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毛泽东理论品质:制度变革与人的解放的革命性研究

毛泽东理论品质:制度变革与人的解放的革命性研究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此,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这一思想体系的革命性品质。他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等一切压迫无产阶级的力量当做自己的革命对象,这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理论品质的革命性特征。

毛泽东理论品质:制度变革与人的解放的革命性研究

三、从制度变革到人的解放的革命性理论品质

革命是一个系统的概念,是进步阶级所发动的社会基本制度的更新,它是由涉及革命环境、革命对象、领导阶级、依靠联合力量、具体革命方式、革命道路等诸多理论要素有机构成的。在总结长期革命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从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出发,深刻分析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对象、动力、同盟军、领导权等问题,根据中国革命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反官僚资本主义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总结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领导的三大革命法宝,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最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体系。在此,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这一思想体系的革命性品质。

一种理论是否具有革命性品质,首先要看其社会变革主张与以往的社会形态、社会变革方式相比较是否具有质的不同,是否代表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并符合人民要求。毛泽东理论品质在这方面有着卓著的表现。毛泽东理论品质具有推动社会形态质变的内在理论要求,也就具有了革命性。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农民阶级作为受剥削、受压迫的一方,始终在与封建专制主义进行着顽强抗争,却无非以两种结果宣告失败,或者被当朝统治者镇压,或者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为他人作嫁衣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农民抗争封建压迫剥削的真实写照。随着近代机器大工业在中国的兴起,工人阶级诞生了,虽然是新生生产力的代表,但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却只能是为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而抗争和牺牲,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了,工人阶级却依然处于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底层。

毛泽东把改变社会形态作为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最终翻身解放的主要途径,把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毛泽东讲:“完成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并准备在一切必要条件具备的时候把它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阶段上去,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光荣的伟大的全部革命任务。”[90]毫无疑问,这种社会形态的变革是质的改变,他所向往并以实际行动努力促成的科学社会主义,是一种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全新社会制度,代表着全人类追寻普遍正义的共同理想。他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等一切压迫无产阶级的力量当做自己的革命对象,这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理论品质的革命性特征。

毛泽东理论品质在社会变革的具体方式方面也展现了其革命性特征,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一概念的提出与实践就是其鲜明的表征。机器化大生产使得封建社会最终灭亡,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建立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的弊端已经充分暴露、社会制度彻底腐朽之后,努力为维护自身权益而进行的斗争最终使得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成为可能,共产主义成为人类的最高理想。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成为一般的社会形态更替规律。中国有着漫长的封建史,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薄弱,事实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就是把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引入社会主义社会,进而实现无产阶级的翻身解放。民族资产阶级的先天软弱性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强大力量,使得资本主义在中国无法得以实现。而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又缺乏中间环节,于是新民主主义便应运而生。[91]因而中国近代的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无产阶级在首先完成了本该资产阶级完成的社会革命任务之后,再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实现了社会发展形态的连续演变,突破了世界近代史上要么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要么是社会主义革命两种模式,创造了第三种革命类型,解决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落后国家,无产阶级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新课题;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关于中国革命分为两步走,以新民主主义社会和国家为中间过渡期,实现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构想,解决了经济落后国家在夺取政权后,如何建设新国家,创造条件,以最小的代价和平地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难题,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不断革命论和革命转变论。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如何进行共产主义运动,如何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问题,为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架起一座桥梁,打开一条通道,因而再次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的理论的革命性。

一种理论品质是否具有革命性,还要看这种理论是否能够回应历史的召唤,是否能够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是否能够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能够彻底改变人民群众悲惨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处境。毛泽东说:“什么人站在革命人民方面,他就是革命派,什么人站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方面,他就是反革命派。”[92]毛泽东理论品质的革命性意蕴表现在,它是中国思想史上始终面向最底层群众的思想形态,这种理论公然声明自己是为中国劳苦大众服务的同时,还把无产阶级作为自己最忠实的依靠力量。党的群众路线、统一战线、人民民主专政等这些概念无不彰显着毛泽东理论品质倾听人民群众呼声的革命性特征。旧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中国人民在反帝反封建的过程中缺乏一个先进的领导核心。相反,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伟大胜利,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人民群众的利益,并因此而将中国人民紧紧地团结起来。

首先,有效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国革命的对象是非常残暴凶恶的;另一方面,无产阶级占人口的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所以,无产阶级想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团结广大中间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信这一点,并且建立了包括两个联盟在内的占全民族人口绝大多数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即工农联盟,它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全体劳动者同一切可以联合的非劳动者的联盟,这是建立在工农联盟基础上的更广泛的联盟,同时还坚持了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并把全国各族和各阶层人民紧密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历尽千辛万苦,战胜险滩激流,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最充分地展现了毛泽东理论品质的人民性、革命性。

其次,在中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历史必然,也体现了毛泽东理论品质的革命性特征。人民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特殊形式。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人民内部实行最广泛的民主和对敌人实行有效的专政的国家政权。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必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但无产阶级专政采取什么形式,只能根据各国的具体国情而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中国是帝国主义支持的封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无产阶级人数很少,但它很集中;农民众多,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分散落后的个体农业手工业国民经济的90%以上。这种国情决定了中国的工人阶级必须与广大农民联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才能取得政权和巩固政权。在长期革命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了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体系。在党的许多文件和毛泽东的一些著作如《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将革命进行到底》、《论人民民主专政》等文中都明确地提出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主张。把专政同民主联系在一起,这是对无产阶级专政本质的概括。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就正式建立起来。诚如毛泽东所说:“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我们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民主专政这个武器,团结全国除了反动派以外的一切人,稳步地走到目的地。”[93]这就是共产党对中国近百年来的反帝爱国斗争、民主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

最后,毛泽东理论品质之所以带有革命性特征,还在于它充分展现出革命者独有的彻底的首创精神和唯物主义战斗精神。一场变革之所以可以被称作是革命,就是因为在革命中,革命者的首创精神得到充分的表现,而这种首创精神又极大地推动了革命事业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这种首创精神之所以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关键又在于革命者坚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对待革命,发扬了唯物主义精神,使理论与实践有可能达到理想的契合。俄国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与此相随,“城市中心论”也在中央“左”倾领导人头脑中深深地扎下根来,他们对俄国革命一些个别经验无条件遵从,甚至达到盲从的程度。但中国与苏俄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是一个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国家,这种特殊国情中存在两种产生红色政权的因素:一是它的经济模式是地方农业经济而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农村可以不依赖城市而相对独立存在;二是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而治之政策,造成国统区的长期分裂和战争,这使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能够在四围白色政权包围中间发生和坚持下来。中国军阀割据与混战是因帝国主义的存在而持续不断,因而红色政权的发生、存在并且日益发展,便是自然而然的了。同时良好的群众基础、全国革命的发展以及一定规模的正规红军的存在都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实施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有利条件。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推进了中国革命向前发展,不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但又不唯苏联模式马首是瞻,开创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型解放之路,以革命的首创精神和彻底的唯物主义态度集中展现了毛泽东理论品质的革命性。

【注释】

[1]《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13页。

[2]欧阳耿:《新构建的基础理论学的意义、方法和任务》,载《宜春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3]邓小平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78页)在邓小平看来,“解放思想也是实事求是”。(《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64页)按照邓小平的理论逻辑,中共中央近几年提出的“与时俱进”,同样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髓。

[4]〔法〕德里达、卢迪内斯库著,苏旭译:《明天会怎样——雅克·德里达与伊丽莎白·卢迪内斯库对话录》,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5]《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7页。

[6]〔德〕黑格尔著,范扬、张企泰等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页。

[7]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50页。

[8]〔德〕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年版,第13、12—13页。

[9]〔德〕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年版,第13、12—13页。

[10]马克思著,刘丕坤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16页。

[11]《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166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76页。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76页。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57、75页。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57、75页。

[16]〔法〕萨特著,关群德等译:《他人就是地狱——萨特自由选择论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57、75页。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75页。

[19]《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3页。

[20]刘大椿主编:《科学哲学通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1页。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

[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页。

[23]邓晓芒:《康德哲学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24]〔德〕康德著,邓晓芒译:《纯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0页。

[25]〔德〕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年版,第31页。

[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

[27]赵家祥等:《历史唯物主义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71页。

[2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10、2页。

[2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10、2页。

[30]〔德〕康德著,邓晓芒译:《纯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2004版,第25页。

[31]〔德〕康德著,邓晓芒译:《纯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2004版,第26、25页。

[32]〔德〕康德著,邓晓芒译:《纯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2004版,第26、25页。

[33]〔法〕雅克·德里达著,何一译:《马克思的幽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7页。

[34]《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21—222页。

[35]〔美〕丹尼尔·贝尔著,高铦等译:《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第67页。

[3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0页。

[3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9、271、319页。

[3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9、271、319页。

[3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9、271、319页。

[4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9、317、317、272页。

[4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9、317、317、272页。

[4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9、317、317、272页。(www.daowen.com)

[4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9、317、317、272页。

[4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7、15、15、57、15页。

[4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7、15、15、57、15页。

[4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7、15、15、57、15页。

[4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7、15、15、57、15页。

[4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7、15、15、57、15页。

[49]《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3、747页。

[50]《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3、747页。

[5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6页。

[5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1、92、92、15、462、409页。

[5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1、92、92、15、462、409页。

[5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1、92、92、15、462、409页。

[5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1、92、92、15、462、409页。

[5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1、92、92、15、462、409页。

[5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1、92、92、15、462、409页。

[5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0、292、284、282、603—606页。

[5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0、292、284、282、603—606页。

[6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0、292、284、282、603—606页。

[6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0、292、284、282、603—606页。

[6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0、292、284、282、603—606页。

[63]《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44、801页。

[64]《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44、801页。

[65]“实际”作为佛教用语,原意指的是“真相”、“法相”、“实相”的意思。《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一有言:“实际之性,无有戏论,惟独如来证实际法戏永断,各为涅槃。”当然在这里,“实际”在根基上仍然有消解了的“实存”的意思。但在现代汉语里,“实际”一词后面的佛教否定性含义已被淘汰了,剩下的只是“客观存在”。

[66]彭安文:《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新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86页。

[67]《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1页。

[68]《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1页。

[6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页。

[70]《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1页。

[7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72]《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4页。

[7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页。

[7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9页。

[7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57页。

[76]《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7页。

[77]杨春贵、李火林:《哲学家毛泽东》,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125页。

[78]《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85页。

[79]《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47页。

[80]《毛泽东选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32、373页。

[81]《毛泽东选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32、373页。

[82]《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6页。

[83]《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07页。

[84]王立胜著:《重新认识毛泽东》,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版,第80页。

[85]《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664页。

[86]《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664页。

[8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85页。

[88]《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4页。

[89]《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53页。

[90]《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51页。

[91]《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1页。

[92]《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6页。

[93]《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0—148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