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因事制宜与唯理是从
学以致用是对于实践理性的典型的中国式表达。毛泽东因其特殊的、重实学的“湖湘文化”背景,也因为对马克思主义实践理性的继承,所以特别重视理论服务实践的思想原则,也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他说,“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他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54]。这一切无非是说,理论必须向事实和经验等外在力量开放,也必须向目的和需要的内在力量开放,这才是符合“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实践精神的。对象世界是复杂而变化的,而事物的普遍联系表明事物和事物之间是相互作用的。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密不可分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范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一般的变化。变化既包括事物量的变化,也包括事物质的变化。它可以是前进、上升的运动,也可以是倒退、下降的运动。发展是指事物前进的、向上的运动和变化;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客观物质世界的联系是无限的,客观物质世界的发展也是永恒的。因此,毛泽东强调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以防止思想僵化。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一贯坚持的思想法则。什么叫理论联系实际,毛泽东解释说:“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55]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就必须调查研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思维的过程是从特殊到一般,即从感性到理性,从个别到一般的经验总结。毛泽东十分重视和强调调查研究,他说道:“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末,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只有蠢人,才是他一个,或者邀集一堆人,不作调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须知这是一定不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打出什么好主意的。换一句话说,他一定要产生错办法和错主意。”[56]
很显然,只有认真调查研究,才能把理论同实践结合起来,也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不断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使自己的思想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毛泽东强调从实际出发,重视具体事物的经验特殊性,反对套用一般的公式,教条地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他从战争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很好的解释。他说道:“从时间的条件说,战争和战争指导规律都是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有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因而战争规律也各有其特点,不能呆板地移用于不同的阶段……从地域的条件看,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特别是大国家大民族均有其特点,因而战争规律也各有其特点,同样不能呆板地移用。我们研究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各个不同性质、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战争的指导规律,应该着眼其特点和着眼其发展,反对战争问题上的机械论。”[57]也就是说,不存在绝对普遍的战争规律。毛泽东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采用的游击战争就是一种具有特殊经验的战争,不是搬用书本或套用一般的战争公式的战争。
毛泽东还强调客观实际的重要性,他认为:“军事的规律,和其他事物的规律一样,是客观实际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中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子书上‘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而说的,包括从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要看轻这句话。”[58]一般来说,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上的一个认识论命题,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原理。但一切从实际出发中的“一切”还应当包括人们的一切言论和行动。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我们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毛泽东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哲学思想是以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为中心的现代中国革命的哲学,它在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等各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和发展均有杰出的贡献。
【注释】
[1]主体性思想是康德批判哲学的精髓和灵魂。在知识领域中,康德明确完整地确立了认识的主体,把认识论的方向由机械被动的认识论转变到以人为中心的主客统一的能动的认识论上来;在道德领域中,康德确立了以道德主体为中心的主客统一的原则,扭转了伦理学说史上的那种以对象为中心的主客体关系,从而把主体自我升提到道德哲学的最高位置;在情感领域中,康德把审美主体提高到主客体关系中的主导地位,也就是把“人”提升到审美的中心位置,并从主客体关系来揭示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看成是人作为审美主体的判断力和客体对象(美)的形式的统一。
[2]费希特在《自然法学基础》中提出自我意识是一种社会现象。任何客体的自我意识,它的必要条件是所有其它理性的客体存在。这些(其他)客体共同影响并召唤起每个单个个体自身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提供了所有认识的先验根据,是一切知识和经验实在性的根据和先验的源泉,也就是认识论和知识学中的最高根据和出发点。这里他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融为一体,并给予了自我一种相当高的地位,赋予了自我创造性行动的可能。
[3]在黑格尔看来,人的认识作为整体看,具有三元运动:认识始于感官知觉,感官知觉中只有对客体的意识;然后,通过对感觉的怀疑批判,认识成为纯主体的;最后,它达到自认识阶段,在此阶段主体和客体不再有区别。所以自由意识是认识的最高形态。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57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57页。
[6]萨特认为唯物史观提供了对历史的唯一合理的解释,但是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存在着一个根本缺陷,那就是取消了主观性。所以应该把主观性补充到历史唯物主义中去,把它改造成历史人学。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0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页。
[10]《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77—478页。
[11]《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2、326、292、296页。
[12]《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2、326、292、296页。
[13]《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2、326、292、296页。
[14]《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2、326、292、296页。
[15]《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77页。
[16]杨超:《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5页。
[17]《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85—486页。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4页。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页。
[20]《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
[21]杨超:《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6页。
[22]《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6页。
[23]《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09页。
[24]《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20、721页。
[25]《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20、721页。
[26]《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2页。(www.daowen.com)
[27]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编辑部编:《学习毛泽东哲学思想》,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35页。
[28]马克思、恩格斯著:《费尔巴哈》,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83页。
[29]《毛泽东选集》第5卷,1977年版,第345页。
[30]《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40页。
[31]《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85—486页。
[32]杨超:《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24页。
[33]《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43页。
[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2页。
[35]《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1页。
[36]《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10页。
[37]《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1页。
[38]张贻玖:《毛泽东读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版,第96—97页。
[39]《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页。
[40]石仲泉:《毛泽东的艰辛开拓》,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年版,第510页。
[4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63页。
[4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94、94页。
[4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94、94页。
[4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16页。
[45]《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4页。
[46]《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9页。
[4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48]《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7、900页。
[49]《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7、900页。
[50]《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39页。
[51]《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0、121、136页。
[52]《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0、121、136页。
[53]《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0、121、136页。
[54]《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2页。
[55]《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20页。
[56]《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0、173、181—182页。
[57]《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0、173、181—182页。
[58]《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0、173、181—18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