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蒋介石与中国集权政治:五全大会政治与人事变化

蒋介石与中国集权政治:五全大会政治与人事变化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五全大会于1935年11月12日开幕,至23日闭幕。五全大会调整了国民党中央委员会,新选出的正式中央委员及候补共260人,开国民党历届大会之新记录。1935年12月2日至7日,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开会,重大决议案为次年5月5日宣布宪法草案及11月12日开国民大会。

蒋介石与中国集权政治:五全大会政治与人事变化

二、五全大会的政治与人事变化

在召开五全大会之前,1935年11月1日至6日,国民党在南京召开四届六中全会。地方实力派阎锡山冯玉祥入京,李宗仁亦有赴京出席之讯。“阎、冯本次出席,诚为国民党17年以后未有之盛况。当此内忧外患交迫之际,各方党国要人,齐集首都,中枢政局,必有新开展也。”(27)然而,开会第一天,汪精卫遇刺受伤。(28)此事对即将召开的五全大会产生了很大影响:一是意味着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政策已到尽头,五全大会必须调整对日外交政策;二是汪的受伤为蒋兼任行政院长、全面负责中枢提供了机会,并进而为调整人事与制度提供了可能。

五全大会于1935年11月12日开幕,至23日闭幕。除开、闭幕式外,举行了8次大会,其中预备会议2次,正式会议6次。大会的日程安排,一般为上午召开全体会议,下午各专门委员会分组开会。在粤的一些中央委员,也来到了南京。全国重要军官被选为代表的,除负边防任务奉命免来者外,都已到京。“政治上的意义,当然十分重大。”(29)虽然西南派的军事领袖陈济棠、李宗仁、白崇禧等并未参加五全大会,邹鲁、林云陔与陈济棠的心腹林翼中却已到来。五全大会有特述者为两点:“第一,为蒋委员长关于外交之报告。第二,为接受宪法草案,而授权于新中央执委会修正宣布,至召集国民大会之期,亦由其决定。”(30)换言之,五全大会确立了宪政作为今后中国政治发展的方向。

五全大会调整了国民党中央委员会,新选出的正式中央委员及候补共260人,开国民党历届大会之新记录。(见表3.1)

表3.1 历届国民党中委人数统计表

img11

续表

img12

资料来源:历届国民党中委人数统计,《国闻周报》第12卷第47期,1935年12月2日

在以上中委的构成中,由第一届任正式中执委,历届当选者为5人,为胡汉民、汪兆铭、于右任、戴传贤、丁惟汾。由第一届任监委历届均当选者为2人,为吴敬恒、李煜瀛。历届除名额增加外,当选人物,包括中央政府重要领袖各军长各省政府主席以及中央党部秘书科长,若按百分比计,军界占40%强,党务占10%,政界占30%强,边疆占5%,教育占10%。(31)在这些委员中,据日本学者石丸藤太研究,蒋介石在党的中央拥有60余名委员,如果把支持蒋氏的元老派加算在内,共计有80余名左右。对于汪兆铭派的20余名,孙科派的约10名,西南派的约40名,其他约30名,占有绝对优势(32)中委的构成反映了各派政治势力的相互妥协而蒋占据优势的结果。

1935年12月2日至7日,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开会,重大决议案为次年5月5日宣布宪法草案及11月12日开国民大会。五届一中全会改革了国民党中枢组织与人事,如中常会添设主席副主席,为国民党之创举。中央政治之最高指导机关之政治会议改为政治委员会,添设主席副主席,中常会及政委会开会时列席人员,均照组织大纲规定,此为中枢干部采取集权精神之表现。(33)在人事安排上,蒋对胡汉民与汪精卫均表示出一定的合作诚意,胡为中常会主席,蒋副之,汪为中政会主席,蒋副之。

五届一中全会还通过一些关于整顿政治的重要议决案。(见表3.2)

表3.2 五届一中全会有关政治整顿的重要议案及处理表(www.daowen.com)

img13

资料来源:马季廉:《最宝贵的时机》,《国闻周报》第12卷第49期,1935年12月16日

五届一中全会决定了中华民国政府成员的人选,通过了《国民政府主席及各院院长人选案》,决定以林森为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为行政院院长,孔祥熙为副院长;孙科为立法院院长,叶楚沧为副院长;居正为司法院院长,覃振为副院长;戴季陶为考试院院长,钮永建为副院长;于右任为监察院院长,许崇智为副院长。在蒋介石任行政院长的院内人事构成中,较此前的汪精卫内阁,除军政、海军、教育、卫生等部门维持不变外,其他重要行政部会长均有重要变动。(见表3.3)。

表3.3 蒋介石内阁部长构成简表

img14

续表

img15

资料来源: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主编:《中国国民党全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张朋园,沈怀玉合编:《国民政府职官年表(1925—1949)》,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年;徐友春主编:《民国人物大词典》。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

针对此种变化,有论者认为,这次人事构成“殆尽于集体专政之理想”(34),新的国民政府,“比过去几年强有力的多”。(35)张群认为,蒋作宾、何应钦、吴鼎昌、张嘉璈,加上蒋介石和他本人这六人,“都曾经留学日本,与日本有些因缘,明了日本的政情。蒋先生组织这样一个政府,就是因为国际间对于日本侵略中国,无法加以阻止和制裁,唯有利用我们各人的关系,设法延缓中日间的紧张情势”。(36)蒋介石在组阁中,采用了专家政治的理念,延揽了一批各领域的专门人才。如吴鼎昌是受过培训的经济学家,人非常能干,是南开经济研究所董事会董事之一。张嘉璈也是该所的董事。(37)行政院秘书长翁文灏、政务处长蒋廷黻、实业部次长周诒春都是学界名流,在社会上有很好的声望。如蒋介石所言:“行政院各部人选皆以才德为主,尤以引进党外人才之政策告成。虽内部多不为然,但竟能贯彻主张。”(38)

同时,行政院除了各部会长、秘书长、政务处长以及各部之秘书总务司长等少数僚属略有调动外,所有事务官大抵继续任事,不受影响。“此为政界稀有之现象,抑亦为时局安定化之一助。”(39)《独立评论》的一位作者也注意到了这种现象,“这次各部会的改组没有裁人,除了自动辞职和几个必须更动的人员外没有妄裁一人”。(40)

这种人事变化,给外界产生了良好的印象。有论者认为:“此次中枢改组,政治重心确实移转到行政院了。当局们都抱着埋头苦干的精神,脚踏实地的在工作,所以今岁今年,政府中很少人以文字开空头支票,这是近年稀有的现象。”(41)同时,知识分子从“在野派”的身份向“在朝派”转变,并演化出一阵“学者从政”的浪潮。蒋介石也因此扩大了自己的智囊团和人才库,扩大了自己统治的基础,增强了在南京政府权力争夺中的实力,同时化解了不断利用新闻媒介对他指责攻击的批判力量。(42)如《国闻周报》的评论所言:“总之,此次改造,中国国家,事实上完成了一个巩固的核心,这是国难几年所产生的一个重要的结果。”(43)

五全大会标榜蒋、汪、胡三大领袖团结合作,然汪因伤未曾视事,全国各方视线又集中于中常会主席胡汉民之归国。蒋亦希望胡能北上,重归于好,派魏道明径往新加坡欢迎外,国民党中央派居正、叶楚伧等15日由沪乘加拿大皇后号轮赴港。胡已于1936年1月15日抵新加坡,停留一日。西南各界大举迎胡,李宗仁亦赴港欢迎。京沪市党部均筹备欢迎大会,并电港促胡入京。(44)蒋认为:“胡如来京,则两广当不再用武力为主。一俟匪区肃清与粤汉通车,则统一成矣。”(45)王子壮认为:“迎胡声浪之所以贯彻云霄,足以见各方面之不满现状者,欲持胡以改造现局之趋势。”(46)国民党内外对胡回国的高度渲染,一方面,体现了胡汉民作为精神领袖的粤派实力颇壮的现实,另一方面亦反映了精英们对国民党内各首领合作的殷殷期待。然而,胡汉民在各方高调的迎胡浪潮中并未北来,滞留广东,并于1936年5月突患脑溢血去世。国民党三巨头终究未能共聚一堂,共商国是。此时,尽管蒋介石尚非国民党法理上的最高领袖(因汪是中政会主席,遇刺后因伤养病,胡去世后中常会主席暂缺),但蒋事实上已是无可争议的最高领袖,这意味着蒋介石的个人集权政治已经初步形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