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从理论逻辑到生活实际的实践性理论品质

从理论逻辑到生活实际的实践性理论品质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书认为,这种理论品质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特征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具体表现,也就是说毛泽东理论品质表现为一种独特的理论形态,它忠实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理论品质。这就意味着,正是实践及其精神使得人的精神生活和感性生活成为可能,也正是实践及其精神把马克思主义同历史上其他所有社会理论严格地区分开来了。

从理论逻辑到生活实际的实践性理论品质

一、从理论逻辑到生活实际的实践性理论品质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理论品质的本质含义。本书认为,这种理论品质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特征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具体表现,也就是说毛泽东理论品质表现为一种独特的理论形态,它忠实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理论品质。下面我们将从“实践的唯物主义”的视角,深入解读毛泽东理论品质的实践性意蕴。

(1)面向生活世界,反对玄谈,立志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实事求是”最能体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63]。这里所谓的“实事”是什么?毛泽东讲:“‘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64]这是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上,对中国汉代典故“实事求是”的本体论认知与改造。纵观毛泽东理论品质的基本形态,我们可以看出其中所包含的“实事”就是“实际情况”、“实际问题”、“具体事务”等对象性的实际存在。事实上,汉语“实际”一词本身就是与虚无缥缈、虚玄假象相对而言的。[65]

因此,毛泽东所说的“实事”,同康德的“自在之物”、费尔巴哈的“直观实存”以及黑格尔的“理性存在”具有本质的区别。它实际上就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提出的以“感性活动”为基础和前提的“感性世界”。“实事”的规范意味在于,正确思想的出发点不是神秘的“自在世界”,从逻辑上看它们不可能成为思想和语言的对象;也不是某种抽象的纯粹的先验客观精神,除却了人,我们无法想象那种赤裸裸的“自在思维”;“实事”指涉的是以生产实践为基础的“感性世界”。我们认为,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的一种正确的、符合马克思本人思想的本体论解读。

这就意味着,正是实践及其精神使得人的精神生活和感性生活成为可能,也正是实践及其精神把马克思主义同历史上其他所有社会理论严格地区分开来了。因此,实践范畴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逻辑起点,同时更重要的是,它还是全部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思想内在地包含着实践的这种本体论寓意,非常鲜明地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特质。

这种实践精神要求,把“实事”作为思想和实际工作的出发点,也就是要拒绝不切实际的空谈,反对天马行空的抽象主义,党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着“人”与“事”的实际来展开,注重研究现实问题,注重解决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问题。要坚持这一原则,就必须“重实学”、“重实理”、“重实行”[66],也就是真心求学,实意做事。“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67]反对不切实际的形式主义。形式主义不是从人的客观实际的实践需要出发,而是从主观愿望出发,是从抽象的理论逻辑出发,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典型表现。在毛泽东看来,形式主义是与面向实际工作迫切需要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主义”针锋相对的,是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南辕北辙的。毛泽东曾经指出,要具有“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68]。这个观点比照马克思的说法就是,“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69]。狭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之实践性表现在它矢志“欧洲革命”,而毛泽东理论品质的实践性表现在它矢志“民族革命”——“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

(2)突出主体地位,强调人的普遍价值,反对形而上学(www.daowen.com)

就其内容而言,“实事求是”是对主客体关系的把握,就其作为思想和行动的路线以及主体的行为原则而言,“实事求是”自然地包含着对人的强调和凸显。毛泽东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存在的内部关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70]在这里,人作为“实事求是”实践活动的主体获得了自己的主体性地位。换言之,“人”成为“实事求是”的目的。这只是从逻辑上来看的,如果从哲学思想史角度来看,作为“实事求是”这一思想和行为精神内核的实践精神,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而这种实践精神,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西方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直到德国古典哲学以来,思想家在处理人与自然、价值与事实、主体与客体关系问题上所有积极成果的结晶,是哲学思想史进程的历史“归宿”。无论是在笛卡儿、休谟还是在康德那里,这种精神都或隐或显地被赋予了“哥白尼式革命”的意义。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康德源头,在当代中国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这个源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同旧哲学划清界限,为了同“自然的唯物主义”划清界限,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叫做“实践的唯物主义”。这种“新的唯物主义”重视人的感性存在,但它并不把人的自然属性绝对化,没有像费尔巴哈那样把人的活动看做是“犹太人卑污的利己主义”行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虽然重视人的理性存在和精神特质,但它并没有像黑格尔那样把人的精神思维外置为一种永恒不变的抽象“绝对理念”。所以,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没有像费尔巴哈、黑格尔、康德哲学那样把人放逐于冰冷的“机械决定论”的荒野之中,人因而可能成为真正具备自由意志和无限创造力的自由人,人不是在制度异化下那种只能坚守锈蚀的螺帽。如果从“感性生活”史角度来看,绵延不断的人类历史进程越来越清晰地显现出这样的事实,历史是人民群众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创造活动造就的,没有维科的“天意”、康德的“自然意图”、黑格尔的“理性的狡计”等什么样的“看不见的黑手”,历史活动的主体是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坚信,历史应当是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得到解放和自由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要把“自在的世界”改造成“为我的世界”,也就是实事求是的过程。这里的“我”不是抽象的个人,不是“一般的人”,而是代表历史进程和社会方向的广大人民群众。这就是“实事求是”的群众史观意蕴。由此我们认识到,毛泽东理论品质的实践特征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它的人民性特征。因为实践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实践。

所以,实事求是过程有着这样的合目的性规定,它是“人为”的“为人”的。这里的“人”,不再是“直观的”、“机械的”物理学或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不是像在近现代西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那里受盲目力量或神意束缚的人,不是离开现实社会关系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活生生的实践的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1]那么,作为实事求是主体的人的现实社会关系的反映是什么?这就要看是谁成为历史活动的主体,是谁的价值要求被历史所接纳而成为历史的普遍价值取向。“资本”垂垂老矣,无产阶级价值观因其最先进、最革命、最积极的价值要求“登上历史舞台”,这种价值观是唯一在实践的基础上达到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价值观,因而是最具有历史本体意义的价值观。所以,只有以人民群众或最能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价值观作为思维和实践的根据和标准,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毛泽东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72]这就是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价值取向,它的理论基础就是人民群众的实践价值追求。

(3)追求协调与兼顾的发展理念,建构人与自然的友好和谐关系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内在地包含着主观和客观、必然和自由、事实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和逻辑要求,这就是实事求是的实践精神内涵。通过调查研究,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实现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认识并遵循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改造感性世界,使“现存世界革命化”,使其由“自在的世界”变为“为我的世界”,于是,实现了必然性和自由律的统一。而这些统一的真正基础和实质内容是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一种真善美的全面和谐关系,这是一种在实践精神基础之上的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离开实践精神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在理论上是错误的,而且在实践上——仅仅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历史就可以明证——也一定是反对人的、异化的、紧张的。

主观与客观、事实与价值、必然与自由如何统一?它们得以统一的中介是什么?这就是在实践精神指引下的“感性活动”对于主观与客观、必然与自由、人与自然关系的双向限定。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使得客观世界因为担当人的对象物而获得了表征,因此先于人而独立存在的“感性世界绝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73]。“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74]可以看出,一方面,通过人的劳动实践,自然人格化了;另一方面,通过人的劳动实践,自然界也将自己的本质力量主体化,并深刻地凝结在社会生活领域。换言之,在劳动实践中,社会历史也是一个“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于是,在劳动实践的基础和中介作用下,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必然与自由、事实与价值、自然与人实现了有机的统一。因此,我们理解了马克思的如下观点,“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当然,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友好和谐的关系,既不可能自发地到来,也不可能具有绝对性。这种统一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际、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创立为其奠定了思想基础,人与自然不再被理所当然地看做是绝对对立的;而私有制的消灭使得异化了的人及其关系得以“异化”,从而克服了在异化的“感性活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片面关系:利用与被利用、征服与被征服。马克思说:“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斗争的真正解决。”[7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