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宁粤和解:政治诉求与蒋介石的集权政治

宁粤和解:政治诉求与蒋介石的集权政治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汪精卫对宁粤和解亦积极响应,抵沪后发表了粤方主张,“对内以建立民主政治,推倒个人独裁为目的,对外以贯彻打倒帝国主义之侵略,求中国绝对平等为职志”。此时,蒋对宁粤和解表现出了相当的诚意。10月27日至11月7日,宁粤代表在上海举行“和平统一会议”,会谈共进行了七次。

宁粤和解:政治诉求与蒋介石的集权政治

二、宁粤和解过程中的政治诉求

表面看来,宁粤对峙似成死结,训政初期建构的政治秩序有可能被颠覆,政治系统有可能解体。国民党中央政府在面对地方政府的挑战中,是付阙如中原大战般的激烈战事解决争端还是另有转圜,面临着艰难选择。不过,政治人物往往会借助一定契机寻求政治妥协。“九一八”事变的发生,给各方实力派提供了一个相互妥协的机会。

当蒋听闻“九一八”事变消息时,“心神哀痛,如丧考妣”,“如我国内能从此团结一致,未始非转祸为福之机”。(17)9月21日,蒋甫返南京,即召集中央要员商讨应对方略。关于对粤态度,蒋指出:(1)令粤方觉悟,速来南京,加入政府。(2)南京中央干部均可退让,只要粤方能负统一之责来南京改组政府。(3)胡汪蒋合作亦可。(18)9月22日下午,蒋邀请吴敬恒、戴传贤等,“详述余之怀抱与感想,要胡汪合作,余交出政权之意”。(19)此后,“团结内部,共赴国难”得到了蒋的高调渲染。9月28日,邵力子在中央纪念周上发表谈话,谓“一星期来,中央诸同志,天天开会,决定应付此事。先从团结入手,已致电粤方,望团结起来,共赴国难”。邵力子还表示:“我相信如有屈辱签约之事,中央同志必将全体自杀。”(20)宁方在国难当头希望与粤方合作的态度是相当鲜明的。

在全国舆论的压力下,宁粤双方军事敌对状态迅速收敛。侵湘之粤桂军已先自动退却,宁方的何应钦亦中止入湘。蒋令陈铭枢携亲笔函赴粤议和之询。25日,张继、蔡元培、陈铭枢由沪赴港,与粤方首领会商和平办法,粤方参军处及参谋团结束停止办公。陈济棠于27日下午召集各将领会议,讨论撤兵后之治安问题、防务分配办法及应付日兵等问题。10月1日,粤方裁撤运输总站。(21)10月2日,蒋电陈铭枢并转蔡、张,继续强调和解的三原则:“(1)如粤中能负全责,则在中央同人,尽可退让一切,请粤同志整个的迁来首都,改组政府,中正个人下野,更无问题。只要粤中能确实负责,前来接代,则中正即可通电下野。(2)如粤中不能负责,则归中央负责主持,而广东政府自当取消。(3)如要各方合作,则中正更为欢迎,但必须来沪面商,方是开诚相见、同舟共济之道。”(22)

在宁方表达政治和解时,粤方对于蒋氏之统领党政军三大权,颇不赞同,希望蒋氏放弃党政专事治军以展其所长。其次,请胡汉民出任政治,共挽危局。(23)蒋原拟10月14日晨访胡,谈粤事。胡以国难日急,非力谋团结不可,乃决定亲访蒋协商。13日下午胡与陈铭枢、吴铁城商谈后,三人即往陵园谒蒋,相谈甚洽。(24)蒋表示“过去之是非曲直,皆归一人任之,并自承错误”,胡汉民“亦感动”。(25)10月14日,胡汉民得到了释放,蒋决定由吴稚晖、李石曾、张静江、吴铁城、陈铭枢等陪同胡汉民到上海,候晤汪、孙等人,并欢迎他们入京,开和平会议。

汪精卫对宁粤和解亦积极响应,抵沪后发表了粤方主张,“对内以建立民主政治,推倒个人独裁为目的,对外以贯彻打倒帝国主义之侵略,求中国绝对平等为职志”。(26)换言之,粤方反对宁方的政治武器是以民主政治为口号,反对蒋介石个人集权或领袖集权,希望以党权支配军事权力。

此时,蒋对宁粤和解表现出了相当的诚意。10月22日,蒋飞抵上海,下午至孙科寓所会晤汪、胡,请他俩主持召开“和平统一会议”,并相邀入京,共赴国难,蒋、汪、胡相继握手。蒋表示效果极佳,和平基础已定,已采粤方主张,用会议形式,会议党务政治诸问题,决由胡召集开会,自24日起举行。蒋并表示:“诸同志皆党中前辈,本人为后进,想来服从前辈。此次诸同志议定办法,凡胡汪两先生同意之事,我无不同意照行,我若不行,尽可严责。”(27)汪精卫代表粤方表示:(1)国民政府主席如德国的总统那样,实际上不负责任,行政院应负责任;(2)废除总司令职;(3)一、二、三届中央委员共同负责党务。蒋、胡决定在上海召开和平统一会议。

对于在上海召开和平统一会议,无论是宁粤双方抑或地方党政大员,多寄予厚望。于右任认为:“为一致对外,不仅要京粤合作,应更进一步谋全国整个团结,且西南之川滇黔军政纠纷,西北之五马问题等,一切隐患,均应通盘筹划,作一劳永逸之计。”李济深乐观认为:“国难当头,国内和平统一自能实现。”邹鲁希望此次会议“应谋永久和平,不可暂时的或分赃式的和平,今后再无诚意团结,致国家破碎,实丧心病狂之徒”。伍朝枢认为:“对和会意见,仅八个字,即和平统一,共赴国难。至军政权限划分,余等向主张军权受党与政府之支配。”(28)

当然,粤方在宁粤和解中并非铁板一块,即使反蒋的精神领袖胡汉民亦宣称在上海和平会议中持“超然的中间立场”,对被宁方推为和会代表,坚辞不就,事实上已经昭示粤方的分裂,这种政治现状为宁方通过分化与拉拢逐步瓦解粤方提供了契机。不过,在政治态度的外部表达上,胡、汪的政治观感并无二致。胡氏认为政情的病情在于制度上有缺憾。胡对外界言,对蒋本人频加称许,而谓制度及环境不佳,故制度的修改是非常重要的。10月24日,汪精卫发表谈话,“为使政治从军事支配中解放出来,为二十年来待解决之问题,中国必须做到此着。始能成为现代国家。现役军人如果要从事政治,必须先把军职辞却,继不致挟持军力以威胁政治。”(29)(www.daowen.com)

宁方坚持法统与制度不宜发生很大变动,但不反对容纳粤方或由粤方在法统基础上组织政府。10月27日至11月7日,宁粤代表在上海举行“和平统一会议”,会谈共进行了七次。(30)开会当日,汪精卫对记者谈话,重申粤方主张,谓政治上惟望做到军政分开,政治摆脱军权支配,论事不论人。胡汉民虽未与会,但自述为最爱惜蒋者,盛称蒋在党国之大功,本人爰人以德。胡谓其最大决心,维持国民党,不使成为元二年进步党,渐至渐灭。在上海会议中,宁方代表认为:(1)政治中枢不宜更动,政制亦未宜轻改,主席权限一原则无成见。军方总司令部尽可取消,使陆参各部之常设机关负责。(2)党统不能有问题。粤方却坚持由统一会议组织统一政府,国府采德法总统制,行政院如责任内阁制,国府主席由年高德劭者任之,军人不得当选等七条。(31)最后决议宁粤双方各在广州和南京分别召开国民党四大,并提出改革中央政制。这样,分裂、对峙的双方就找到了团结统一的途径。(32)

粤方内部的分裂,是宁粤之间政治妥协能够达成的重要因素。如蒋所记:“粤方全为胡汉民一人所阻碍,而汪孙则愿来合作。以不愿与胡破脸,故不敢明白表示,当使之有转回余地。”(33)胡汉民在12月5日举行的粤四全大会闭幕会上称:“此次大会高揭‘精诚团结共赴国难’,第二个口号为‘推翻独裁,实行民主政治’。今人以为统一,必集权,但集权结果,遂形成独裁。”在四全大会的宣言中并提到“武力受政治之支配”,军权必须决之于党,而由政府负责执行,军权隶于行政院。(34)坚决表示要求蒋下野,进行政治改革。

在外部压力之下,国民政府谋求各方团结,共赴国难成为共同的心声。在倒蒋风潮中,12月15日,蒋介石向全国通电,宣布第二次下野。蒋在“辞国民政府主席职呈中央执行委员会文”中称:“胡汉民同志等微日通电,且有必须中正下野解除兵权,始赴京出席等语,是必欲中正解职于先,和平统一方得实现……现在国事至此,若非从速实现团结,完成统一,实无以策对外之胜利,慰国民之期望,权衡轻重,不容稍缓须臾,再四思维,惟有恳请中央准予辞去国民政府主席等本兼各职,另行选任贤能接替,以维团结,而挽危亡……解职后,仍当本国民之天赋,尽党员之责任。”(35)不过蒋在下野前当天,主持了行政院国务会议,决议改组苏、浙、赣、皖四省省政府,分别由其心腹顾祝同、鲁涤平、熊式辉、邵力子分任主席,并由贺耀祖任甘宁青宣慰使,(36)自己飞回了浙江老家。

至此,宁粤双方在蒋下野后,得以汇集于宁,全面解决政制问题。粤方在沪代表,除汪精卫因病留沪外,孙科等皆于17日入京。惟胡汉民仍称病留粤,中央执行委员会定21日召集第四届中执会第一次会议,一切党政改革及国府主席诸重要问题皆将取决该会。京粤要人皆主张开放政治,进行宪政。(37)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知宁粤在和解中的政治诉求:

第一,粤方以民主政治为口号,要求蒋下野,实现粤方组织政府的愿望,实现高调倡议的党治政府,希望利用党权遏制军权;从制度上保证蒋不再重返个人集权,但不排除发挥蒋在军事上的能力为国家所用。这种主张的直接实现就是修改《国民政府组织法》,废疏或漠视由蒋主导的《约法》。即使粤方汪、胡分裂,且演化为粤沪之争,但对民主政治的态度及要求蒋下野,赞成以党权制裁军权、重组政府的要求是一致的。

第二,宁方希望在坚持党统法统的基础上组织共同政府,共赴国难。蒋虽表示可自愿下野,内心深处并不愿放弃权力。蒋个人下野在宁方内部亦未取得一致意见,蒋与宁方元老戴季陶、李石曾、吴稚晖及其他将领熊式辉、何应钦等人进行过磋商,彼此意见亦不一。(38)这也是蒋在面对粤方逼迫下退步的重要因素。

第三,宁粤双方具有共同的政治诉求,均表示共赴国难,承认国家统一,分歧是在以何种方式实现统一,以何种方式保证党权高于一切的问题。此次政潮并未演化为内战的原因即为日本的入侵,这种利益共同点也是宁粤实现和解的政治背景与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