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才选任的专家政治理念
“九一八”之后,蒋介石短期内历经辞职与第二次复出的政治事件。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孙科内阁辞职,蒋、汪完成了权力分配。蒋需要如何安定国内政治势力,加速内部统一,以应对外部危机。与此同时,国民党内外主张实施宪政的呼声日渐高涨,自由知识分子不断表达政治观感。蒋为能夯实治理基础,从军事领域渗透至党政领域,需要改善与知识分子的关系,转变人才方略,树立个人形象。蒋在总结“九一八”后政治受挫的原因:一是“对于学者及知识阶级太不接近,各地党部成为各地学者之敌,所以学生运动全为反动派操纵,而党部毫无作用,且有害”;另一原因是“政治与党务人才缺乏,根本上干部无一得力之人”。(14)蒋反思此前未能妥善处理与知识分子的关系,以致未能树立良好印象,导致符合自身需求的人才极端缺乏。
蒋介石复出后,虽负责“剿共”与“国防”等军事行动,全面关注国民政府的内政、外交等诸多方面,意识到网罗人才的重要性。蒋在日记中写道:“此后,对于外交、教育与财政人才,应十分收揽。”(15)在对人才的具体观感上,蒋认为“军事上陈诚、胡宗南、刘峙、敬之或较为有才也”。(16)1932年4月1日,蒋记:“近日对内研究较多,开诚布公,广揽贤才,信用旧人,调和嫌怨。”(17)
为应对危局,蒋介石试图制定一个具体的人才培植进程表。蒋在1932年6月2日记:“五年计划以培植人才为重。人才以宪警、教育、测量、党员、工农之基干为准。”(18)蒋同时考虑道:“近日极思准备时期组织之重要,而组织以人为主,故求人心切。其次,准备时期中,制度亦应变更、确立。中央仍以委员制,而以主席为最后决定之人。各省改省长制,取消骈枝机关。”(19)蒋此处所说之准备时期,是指抗日御侮的准备阶段。蒋希望加紧抗战准备,首要前提是培植人才,同时在制度上作出修正,集中中央权力,精简机构。蒋认为,在获得人才的基础上方能生成良好组织。1932年6月22日,蒋记道:“为政之人,余一人未得,何能为政?余欲将左右之人试量之,非政治上人。”(20)6月24日又记:“近思组织干部,人才几无一得,而本党原有之干部,更难多得。季陶、益之较有才干,而其消极懒散,不能为用,是为最大之不幸。其次则为张岳军、蒋雨岩、朱镏先亦只能尽一部之责任而已。”(21)蒋感觉国民党人才缺乏,需要加紧吸纳更多人才,以利在全面执掌政权时能为之所用。
为抵御外侮,蒋介石成立了直隶于参谋本部的国防设计委员会,广泛延揽人才,并与所圈定或推荐的专家学者多次交谈。据翁文灏所记:“1932年初,蒋君(介石)叠电邀余,往谈国事。余与蒋君虽同生甬郡,但余素志学术,与蒋从未往返。”翁在牯岭与蒋见面时,蒋表示“愿以三日时间由余面为陈说”。(22)1932年6月19日,翁文灏给蒋介石讲东北与西北农产地之分量等问题。蒋记道:“翁实有学有识之人才,不可多得也。”(23)蒋对翁产生良好印象,翁亦因此由学术而入政治,长期在国民政府担任要职。
蒋介石也多次听专家学者讲课。据钱昌照回忆:“1932年春、夏、秋三季,在南京、牯岭、武汉由我陪同和蒋介石见面,为他讲学的有王世杰、周览、胡适、张其昀(24)、吴鼎昌(25)、徐新六(26)、杨端六(27)、丁文江、翁文灏、顾振、范锐(28)、吴蕴初(29)、陈伯庄(30)、万国鼎(31)等二三十人。”按照钱昌照的解释:“我为蒋介石延揽了许多知识分子,介绍和他见面,为他讲学”,由于“蒋介石与知识分子少有渊源,所以他乐于我为他撮合,有一段时间,他的声誉渐渐好了起来,说他好学,接近学者,起用文人执政等等”。(32)钱昌照之言道出了蒋个人形象逐步转变这一事实,蒋复出后,努力增进政治知识,利用一切机会考察人才。以1932年7月20日至28日为例,蒋至少与11位专家有过谈话,其中与周鲠生见面了两次。(见表7.1)
表7.1 蒋介石与各方人才的谈话内容及观感表(1932年7月20—28日)
②周鲠生,又名周览,湖南长沙人,巴黎大学法学博士,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外交部顾问,著名法学家,国立武汉大学教授兼政治系和法律系主任、法科所所长。同年任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参议,武汉大学校长。
③徐青甫,1922年后任浙江省政务厅长、财政委员。1927年返里读书著述。五年后复出,1934年任浙江省民政厅长,一度代理省主席。
⑤刘健群,何应钦机要秘书,刘健群加入复兴社后,蒋介石几次召见他和他谈话,对他很赏识。随即任命刘健群为军委会(总)政训处处长。
⑥王陆一,曾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处书记长,安徽大学文学院院长,监察院秘书长。1935年任国民党中执委。
⑦罗贡华,1931年任海南岛琼山县县长与海口市市长,1932年1月任国民政府内政部常务次长,并任全国内政会议副主席、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设计委员、委员长侍从室秘书等职。
续表(www.daowen.com)
资料来源:《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2年7月20日—28日,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档案馆藏
①周炳琳,任清华大学经济系教授、北大经济系教授兼法学院院长、河北省教育厅长、南京政府教育部常务次长、中央政治学校教务主任。
②王世杰,1891年3月10日生,湖北崇阳人,字雪艇,法学家,《现代评论》、《自由中国》等杂志创办人,国立武汉大学首任校长,历任民国教育、宣传、外交部长。
③徐淑希,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曾担任燕京大学政治系主任,此后编有《南京安全区档案》等著作,任联合国大使。
④翁文灏,著名地质学家。翁文灏早年表现不欲从政,曾被委为国民政府教育部长但亦未受;所任政府公职皆与学术有关。1932年出任军事委员会国防计划委员会秘书长。
蒋对以上所见之学者,凡认为为人才者,皆被寄予厚望。蒋认为:“组织与专才重要,而才不易得也。现在进行者,翁钱之组织,近于政治与经济;而俞之组织,近于外交与教育;刘之组织,则近于军事与党务。最难得者,为外交与财政人才,应注意。”(33)此处翁钱指的是翁文灏、钱昌照,俞则指俞大维,刘指刘健群。
蒋介石注意倾听专家的意见,1932年8月29日蒋日记中记:“健群言,预定国防教育经济计划,以为收揽人才之标准。俞大维、刘健群、陈诚、晏阳初数人,乃可负责也。”(34)蒋会见何浩若之后记道:“浩若以湖南为抗日与革命之根据,余甚赞同。”(35)蒋对陶孟和的印象亦相当良好:“孟和注重办事方法组织与研究专家。”(36)蒋与吴达铨谈话,感觉“此人确有研究,亦知人事,可以交也。其对经济,亦有心得”。(37)
尽管目前尚无法查证蒋介石面见每位专家后的具体观感,但可得之,蒋主要关注两类人才:一是政治、经济、财政类专家,如胡适、翁文灏、蒋廷黻、何廉、徐淑希等人;二是国防、军事、外交类的专家,如刘健群、陈诚、王世杰等人。蒋与前者的交往,将其延入政府,有利于个人形象的树立,实现专家政治的理念,推进现代化进程;而后者则有利于个人权力的集中,提高危机应对的能力。蒋对前者采取暂时的人才储备,在1935年底兼任行政院院长时大多将他们延入政府;对后者则直接揽入服务于个人的组织机构,或通过各种途径使其进人蒋能控制的组织机构。如蒋所记:“电布立聘文人,看国防计划,访林主席。”(38)不难推测,蒋聘用文人与国防建设是紧密相连的,并商之于国民政府林森主席。考虑到国府主席之虚职,蒋之主张应当得到了林森的赞同。
蒋在重视各种专才的同时,不断思考国民政府的政治改革方向。换言之,蒋虽负责军事与国防,但其关注度并非专注于此,对政治领域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关切尤甚。蒋在1932年8月4日记道:
余于政府,则仿美国总统制;于立法,则仿德国经济会之立法制;于选举,则地区与职业制并重;于中央与地方权限关系,则仿法国制;而司法与审计及预算制,则另加研究也。(39)
国民政府虽为内阁制,在宪政的呼声中,蒋介石希图今后的政府采用总统制,以集中政府的权力。同时,蒋规划着此后的政治治理步骤。蒋在1932年8月5日中记道:
革命计划,以不平等条件为第一对象,以国内腐化为第二对象,各反动派为第三对象,故革命宪法,以经济、教育、外交三大要素为基础,必使国家容易统一之故,不能不因地制宜,使地方分权,以图发展其经济与教育,必使政权容易集中,以对抗外患,则不能不用总统制,以为应付制宜之计,以道为县,使县之范围扩充,以职业团体为经济议院,以代众议院职权,以国民党中央会议为参议院,以各省区与各民族选举为中议院,此近日对于政制之研究也。(40)
蒋介石以上两则日记体现了复出后的踌躇满志,表达了对人事与制度的设想,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试图建立一个集权政府,废除不平等条约、完成国家统一,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通过人才选任推进中国现代化的意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