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管理人员工作压力与效率研究:影响因素探究

管理人员工作压力与效率研究:影响因素探究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企业管理人员来说,裁员的威胁比较小,他们没有一种压力感,得过且过的现象很普遍。因为企业管理人员一般在知识结构、工作能力上比较强,对他们来说,求职的压力不大。赫茨伯格称这些导致工作不满意的因素为保健因素,比如工资、奖金等。

管理人员工作压力与效率研究:影响因素探究

5.2.2 企业管理人员工作压力差异性影响因素

(1)管理的非科学

我国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管理的非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忽视科学管理的重要性。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一大二公”的计划经济体制,在企业的管理上也是按行政管理来做,生产是按计划来进行,产品的销售是统配统销。因此,表现为在企业管理上没有按科学管理原则行事,企业不是一个真正意义的经济单位,从而造成企业管理是按长官意志办事、凭经验办事。一个人的工作量应该是多少,工作时间要达到多少,怎样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等都没有纳入企业管理范畴。第二,体制的缺陷。在国有企业中,由于“单位制”对企业员工存在偏袒性,国有企业员工享受到了很多优越性,一个人进了国有企业等于进了保险箱,生、老、病、死都要由单位负责。即使员工工作干得不好也不能将他们辞退。虽然近年来有些企业也裁减了富余人员,但是这种形式的裁员不会威胁到管理人员。因为我国国有企业的裁员呈现一种铁锤状的结构,是为了裁人而裁人。上面定一个指标,下面就来完成数字,没有一个规范的科学合理的措施,采取的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子的方法,精简的人员往往是组织结构中的最底层的员工;这种裁员方法大量裁掉一线人员,形成官多兵少,头重脚轻的人员结构,造成有事没人做的局面。对于企业管理人员来说,裁员的威胁比较小,他们没有一种压力感,得过且过的现象很普遍。而在民营企业中,由于受传统思维的影响,进入民营企业的人才还是比较少的,特别是一些管理人员在民营企业更是缺乏。因为企业管理人员一般在知识结构、工作能力上比较强,对他们来说,求职的压力不大。另外,激励机制不健全,管理人员在企业中上升的空间和机会较少,临时性的思想严重。同时,由于他们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如果工作条件方面不满意,随时可以跳槽,所以工作压力感也不强。

(2)激励机制的缺失

保健-激励理论(又称双因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里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导致工作满意的因素与导致工作不满意的因素是有区别的,因此,管理者消除了工作中的不满意因素只能带来平和,而不一定对员工有激励作用。赫茨伯格称这些导致工作不满意的因素为保健因素,比如工资、奖金等。当保健因素得到充分改善时,人们只是没有了不满意感,但并不会感到满意。所以说,要想真正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必须注重激励因素,只有这些因素才会增加员工的工作满意感。它们包括从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领导的授权、职位的晋升、工作所要求的责任感和工作本身对个人职业发展的贡献等。只有不断在激励机制上进行创新,满足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才能网罗住优秀的人才,激发员工在工作中的热情。(www.daowen.com)

美国哈佛大学WiliamJames在对员工激励的研究中发现,在缺乏激励的状态下,每位员工的潜能只能发挥到20%,而在受到充分激励条件下的员工潜能的发挥可以达到80%以上。两种情况之间的差距在60%以上,这就是有效激励的效果。Schuster在《A战略:人与效益的关系》中指出:“不少公司把研究和满足职工需要作为主要的经营战略来提高生产率,已取得显著成就。由此而获得的生产率的增长,并非10%或20%的小幅增长,而是200%乃至更大幅度的飞跃。”有关研究表明,员工的工作绩效是员工能力和受激励程度的函数,即绩效=F(能力乘以激励)。如果把激励制度对员工创造性、革新精神和主动提高自身素质的意愿影响考虑进去的话,激励对工作绩效的影响就更大了。由此可见,激励可以激发员工的努力程度,极大地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业绩。德鲁克认为:“每一个组织都需要3个方面的绩效:直接的成果、价值的实现和未来的人力发展。缺少任何一方面的绩效,组织注定非垮不可。因此,每一个管理者都必须在这3方面均有贡献。”其中,所说的“未来的人力发展”的贡献就来自于激励,要求通过有效激励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财富》杂志每年评选本国的500家大公司,过去的评价指标主要是那些表明公司经营成果的财务指标。最近10年来,非常重视有关企业活力的软指标,包括高层管理团队的素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吸引、培养和留住优秀人才的能力等。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指标的引入,从侧面说明了激励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程度。因此,民营企业应该对企业管理人员实行有效的激励手段,使企业管理人员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这样才能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分为初级管理和高级管理,也称为硬管理和软管理。前者包括基本的岗位设置、招聘、薪酬管理、绩效管理等;后者则包括激励管理和企业文化管理两个层次的管理。从中国的国有企业的管理现状来看,第一个层级的管理都没有达到,主要表现在员工没事干,而管理上则对员工的行为没有一定的约束,即使出现重大的失误,也可能只得到一个批评。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在第一个层级的管理做得比较好,但是在第二、第三个管理层级上,则做得很不够。主要表现为员工提升的机会相当小,从而造成员工对企业忠诚度较低,员工出工不出力的现象比较严重。

(3)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被忽视

从人力资源的有关理论分析来看,企业的人力资源(People)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力,一类是人才。目前我国是人力过剩,而人才严重不足。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工资在本质上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属于人力范畴的工资是低水平的,由最低生活标准和雇主决定。属于人才范畴的工资是高水平的,由人才创造的价值和雇员决定。对人才按人才标准付高工资,对人力按人力标准付低工资,在公司工资总额增加很有限的情况下,可以为公司留下核心人员。但是,大多数的企业里并没有去考虑运用人才,吸引人才,国有企业因为是国家的,领导人只是委托代理人,他们中很多人并没考虑企业的长远利益,而是尽可能地为自己打算,不可能去求贤才;再者,国有企业的条件较差,也吸引不到人才。在民营企业中,由于家族制固有的特征,企业在用人上是亲疏分明,人才无法找到真正的用武之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