表示。Ya表示农村地区的总产出,Yc表示城市地区的总产出,有Y=Ya+Yc表示全国总产出。农村外生金融是对农户生产的一种投入,因此,第i个农户的生产函数可写为:

Yi=AKi·f(G/Ya),其中,f’>0,f”<0。

这是涉及公共服务的AK模型。若农村总产出Ya一定,则农村外生金融G的增加使第i个农户的产出Yi增加;若G一定,Ya的增加减少了每个农户可使用的外生金融资源,Yi减少。

假定政府以不变比例税率τ对城市与农村的产出征税,并以预算平衡为目标,则G=τ(Ya+Yc)。

资本税后边际产品为:

(1-τ)·aYi/aKi=(1-τ)·A·f(G/Ya)=(1-τ)·A·f[τ(1+Yc/Ya)]=r+δ,其中,r为利率,δ为折旧率

则r=(1-τ)·A·f[τ(1+Yc/Ya)]-δ

将上式代入由拉姆齐模型推出的家庭最优化行为的基本条件([美]罗伯特J.巴罗,哈维尔·萨拉伊马丁,2000,第48页):

Γ=(1/θ)·[r-ρ],其中,Γ为经济增长率,θ为边际效用弹性值,ρ为时间偏好率。

可得:

Γ=(1/θ)·{(1-τ)·A·f[τ(1+Yc/Ya)]-δ-ρ}

由aΓ/aτ=0,a2Γ/a2τ<0,可以求出Γmax

农村外生金融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经由两条途径:1-τ代表了税收对农户税后资本边际产品的负效用,f[τ(1+Yc/Ya)]代表了外生金融对这一边际效用的正效用(见图1-1)。

图1-1(www.daowen.com)

农村外生金融的规模G/Y与人均经济增长率Γ之间呈倒u字型,当其规模超过最优值τ后,外生金融的增加反而使经济增长率下降。

2.农村内生金融与经济增长

以下借助Pagano1993年金融发展模型的结论进行说明。[135]该模型所说的金融是市场化的依据还款情况发放贷款的内生金融组织。

该模型得出稳态状态下的经济增长率为

g=AΦs-δ

式中,Φ为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比例,A为资本的边际社会生产率,s为私人储蓄率,δ为折旧率。

Φ不仅反映了金融机构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能力,而且反映了金融机构的运作成本,1-Φ比例的储蓄以存贷差的形式被银行吸收。金融发展引致中介成本降低,Φ提高,经济增长率g随之提高。A体现了金融体的资金配置效率,金融发展优化了金融组织筛选项目、分担风险以及促进创新的水平,提高了资本生产率,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率g。s表现了金融体动员储蓄的能力,但金融发展对s的影响不确定,当金融发展产生出能分担人们禀赋风险和收益率风险的金融市场或者家庭贷款需求能及时得到满足时,人们的储蓄意愿不强,s较低,g较低;而当金融发展突破金融抑制、资本市场臻于完善时,s随利率的提高而提高,g上升。但就农村金融来说,金融发展对s的影响是确定的,因为农村金融市场不发达,不能有效分散风险,而且,农村贷款供不应求,农户随时受到流动性约束,农村金融发展必定促使s与g增长。总之,农村金融的发展可以通过A、Φ、s三种渠道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如图1-2所示。

图1-2

由上述分析可知,农村内生金融的比较优势十分明显,它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农村外生金融的作用有限,当达到一定规模后,经济增长率开始下降。农村外生金融对经济增长的负效用是通过向农户课税减低其资本边际产品的途径形成的,若能减免农村赋税、以城市税收作为主要资金来源,外生金融的扩张也可以实现经济长期增长,但这无疑加重了城市负担,减少了全社会福利。农村内生金融的成本则表现为金融机构以佣金、手续费等形式吸收的部分储蓄资源,内生金融的发展包括各种形式的金融创新,势必减少这部分损耗,在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改进了社会福利,金融促进经济的另外两个渠道——资金配置效率和储蓄动员能力,也体现了社会资源利用的帕累托改进。可见,相比外生金融以增加资源供给数量维持经济增长的数量型增长而言,内生金融实现了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的质量型增长,潜力更为巨大。

3.农村金融组织的选择分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农村外生金融与内生金融各有短长。由图1-1可知,τ值较小时,农村外生金融对经济有促进作用。在许多农户收入很低、无力支付固定的金融机构进入费、金融供给无从内生形成之时,若政府出面组建金融机构、以税收收入提供优惠农贷,则能有效改善农户的生产条件、缓解贫困农户的流动性约束,起到对农村经济的发轫作用。直到经济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农户有了部分积累,农村内生金融的前提随之具备的时候,农村外生金融的重要性才有所下降。理论上讲,外生金融大量的外部资金供给可以支持农村经济长期增长。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农村经济的起飞不但需要大量的外援资金,而且需要能有效配置资金的金融中介体。提高金融效率是需要根本解决的问题。而内生金融尽管产生缓慢,但金融发展理论以及西方金融发展的实践都表明,内生金融效率较高,可以通过降低中介成本(1-Φ)、优化资金配置(A)与有效动员储蓄(s)等方式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总之,农村经济的发展既需要外生金融的资金支援,又需要内生金融的配置效率,农村金融改革应各取所长,实现外生金融与内生金融的有效对接。但需要说明的是,外生金融与内生金融融合的重点在农村内生金融的培育上,农村内生金融组织毕竟是提升农村金融效率的主要渠道。

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经由一条由交易费用的存在,到金融中介组织的产生,再到金融功能的显现,最后再到经济增长的路径实现,每一个环节都是下一个环节的影响因素。(Ross Levine,1997)如果将金融发展看作是一种制度的替代与转换过程,那么,它同样包括制度变迁的主体、制度变迁的源泉与适应效率等因素。首先,从制度变迁的主体来看,金融组织是否是有创新性的有效组织是金融发展的关键,经营的不确定性是促进组织创新的动因。其次,从制度变迁的源泉来看,存在能降低金融交易费用和信息费用的诱因,如技术进步、由不同金融产品之间的关联度引致的范围经济以及单个金融机构的规模经济等等,是金融发展的条件。最后,从适应效率,即组织创新的能力与愿望来看,是否存在能保证充分竞争、分散决策、有效产权与破产约束的制度环境是金融发展的保障。总的说来,有效的组织、有利的外因以及保护创新的制度是推动金融发展的内在要素。

比之近代中国的农村金融组织,可以发现:一方面,近代农村信用社既不具备创新的愿望也不具备创新的能力,它多由政府或商业银行宣传组建,宗旨及业务运作还未被广大农民所理解与掌握,还不是一种健全的组织;资金实力弱,不具备技术进步、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等有利于创新的外部条件,不存在一套基础性制度维护其适应效率。另一方面,近代商业银行与农民银行等外生金融组织,由于资金外生供给,金融活动不是建立在农户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之上,不能充分了解农户的信用状况,业务活动受到较高的信息成本的抑制,不是真正能代表农民利益的有效组织;它们的资金实力较强,具有技术进步、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等实现金融发展的有利条件,但也不具备一套完整的保护创新的制度条件。可以说,组织的创新性、创新条件与创新环境等金融发展的要素,近代中国的农村金融组织都不俱全。因此,如何为金融发展提供保护创新的政策环境,如何控制农村外生金融以引导农村内生金融的良性发展以及如何使农村内生金融组织切实具有内生金融的优势,是下文所关注的问题。

近代中国的农村内生金融思想是在传统农村金融思想及实践的基础上配合现实的需要生发而来。人们不仅认识到培育农村内生金融的重要性,还试图从农村内生金融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农村内生金融的影响因素,以此指导现实的活动。邹平庄仓合作社的创办就是一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