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毛泽东理论品质研究:个人因素与必要条件

毛泽东理论品质研究:个人因素与必要条件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他们的个人因素在其思想中留下烙印,这些因素同时也是成为其理论品质的必要条件。品质是事物的品质,存在物是具有一定品质的存在物。所以,一种理论品质往往包含如下含义,即这种“品质”是在何种语境中言说的。也许这是一个形而上色彩浓厚的问题,至少在后现代理论中,它们反对给予现象一个普遍的客观品质。所以,理论品质必须反映对象的特殊

毛泽东理论品质研究:个人因素与必要条件

一、理论品质的界定

理论品质是指与理论具有直接同一性的规定性或根据。因为具有特殊品质,一种理论才成其为自身,但理论品质必须符合某些形式标准。在某种意义上,品质应当反映对象的特殊结构和形式。正因如此,一种理论才能把自己与其他理论清晰地区别开来。理论要与特殊的思想主体相联系,某人或某些人总是从其主体需要出发而从事理论思考的。他们的个人因素在其思想中留下烙印,这些因素同时也是成为其理论品质的必要条件。理论与特殊的历史时代相联系,理论品质必须反映理论的时代特征。

品质与存在之间有着紧密联系,这种联系从本质上说就是直接同一性关系。品质是事物的品质,存在物是具有一定品质的存在物。进一步说,当品质发生变化时,事物也就发生相应变化;当事物发生变化时,事物的品质也就产生相应的变化。这样,理论品质就首先指与理论具有直接同一性的规定性,正是由于具有特殊的品质,一种理论才成其为自身。例如,当人们谈论“理想国”时,头脑中就会想到著名哲学柏拉图和他的思想,一种社会理想,一种理性主义,一种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理想,等等。这些属性就是柏拉图“理想国”理论的属性。那么,属性是不是事物的品质呢?我们知道,属性对于理解“品质”有很大帮助,因为属性是内在的质的外在表现。属性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分为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只有本质属性属于事物的品质。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的区分取决于两个最基本的条件,一个是人们的实践需要,另一个是事物的客观属性。所以,一种理论品质往往包含如下含义,即这种“品质”是在何种语境中言说的。当“理想国”与“天国”相比较而言时,“理想国”是一种哲学理论而不是宗教理论。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即存在物有没有一个不加限制的“品质”呢?与此相关,理论有没有一个没有条件限制的“品质”呢?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基本原理,理论应当存在一个普遍的客观品质。也许这是一个形而上色彩浓厚的问题,至少在后现代理论中,它们反对给予现象一个普遍的客观品质。

那么这种客观性品质遵循着怎样的思维原则?这种普遍的客观品质在语言中应符合怎样的条件准则和标准呢?

(1)理论品质:从质料上来看

当理论品质与“特殊的人”、“特殊的时代”、“特殊的历史课题”联系起来的时候,它才成其为质料性的理论品质。只有这样,一种理论才能把自己与其他理论在内核上、在深层次上清晰地区分开来。

第一,理论与特殊的思想主体相联系,是某人或某些人的理论。

这里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理论“是谁的”,也就是说理论总是某人或某些人从自己的主体需要出发而从事理论思考的。他们的兴趣、价值观念、生活习俗、情感、意志等等不可能不在他们思想中留下烙印。这些因素也是他或他们之所以成为其自身的必要条件,因而反映这些因素的理论、观念要素就成为该理论的特有品格、风格或者说是特色。不仅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如此,甚至自然科学理论也是如此。哈贝马斯说过,“科学在解释文本时采用了一些规则,与此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却忽视了特定的解释者的前理解(pre-understanding)。这种情形是为了服务于一种实践的认知兴趣,即‘在行动取向上有共同理解的主体间的保存和扩展’。对于社会科学,尤其是对社会学精神分析学来说,由于引进了附加的可能的自我反思层面,这种兴趣就扩展为一种解放的认知兴趣”[58]。把体现主体特征的兴趣从科学理论中驱逐出去,就如同是买椟还珠。

另一层意思是说理论是“为谁的”,也就是说非自然科学理论总是要与特殊的服务对象联系起来,任何理论都有其特殊的历史使命,并因此而彰显特殊品质。人文科学理论与社会科学理论的绝大部分尤其如此,它们都有非常明确的服务对象,在阶级社会里表现出鲜明的阶级性。列宁曾经说过:“人的认识反映不依赖于它而存在的自然界,也就是反映发展着的物质;同样,人的社会认知(就是哲学、宗教、政治等不同观点和学说)也反映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我们知道,例如现代欧洲各国的各种政治形式,都是为了巩固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统治而服务的。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他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59]

第二,除了主体性品质以外,理论还有它的时代品质。

理论总是与特殊的历史时代相联系的,因而理论品质就必须反映理论的时代特征,如果“理论品质”能够把握某种理论的时代特征,那我们就可以把这种理论与其他时代的理论严格地区分开来。从“宏观—历时”的角度来看,人类思想理论发展的历史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在不同的历史时代,有着不同的思考主题,这就是每一个历史时代的理论所具有的自己那个时代的品质。这种时代品质不仅反映特殊的时代主题,而且以特殊逻辑阶段的思维方式展开自己的理论。所以说“理论是有祖国的,它不能离开自己生长的土地”[60]

康德哲学理论为例。从思维方式上看,如果没有此前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长期争论,就不会有康德哲学。康德哲学可以看做是在休谟和莱布尼兹哲学基础上的前进。至于其道德理论的三条“道德律令”,完全可以看做就是自由、平等、博爱的理论表达。德国资产阶级对封建势力的屈从、迎合的“庸人”形象[61]则使我们完全理解了康德哲学独特的调和品质。从“微观—共时”的角度来看,思想理论是对同一个历史时代相同历史课题的不同回答,这种回答之间的不同形成了同一时代不同理论的特殊品质。无论是从自然的方面看,还是从社会的方面看,人们彼此之间的差异、区别和对历史的认识,从来没有在动机和效果上达成高度一致。不仅如此,受环境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人们也从来没有在思想理论上,在表面和内心达成高度的共识。更何况对象、理论主体认识的手段与方法也在变化。所以,理论品质的差异、区别和对立,在同一个历史时代是十分正常的。春秋战国时期,儒墨之争、儒道之争、儒法之争等,无不反映出这些不同阶级的代表思想在社会发展的分岔口上如何提出自以为是的社会救治方案。

(2)理论品质:从形式上看

理论品质非常复杂,它必须符合诸多形式标准。存在物的质料只有与特定的形式相契合时,其可能性才会走向现实性。在某种意义上,形式结构使得存在物成其为自身。所以,理论品质必须反映对象的特殊结构和形式。当与特殊的结构形式相联系的时候,理论品质才能成其为理论品质。那么我们现在据以展开思维的“形式”范畴是什么呢?如前所述,我们是在“亚里士多德—康德”意义上来使用“形式”、“质料”的。所以当我们去考察理论品质的形式标准的时候,我们就要分别考察理论的“形式因—整体性”特质、“动力因—批判矛盾性”特质以及“目的因—预见性”特质。

第一,理论品质具体表现为结构性、整体性、典型性。(www.daowen.com)

这里的几个概念需要界定。拨开自然哲学史上的质料主义和形式主义喷吐的重重雾幔和阴霾,我们就有根据把现代系统哲学的“结构”及其“整体性概念”应用于对包括“理论品质”在内的所有事物的分析。系统存在的最突出特色和品质就是整体性,理论品质因而必须从整体上把握理论自身,或者如前所述,品质要整体地把握对象。所谓“理论品质”,就是关于对象的整体性升华、反映、概括,此时我们头脑里就有一个简洁、清晰、典型、直白的形象、观念在运演。对象的无关紧要的、偶然性的属性消退了。

理论具有结构性、整体性品质。这种整体性品质表明,理论在形式上首先是一个有着严密结构的系统,它由若干观点相互限制而组成一个可以操作并有稳定性产出的思想程序。其一,它反对跑题和失足。其二,它反对断章取义。这是它进一步完善的动因之一。在对理论品质的整体性品质外延的理解上,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既然理论的整体性品质是形式性概念,那么它既有质料主义眼光下的抽象简约,又有形式主义眼光下的丰富绚烂。因而整体性品质既是单一的,又是多样的。这就是说,理论的整体性品质所关乎的整体可能是方方面面的:对亚里士多德哲学,可以说是形而上学的,可以说是唯物主义的,甚至可以说是唯心主义的,是中等奴隶主贵族的……这方方面面的整体性品质又共同构成关于亚里士多德哲学理论的整体性品质。

第二,理论品质表现为否定性或批判性或矛盾性。

品质还表现为关于对象或关于对象概念所包含的深层矛盾性,这是符合黑格尔和马克思的概念辩证法的。在他们看来,我们对现存事物的理解,包含着对其否定性的理解。马克思指出,唯物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62]

理论的否定性品质或批判性品质,归根结底即矛盾性品质,就是人在对矛盾的把握基础上的主体性显现。当然,这种主体性的程度因理论的不同而高低有别。从最一般的对于理论的基本定义中,我们还是应当把理论理解为对对象的干涉、赞同或反对,总之是批判,就是对现存世界的反思。霍克海姆认为:“批判并不意味着对一个东西进行谴责,或抱怨某种方法及其他东西,也不意味着单纯的否定或驳斥……我们指的是一种理智的、最终注重实效的努力,即,不满足于接受流行的观点、行为,不满足于不假思索地、只凭习惯而接受社会状况的那种努力;批判指的是那种目的在于协调社会生活中个体间的关系,协调他们与普通的观念和时代的目的之间的关系的那种努力,指的是在上述东西发展中去追根溯源的努力,是区分现象和本质的努力,是考察事物的基础的努力,简言之,是真正认识上述各种事物(矛盾)的努力。”[63]也就是说,理论要通过对现象与本质、源与流、真知与成见的矛盾的把握来反思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并在这种对于矛盾关系的反思中形成自己的矛盾性品质。这个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客观辩证法的基础上培育了主观辩证法,理论以特有的矛盾性反映并关联着对象所具有的矛盾性。理论所别具的矛盾性形式和品格,正是对象的矛盾性形式和品格的反映。那么,理论品质是如何显现自己的矛盾形式的呢?或者当我们使用“理论品质”这一概念时,这种“理论品质”所指向的“矛盾性品质”是什么矛盾呢?根据前文对品质的语言分析的结论,可以推论出理论的矛盾性品质是这样的:

其一,“理论品质”不包括整个“理论”中的非本质的规定性,它排斥那些僵死的或作为装饰物的规定性,它反映理论内部所包含的最基本矛盾所特有的一种否定性力量。当人们说“这种理论属于修正主义的货色”时,这种“货色”就已经被放在它应在的那个货柜上。这还只是表面的本质性规定,还有更高一级的本质性规定。这就是,当人们说“这种理论属于修正主义的货色”时,还表达了如下意义,即这种理论在处理“理论—实践”这一基本矛盾时,它的“理论”倾向和“实践”需要都发生了根本变化,正因此,它修正了自己的“品质”,它才因其内部的某种否定性力量而成为所谓的“修正主义”。“修正主义”把自己与正统思想的区别和对立看做是“家族内部”的分歧,所以,它与正统思想至少从名义上是“具有”同质性的,它对传统思想的否定性,也只是在这种意义下是“内部”的。

其二,当然,这里所例证的“否定性”的否定,其实更应该说的是“肯定性”的否定。由此可见,理论品质的这种表现形态,即批判的、否定的、矛盾性的品质,不仅具有“指证”、“辨别”功能,而且应当具有“导航”、“引领”的功能。也就是说,“理论品质”要将理论所具有的那些可以自我复制、自我运动、走向自己对立面的规定性作为自己的本质。如果前一点说的是理论品质首先要“非其所当非”,现在则是“是其所当是”。现在,人们不再说“这种理论是修正主义了”,而是直接说“这种理论属于托洛斯基主义”,人们现在要表达的意思就有了新变化:它原本还想把自己打扮成马克思主义;可现在它和马克思主义已分道扬镳,已不再需要用“马克思主义”作旗号了,它不再需要“借壳上市”了。

其三,理论品质的否定性也表现在它是历史的。恩格斯说:“逻辑的方式是唯一适用的方式。但是,实际上这种方式无非是历史的研究方式,不过摆脱了历史的形式以及起扰乱作用的偶然性而已。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64]所以,理论品质可以变化,可以与时俱进,也可能蜕变或倒退。理论像其他任何现象一样,都处在辩证否定的周期性发展当中,或者都被纳入到周期性的发展之中。对后者而言,它可能消退,但绝对不可能退场。它不是“全身而退”,而是以被改造了的形式获得新生。

第三,理论品质还表现在预见性、分析性和价值性。

存在物的品质就其客观性方面而言,隐含着规律性、决定性、目的性。理论品质也不例外,作为观念或范畴,它要像概念那样,具有预见性品质、分析性品质和价值性品质。换言之,由于理论品质把握了理论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所以,理论品质也就把握了理论的目的性、决定性和规律性,进而能够在观念中叙说与之相应的一种理论所内蕴的价值意义、分析意义和预设意义,因为这些特殊的价值意义、分析意义和预设意义,这种理论才有别于他说别论。

其一,任何理论都有自己特有的“本意”和“原意旨”,这就是它孜孜以求的价值和目的。任何理论体系都具有其“元定理”,即所谓理论意图(包括理论目的、理论的价值追求),这就是其价值性品质。这种价值性品质可以这样表述:“存在着M,它意味着如此这般,否则它不能成为M,而是非M。”毛泽东思想(M)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如果M1不利于中国革命和建设,那M1就不是毛泽东思想,或者说M1就背离了毛泽东思想。所以,“中国元素”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原旨就是毛泽东思想的价值性品质。深入一步讲,在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的意义上,理论品质的价值性品质实际上是这样一种张力,目的、价值目标的引力与当下价值思维的势能之间的博弈,或者说两者之间的一种统一性力量。

其二,目的就是价值趋势或价值取向,这种“势”、“欲”、“择”、“向”,清楚地反映了存在物内部的某种决定性机制,使得“本意”、“目的”得以实现。理论内部也应当具有一种形式的决定性机制,从而使得理论内部诸层次之间保持一种简单的一致。可是在现实的“理论—实践”活动中,它们并不同时出场,所以在单独出场的孤立的观点之中,必然包含着某种趋向共同目的的力量或因素,凭借这些力量发挥作用的路径或这些因素中所包含的信息,可以捕获这些“孤立、自由”的观点,而使得它在轨道上正常运行。对于思想者而言,总是能够通过对于孤立的当下的分析回到总的目的中去,从而给当下的观念赋予特别的意义。顺着这条轨道,可以使得观念“回家”,看它是否与源头保持统一,是否还是它自己。我们把理论自身所具有的这种特质叫做理论品质的分析性品质。进一步讲,理论的分析性品质实质上就是理论的可分析性、还原性。

其三,理论之所以是理论就在于它是人们全部经验的产物,这种经验包括已有经验,也包括“前经验”——间接经验,这种间接经验指已出现但主体并未直接经历的,也包括现在还没有出现因而也未曾体验的。理论在“前经验”中对已发生经验(往事)与未发生经验(预设)的后顾前瞻,是密切地同理论自身的价值性品质、可分析性品质相关联的。这种超越性是人类理论理性的无限性的表现,它能够冲破当下有限存在的限制,既可以“回放”当下现象的历史,也可以“预见”当下现象的未来。理论的这种超越性的特殊性规定,就是理论的预见性品质。当然这种预见性品质有质和量的差异。正确的预见是这种理论正确性、科学性的反映。正确的理论包含着事物的客观规律性,它的预见性是客观规律自身发展、延续和积累的体现和把握。当然这种预见性是以虚拟的形式出现的。“理论是一种虚拟的社会实践,它通过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来想象模拟现实的实践过程,进行合理的逻辑推理和思想预演,以发现可能的问题,排除那些可预料的、明显不可行的、不可实践的错误设想,来完善实践的设计和设想,减少实践的不确定性和盲目性,提高实践的可行性和成功率,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的实践成本。”[65]科学的预见性不仅降低了实践的社会成本,而且可以增强人们对美好未来的信念、信仰、信心。毛泽东就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66],这是他自己对未来美好社会坚定信念的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