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实践唯物主义视角下的主体性范畴研究

实践唯物主义视角下的主体性范畴研究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这些思想和行动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离、理论和实践相分裂为特征的,因此是不折不扣的主观主义,自然也就不能与毛泽东所说的主观能动性混为一谈。所以,不能把由于主观主义造成的恶果,归咎于主观能动性讲多了或发扬多了。

实践唯物主义视角下的主体性范畴研究

一、出于实践唯物主义的主体性范畴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社会进步的原动力,也是人之所以是人,以及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首要特征。在他们看来,“人始终是主体”[7],也就是说,“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8]。正是千变万化的大自然给人的主观创造性活动提供了广阔天地,也在某些领域或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人的实践活动。人及其所理解的自然在这种双向关系中获得了各自的规定性。所以,人的社会活动就必须与自然的演变和社会发展规律相协调。马克思说过,“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9]。但是,和以往的唯心主义的观点不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理解的人和自然的关系不是任性的和僵死的。

人的主体性或主观性是在与自然相对峙的前提下形成的。没有自然,就没有人类社会,也就更无所谓人的主体性问题。换言之,人的主体性是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人所取得的成就也必须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加以检验和发展。实践过程和人的感性世界的生成过程,可以看成是人的主体性不断展现和确认的过程。人在现实活动中具有明显的能动性,也就是对客体的了解、认知、控制和改造的功能特性。

人的活动属于主观能动性活动。主观能动性也叫自觉能动性。人的创造性活动包括各类发明创造和生产工具的改良、思想文化的累积和学术活动的开展等等。概言之,主观能动性活动包括相互联系着的三个方面:即在自然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人们准确认识世界的活动、改造世界的活动以及人们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高昂的精神状态。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毛泽东曾借用战争形势做过一个确切的解释。他说道:“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一切根据和符合于客观事实的思想是正确的思想,一切根据于正确思想的做或行动是正确的行动……自觉的能动性是人类的特点。人类在战争中强烈地表现出这样的特点。战争的胜负,固然决定于双方军事政治、经济、地理、战争性质、国际援助诸条件,然而不仅仅决定于这些;仅有这些,还只是有了胜负的可能性,它本身没有分胜负。要分胜负,还须加上主观的努力,这就是指导战争和实行战争,这就是战争中的自觉的能动性。”[10]在这里,毛泽东首次明确提出“主观能动性”这一科学概念。在毛泽东看来,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仅有客观的东西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把主观的东西与客观的东西紧密结合起来。忽视客观规律而盲目地谈论主观能动性无益于社会实践;单纯强调恪守客观规律而低估主观能动作用同样对社会实践有害。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包括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毛泽东关于这个问题曾做过专门的论述。他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11]不发挥主观能动性,人类就不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不能进行抽象思维和从事革命实践。因此毛泽东把发挥主观能动性看做是解决矛盾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矛盾论》在谈到如何看待和化解矛盾问题的时候这样写道:“我们承认总的历史发展中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是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但是同时又承认而且必须承认精神的东西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12]毛泽东在这里所讲的精神对于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其实质就是要求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利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和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的原理,解决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矛盾。(www.daowen.com)

当然,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必须以正确的理论做指导,这就是认识的能动的反作用。所以毛泽东进一步解释说:“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的飞跃”[13]。也就是说,“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14]。这是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也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键所在。

毛泽东不仅强调在“第二个飞跃”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而且指明,什么样的主观能动性才是“自觉的”、“正确的”,才是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和充分发挥的。在毛泽东看来,“一切根据和符合于客观事实的思想是正确的思想,一切根据于正确思想的做或行动是正确的行动。我们必须发扬这样的思想和行动,必须发扬这种自觉能动性”[15]。这就是说,一切根据于客观规律的思想和一切根据于客观规律的行动,即所有从实践中抽象的理论和所有在这些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才是正确的、自觉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凡是在实践基础上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思想和行动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才是自觉的主观能动性。而自觉的、正确的主观能动性,是获得正确思想和从事正确行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倡大力发扬正确的、自觉的主观能动性,去夺取革命事业的胜利。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离开革命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错误的思想、空洞的理论和错误的行动、盲目的实践,这些都不是毛泽东所一贯主张的主观能动性。由于这些思想和行动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离、理论和实践相分裂为特征的,因此是不折不扣的主观主义,自然也就不能与毛泽东所说的主观能动性混为一谈。所以,不能把由于主观主义造成的恶果,归咎于主观能动性讲多了或发扬多了。那些不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思想僵化的懒汉,那些只会照本宣科、照章办事的庸人,实际上手中只有主观主义,他们是不尊重客观规律性,又不发扬主观能动性的。[16]

毛泽东清楚地意识到,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既要善于从实践中获取正确的认识,又要善于通过认识去改造客观现实,这是实践的两个过程(在实践中获得认识,并以之指导实践),也是完善认识(认识源于实践,并要接受实践的检验)的过程,实际是一个认识与实践的周期,即所谓“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人们从实践而获取感性认识,经过大脑的思考成为理性认识,这是认识与实践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需要用这种正确认识来指导革命的实践以完成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亦即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因而主观能动性不仅贯穿于认识过程的始终,而且贯穿于实践过程的始终。认识的出发点是实践,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也在于实践,主观能动性在一个过程中两次作用于社会实践才完成自己的周期运动。正如毛泽东所说的:“一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懂得从改造中国中去认识中国,又从认识中国中去改造中国,就不是一个好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17]

总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应该立足于客观规律之上,只有掌握客观规律性,才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这就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两者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统一在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个总过程中的。只有在认识世界的实践中,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掌握客观规律性;也只有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运用客观规律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