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代公论》的创刊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1928年宣布进入训政时期,实行了党置于政府之上的五院制政治体制。中原大战以后,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以加强国府权力,加强中央集权作为政府改革的基本方向。当原行政院院长谭延闿去世后,蒋介石兼任了行政院院长,试图通过政治革新,进行全面集权,以加强国民政府与行政院的权力。
然而,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蒋介石第一次全面集权的步伐受阻。蒋在各派反对势力的集体攻击下被迫下野,国内政治纷争加剧,孙科出掌行政院。为拯救国难与避免政治纷争,国民党政府体制内外主张进行政治改革的呼声,日渐强烈。针对训政阶段民治主义与独裁体制相矛盾的党治政治,不少知识分子屡次提出“提前结束训政”、“如期结束训政”之类的政治主张。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孙科辞行政院院长职,出任立法院院长。孙公开发表“救国纲领草案”,表示为了集中力量,贯彻御侮救国之使命,应立即召开国民大会,实行宪政。虽然孙科有借实行宪政名义以提高其掌理的立法院地位之意图,但孙氏的政治呼应很大程度上激发了知识分子关注政治的热情,也加速了知识界通过举办刊物自由表达政治观感热潮的形成。
伴随在洛阳召开的国难会议,(4)1932年4月1日,以国立中央大学法学院教授为主体的学人创办了《时代公论》杂志,杨公达任主编(后由阮毅成任主编),张其昀为总发行人。《时代公论》社的核心成员有杭立武、梅思平、萨孟武、阮毅成等,另有中国政治学会的一些骨干成员。(5)五个月之后,张氏辞去了《时代公论》总发行人的职务。《时代公论》为周刊,除政论文章外,刊登时事述评、读者论坛及通讯,也出版专刊。如第25号作为“九一八国耻纪念专刊”,第33号作为“抗日方案征文专号”,第40、41号作为“新年特大号”,第65、66号作为“宪法问题专号”,第92、93号作为“新年号”。自1932年4月1日出版至1935年3月22日休刊,共出版了156期。据不完全统计,前后有206人在该刊上发表政论性文章842篇文章。(6)主要撰稿人如下表。(见表5.1)
表5.1 《时代公论》主要撰稿人简表
续表(www.daowen.com)
资料来源: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主编:《中国国民党全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徐友春主编:《民国人物大词典》,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时代公论》杂志;《南京大学校史》等
以上22位主要撰稿人共发表文章395篇,占总篇数的46.9%。上述人员中大多有留学国外的经历,政论水准较高,具有现代政治知识背景与追随国际潮流的可能性。在撰稿人中,杨公达所撰文章最多。据不完全统计,除时事述评外,杨共写了63篇,从该刊的第1号到48号,即发表了27篇政论性文章。(7)
如果进一步分析撰稿人的构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中央大学知名教授,除以上主要骨干人员外,尚有程绍德(经济系教授)、叶元龙(人口学教授)、曹翼远(教育学教授)、何浩若(哲学教授)、缪凤林(史学教授,历史系主任)、向达(历史系教授)、汪辟疆(中文系教授)等。第二类是在某领域有突出成就的其他东南学人,有的曾在中央大学短暂任教过,如徐悲鸿(艺术家)、陶希圣(思想家)、王礼锡(诗人)、刘运筹(原任中央大学农学院院长,1932年任北平大学农学院院长,农业经济专家)、陈茹玄(法律专家,参加了“五五”宪草的起草工作)、陈长蘅(人口学家、经济学家,立法委员)、卫挺生(财政专家、立法委员)、彭年鹤(司法专家)、李成谟(教育专家)、周谷城(史学家)、竺可桢(气象学家)、梅汝璈(法官,后来参加了东京审判)、马寅初(人口学家、经济学家)等。第三类是与政府部门联系紧密的政论家,如吴昆吾(司法院参事)、吴铁城(政府要员)、陶履谦(内政部官员)、师连舫(内政部科长)、吴颂皋(内政部官员)、林桂圃(国民党理论家)、雷震(著名政论家)、冼荣熙(黄埔军校政治教官,立法委员)、田炯锦(监察委员)、邓深泽(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上校训练教官)、彭学沛(代理内政部长)、朱家骅(政府要员)、成天放(国民党理论家)、管欧(内政部科长)等。可以认为,以《时代公论》聚集的学人是一个以中央大学教授为主体,囊括了诸多东南学人、范围较广的学术团体。
《时代公论》三年中办刊的宗旨非常明确,杨公达在“休刊的话”中谈道:“愿我们读者不要完全忘记了我们三年来的主张:于党要求恢复总理制,于国要求组织强有力的政府,于教育以适合国民生活之需要为方针,于社会厉行救济事业,特别是替青年学生呼吁……”(8)该刊主要讨论政治学理,呼吁拯救国难,争论国民政府政治制度的选择与改进、探索解决中国民族危机的出路,也较多关注教育、经济与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并用大量篇幅介绍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及外交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