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 冲突理论
冲突理论认为工作压力是工作效率的预测器,而且工作压力与工作效率之间是相互冲突的,这种理论包括了压力与工作业绩的负线性关系和两者之间为零关系两种理论观点。
Miller认为在一个系统中压力源引起信息的超负荷,由于相关信息的忽略、对不正确的信息的控制以及信息的逃逸,不适当的信息处理或为了避免压力的集中,忽略了潜在的相关信息,因此,压力过度的雇员可能发生错误。对雇员的工作压力来说有三个作为压力源的变量综合影响了工作效率,它们包括业绩目标的价值或吸引力、导致目标实现的行动或努力的预期可能性以及激励力量,这些压力源的出现,干扰了准确信息的流动,减少了行动或行动将导向的预期可能性,因此也就干扰了工作业绩过程。而如果一个人处于过高的压力状态下,往往引起注意力过分集中,从而导致判断力变弱,以致于存在一种容易犯错误的倾向,难以区分工作的重要性与非重要性,无法提高工作效率。Janis和Mann发展了基于压力下领域决策的模型,推测压力引起个人集中在过去已知的反应。他们强调当任务是新奇的和压力引起情绪紧张的时候,业绩可能比较差。Jamal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压力可能对好业绩的预期制造阻力和相反的影响,他们从实验中发现,低预期对业绩有害。焦虑是与压力相关联的,Seipp通过对一系列关于焦虑与学术业绩关系的分析,发现焦虑与业绩呈现出一种相关度很高的负线性关系。Westman和Eden把工作业绩分为主观和客观评估两个部分,他们对以色列国防部军官学校学生的工作压力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工作压力与工作效率之间呈一种负线性相关。高水平的压力是与低工作绩效联系在一起的,过高的压力降低了工作效率。(www.daowen.com)
为了检验工作压力与工作效率之间到底存在一种什么关系,Abramis则从工作压力源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他把底特律地区的雇员作为研究样本,他的研究结论认为那些能力超过需要或者能力达不到需要的人的表现干扰了他们的工作业绩,使他们的业绩比那些能力与需要相匹配的人更糟。而且,所有的压力源与业绩的关系都是负线性的,从而得出工作压力源与工作业绩之间为零或者无关系的结论。而对于角色模糊和角色冲突这类压力源来说,不论这些压力源处于何种程度,都会对工作业绩产生不利的影响。他强调指出,为了避免把压力研究混淆,以便分清差别,他对工作压力源、紧张和工作绩效分别进行了界定。Abramis对压力源的测定采用的时间单位是一周,而对更短时间(如一天或一个小时)的压力源和压力的测定,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这样一些急切的压力源可能对工作业绩产生积极的或倒U形的曲线形状的效果。与长期的压力源比较,如果人们更乐意调整短期存在的压力源,这种积极的或倒U形的效果是可能的。同样可能的是,短期存在的压力源能使人们更有活力、更有激发力,从而改进了业绩,而长期存在的压力源则会干扰业绩的提高。
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工作压力对工作效率有着消极的作用。这种观点主要是从压力的负面影响的角度分析的。压力到底是不是一种消极的破坏力呢?对于这一问题不能简单地得出结论,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对于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来说,人们长期处于较高的工作压力状态下,可能压力的负面作用更多一些;而对于一些工业化程度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以及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国家来说,工作压力可能呈现出另一种状态。而目前进行的跨文化、跨地域的研究较少,一味强调一个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有失偏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