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蒋介石与中国集权政治:裙带风特征实践

蒋介石与中国集权政治:裙带风特征实践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九一八”后,国民政府对人才需求的愿望更为强烈,从高校选拔了一批优秀毕业生分发于政府机关。遗憾的是,此种人才的使用并未能得到普遍运用。在人才需求的刺激下,诸多人纷纷向中央政府或国民党权威人物自我推荐。投效人员的踊跃与裙带风的盛行,与“九一八”后就业门路狭窄,失业问题严重的

蒋介石与中国集权政治:裙带风特征实践

二、集权需求与裙带风特征的实践

蒋介石关注各类专业人才的动机,很大程度上出自于“九一八”之后的政治需求。军事与国防类人才可直接补充于其掌理的隶属机构之中,政治、经济教育外交、财政等类型人才则归属国民政府行政院所辖管。

蒋在与各方人才的交往中,发出感叹:“求贤固难,求才亦难,革命成败,在于得人与否而已,组织重要,时间更为重要,制度无常,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故因时因地制宜,是为政治之要。”(41)

在这一过程中,蒋介石相当重视蒋廷黻、何廉、陈之迈等一大批专门人才。如1933年8月23日蒋日记中记道:“蒋廷黻乃对外交确有研究与见地者也。何廉亦实践力行之人也。”(42)知识分子基于拯救国难的需要,大多通过舆论表达政治观感,主张变革制度,甚至走上政治前台,直接与政府当局结成人际网络,广泛参与政治。这些人才的使用主要是行政技术层面上的,或者说这是专家政治的实践。邵元冲曾提道:“从政治进化的程序或政治进化的历史来看,政治愈进化,负种种政治责任的人愈趋向专门学术化。”(43)有学者对专家政治的表现提出了看法,指出:“专家的需要不是政治上的,而是行政上或业务上的,譬如办理经济行政的就需要经济专家……政治上不必要专家来负责,行政方面则必须专家来执行。”(44)换言之,这种专家政治的外观主要是技术层面的,而非决策层面。蒋凭藉一些军事部门或其他某些非程序机构储备人才,在全面掌理政局时得以派上用场。(45)蒋因此在知识界树立了良好形象,其所任内阁亦获得了“人才内阁”之美名。

“九一八”后,国民政府对人才需求的愿望更为强烈,从高校选拔了一批优秀毕业生分发于政府机关。如外交部通过高考、普通考试、培训及毕业分配等多种方式选拔一些人才充实部门力量。遗憾的是,此种人才的使用并未能得到普遍运用。(见表7.2)

表7.2 历届毕业分发外交部人员名单

img34

续表

img35

资料来源:《中央政治学校外交系历届毕业分发外交部人员名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18,案卷号3182。

从以上数据可知,“九一八”后,通过录用方式进入外交部的人员并明显增长,中央政治学校外交系毕业分配的人数反而逐渐减少。如此,蒋介石必然面临这样一个困境:一方面,政府为推行专家政治,的确需要大量专才;另一方面,国家存在着严重的失业现象,各种人才无法各得其所。或者说,蒋介石的人才方略受到传统人才运行模式的制约,尤其是在裙带风盛行的政治环境中,难以摆脱“自荐”与“他荐”的用人模式。

“自荐”。自荐方式一直是传统政治重要的用人途径。在人才需求的刺激下,诸多人纷纷向中央政府或国民党权威人物自我推荐。1935年底蒋兼任行政院长时,蒋的同乡、部下及励志社社员,都争先恐后以博取蒋之青睐。各种求职信铺天盖地,书信用语有歌功颂德者,有自我吹嘘者,有采用祈求者,亦有乞求生活费者等等,不一而足。励志社社员黄梦熊在1935年12月22日写给蒋的信中,先对蒋颂扬一番,然后提出:“请在社长领导之下的行政院或行营陆军整理处异予相当任务。”如芜湖的蒋其昌1935年12月16日向蒋写信“请求工作”:

院长钧鉴:

看见报载,荣升行政,今日视事,实我国民之幸。很冒昧的写封信,一来恭贺,二来恳求,因为失业的原故,万不得以,将本身的经过,略为的写在下面:我是一个孤苦的青年,11岁母亲就死了,家中只有父亲和妹子,……想钧座素日爱惜同胞,救济青年,所以大胆写信,要求救济,不但其昌感激大德,亿我同胞也感激!(www.daowen.com)

不幸的子民蒋其昌

12月18日蒋其昌的信转至行政院后,蒋介石及政务处长蒋廷黼的批示是“呈件均悉,所请碍难照准,附件退还”。12月22日,蒋其昌又对蒋介石写一信,内中表示“钧座素日救人于水火……钧座,请早日救济吧”。(46)喻士英在1935年12月17日对蒋介石写的求职信则更有意思:

我最思念之国府蒋主席赐鉴:

今又是士英改口欢呼蒋院长之第一声,闲言不凌,专求嘉惠,速召返京效力,为无量盼。闻赣熊有远迁说,若蒙拔□,……万一无事可做,只盼保留原级,得在末将之班充一随从,……欠债甚多,……速赐小款若干来平(北平)以便还债,但非有两千金无法难平……(47)

诸如此类求职信,国民政府行政院几乎均作了相应批示,或“暂存”,或“退回”。至于何人能得蒋之操办,因受资料所限不得而知。从笔者查阅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各地人员纷纷投效的档案可知,此类投效信件自“九一八”之后迅速增多,至1935年蒋任行政院院长时达到顶峰。

“他荐”。即政府内部人员通过人际脉络,推荐亲朋好友或各方人才。汪精卫任行政院院长时,1934年12月21日胡文虎写给汪精卫的一封信推荐林鸿辉:

敝友林君鸿辉历任永定闽侯两县县长,福建全省禁烟委员,福建省建设委员等职,学识优富,办事努力,对于侨务尤具热心,素为文虎所深悉。在沪时,曾介绍于哲生先生,承转恳钧长推拔,倘能于侨务中予以一席,□君当能展其所长,以图建树。

如上所言,林为优秀之人才,当可纳入政府得以重用。汪精卫碍于情面,将林推荐给侨务委员会。然因推荐之风盛行,各机关人满为患。侨务委员会委员长陈树人1935年2月1日回复行政院:“准此,查本会现有委员人数已达60余人,兼之经费日绌,似难再增名额,除暂予存记并径复胡文虎先生外,相应函复。”2月7日,汪在复函中批示:“暂存。”(48)胡文虎是“万金油大王”、“报业大王”、“有名的慈善家”、闽籍著名华侨领袖,影响力颇大。林文辉作为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的法学博士,历任福建永定、闽侯、惠安、宁化和江苏镇江等县县长,福建省政府专员,还是未能进入侨务委员会。

在这种推荐风气之下,政府中存在着大量的裙带关系。蒋廷黻谈道:“中央政府各部,无论在北京时代,或在现在的南京,部长是哪一省的人,部中的职员就以他同省的人居多,甚至一部成为一省的会馆。”(49)在他担任行政院政务处长后,求职者特多,“公务上的困扰之外,我又来了私务上的灾难。当我在政府做‘大官’的消息传到湖南老家后,许多亲戚都要求差事。求差函雪片飞来”,“如果我在开始时粗心大意,恐怕找我求职的人要大排长龙了”。(50)

投效人员的踊跃与裙带风的盛行,与“九一八”后就业门路狭窄,失业问题严重的现实是相关联的。中央大学法学院教授杨公达对此深有体会。他描述了1934年底的青年失业问题:“即以南京而论,中央大学毕业生住在寄宿舍倚门而待的已近百人。留法学生40人,留英美、日本学生30人(这是大约的统计),……他们分散在小旅馆里,日夕奔走于要人之门,以致颓唐,以致落胆。”“这些失业分子,政府对之无法采用,社会对之无法接纳,将见大学毕业生愈众,而失业者愈多。”(51)

失业问题的严重,更加剧了人才选任或就业的裙带风。每一任行政院长更换时,几乎都会采取全方位的人事更替;每一次机关的人事更替,都会引起更多的人事更替。据何廉回忆:“院长对大小官员的任命几乎都是通过个人关系来解决的。考试院对任何人推荐的任命极少否决过。”(52)如1932年资源委员会创办时,即由蒋委员长盟兄黄郛建议而建立,黄郛推荐了他的连襟钱昌照来负责这个委员会,这种推荐的方式非常流行。这些原来在政府中的工作人员,对经济或经济发展的诸事几乎一窍不通,除个别外,绝大部分人为琐事忙忙碌碌,如寻欢作乐,接待来访等等。(53)

中央政府如此,地方政府则更为明显。前浙江省政府主席张难先(湖北人)在任时,省府秘书处及其兼长之民政厅,鄂籍人员占数甚多,秘书处职员原仅90人,张氏到任后,除开除10余外,新委职员36人,其中鄂籍占26。原设七科,全体职员为164人,而张氏虽并为五科,职员反增至183人,新委人员鄂籍占43人。省府秘书张泳穆为张氏之长女,省府通称为大小姐。科员梁荫兰,为张氏之妹,省府通称为姑太太。又科员张衡平为张氏之兄。张广淘、张钧烈、张仲英,为张氏之胞侄。民政厅张润琛为张氏之侄。(54)

因此,蒋介石的人才方略,面临着双重考验。一是失业问题相当严重,人才选任途径并不畅通,无法从制度层面保证人才方略的真正实施。二是传统自荐与他荐风气盛行,人才选任无法摆脱裙带风等陋习。故而,蒋虽多次面见各方专门人才,表达对知识分子的好感,亦只能停留于个人观感层面,而无法真正推进人才选任模式的根本变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