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市肃州区博物馆 高文佳
一、博物馆基本情况
1.馆藏文物
肃州区博物馆现馆藏文物3463件,包括古生物化石、石器、陶器、玉器、金银器、铜器、画像砖、石刻、汉简、经卷、书画及历代货币、明清瓷器、服饰等。其中,一级文物39件,二级文物133件,三级文物247件,一般和未定级文物3044件。按质地来分类,漆木器类文物7件、纸质类文物120件、纺织品类文物2件、石质类文物122件、陶瓷类文物2730件、金属类文物467件(铜币230公斤)、其它类文物(骨器、琥珀、贝)15件。
2.文物库房
1999年新建馆舍使用后,藏品库房迁入该楼的一、三、四层,窗户外均安装有钢筋防盗栏,室内有报警装置,窗户仅挂窗帘用以遮挡。虽然防盗效果比较好,但防尘、防紫外线照射均存在一定问题。酒泉博物馆有文物库房300平方米(共有9间:一楼3间,四楼6间,内设报警装置,并放置保险柜、木柜架,用以存放不同级别、不同质地的文物)。文物库房功能和设施简陋,缺少必要的空气调节和控制设备,缺乏最基本的防尘、除尘和防日光、防紫外线设施,不能对库房的温湿度、空气质量、光照等自然因素有效控制,文物存放环境恶劣。因柜架严重短缺,而陶器、画像砖等数量多,相当一部分陶器、画像砖等文物只能垒叠存放,另外还有550件文物就地堆放,就地堆放文物主要是未定级画像砖、铺地砖、砖碉和石碑等。
3.文物陈列室
肃州区博物馆自2008年搬入新馆后,文物陈列设施和环境的得到了极大改善,但陈列室环境条件和文物库房相似,没有任何环境监测和控制设备,藏品基本处于开放式的自然保存状态。
4.专业人员
全馆共有工作人员1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9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4人,工人7人。16名职工中,大学本科学历5人,大专1人;藏品保管人员3人,其中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2人。博物馆没有专门从事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博物馆有藏品保管制度和相关规定。
5.保管、陈列、保护修复经费
肃州区博物馆“十一五”期间没有保管、陈列及保护修复经费投入。
二、博物馆所在地的环境状况
1.自然条件
酒泉位于河西走廊的中部,属于祁连山地槽边缘拗陷带。地势基本上是南高北低,并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沿河冲积平原形成酒泉等大片绿洲,全境海拔在1260m至3140m之间,气候属大陆沙漠干旱型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干热,春季多风,全年无霜期150天左右,多年平均降水量103mm,蒸发量2000mm左右,年均气温7.4℃(其中川区7.6℃,山区4.6℃;全年最高气温在7月,月平均气温在22℃以上,最低气温在1月,月平均气温在零下9.7℃。明显的特点是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日照时间长,四季分明。由于干旱少雨,全年平均降雨量39.3mm,蒸发量却高达2486mm,所以具有明显的沙漠气候特征,属典型的大陆干旱性气候。
2.空气质量状况
根据酒泉地区的环境调查结果及2009年度空气质量评估报告,大气总悬浮微粒年日均值为0.40kg/m3;二氧化硫年日均值为0.08kg/m3;环境空气质量达到Ⅰ级的天数为59天,占全年总天数的16.7%,Ⅱ级的天数为298天,占全年总天数的81.59%,Ⅲ级的天数为4天,占全年总天数的1.1%,Ⅳ级以上的天数为4天,占全年总天数的1.1%。
此外,酒泉地区年平均温度7.9℃,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8.4℃,年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31.6℃,年平均相对湿度为46%,相对湿度在7%~100%之间变化,一年中大部分时间的温度日较差和相对湿度日较差都远大于所要求的标准。春季都会有12次以上的沙尘暴,空气中弥漫着大量浮沉和工业废尘,成为真菌、微生物传播的媒介。由于库房、展厅密封性能差,缺乏除尘设施,大量沙尘进入馆内,粘附于文物之上,造成难以清除的污染。
3.温湿度日较差值
从河西地区的环境的温湿度日较差值统计结果看,其中,温度日较差值大于5℃的天数约为360天,占全年总天数的98.6%;大于10℃的天数约为150天左右,约占全年总天数的50%;全年湿度日较差值天数均大于5%,全年几乎均大于20%,大于30%天数约占全年总天数的40%。综合统计结果看,该区域馆藏丝织类珍贵文物保存环境恶劣,不适宜于文物库房保存。
根据酒泉气象部门统计,酒泉博物馆所在地1999/2003年度温湿度日较差值统计表见表1、表2。
表1 肃州区博物馆所在地1999/2003年度温度日较差分布
表2 肃州区博物馆所在地1999/2003年度湿度日较差分布
三、馆藏文物健康评估
1.评估标准
①病害程度
根据文物病害腐蚀程度分为轻微、中度、重度、濒危。
②污染物面积
根据文物表面的污染物面积分为污染轻微、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濒危。③影响观赏或识读程度
根据污染物影响程度分为影响轻微、影响中度、影响重度、影响濒危。
馆藏文物腐蚀评估标准术语见表3。
表3 腐蚀评估标准术语说明表
④综合评估计算方法
一般情况下,依据文物腐蚀程度,综合评估时按下列公式计算:
(fi,j,k)=∑ii+jj+kk(i=1,2,3,4;j=1,2,3,4;k=1,2,3,4)
上式中(fi,j,k)表示综合评估值,当满足下列条件时:
①若(fi,j,k)≥258,则藏品可综合评估为濒危;
②若(fi,j,k)=29~258,则藏品可综合评估为重度;
③若(fi,j,k)=6~29,则藏品可综合评估为中度;
④若(fi,j,k)=3,则藏品可综合评估为基本完好(轻度)。
2.文物腐蚀损失状况
①不同材质各等级文物腐蚀程度调查
A.金属文物腐蚀程度调查
肃州区博物馆馆藏金属类文物共467件(见表4),其中基本完好93件,占馆藏金属类文物总数的19.91%;中度腐蚀190件,占馆藏金属类文物总数的40.69%;重度腐蚀95件,占馆藏金属类文物总数的20.34%;濒危文物89件,占馆藏金属类文物总数的19.06%。中度腐蚀以上文物374件,占馆藏金属类文物总数的80.09%。
表4 肃州区博物馆馆藏金属文物统计表
肃州区博物馆馆藏金属文物腐蚀程度调查统计见表5。
表5 肃州区博物馆馆藏金属文物腐蚀程度调查统计表
肃州区博物馆馆藏金属文物病害统计表见表6。
表6 肃州区博物馆馆藏金属文物病害统计表
B.石质文物腐蚀程度调查
肃州区博物馆馆藏石质类文物共122件(见表7),其中基本完好90件,占馆藏石质类文物总数的73.77%;中度腐蚀14件,占馆藏石质类文物总数的11.48%;重度腐蚀13件,占馆藏石质类文物总数的10.66%;濒危文物5件,占馆藏石质类文物总数的4.10%。
表7 肃州区博物馆馆藏石质文物统计
(www.daowen.com)
酒泉博物馆馆藏石质文物腐蚀程度调查统计见表8。
表8 肃州区博物馆馆藏石质文物腐蚀程度调查统计表
肃州区博物馆馆藏石质文物病害统计表见表9。
表9 肃州区博物馆馆藏石质文物病害统计表
C.陶瓷类文物腐蚀程度调查
肃州区博物馆馆藏陶瓷、玻璃、画像砖类文物共2730件(见表10),其中基本完好1278件,占馆藏陶瓷、玻璃、画像砖类文物总数的46.81%;中度腐蚀1028件,占馆藏陶瓷、玻璃、画像砖类文物总数的37.66%;重度腐蚀402件,占馆藏陶瓷、玻璃、画像砖类文物总数的14.73%;濒危文物22件,占馆藏陶瓷、玻璃、画像砖类文物总数的0.80%。中度腐蚀以上文物1452件,占馆藏陶瓷、玻璃、画像砖类文物总数的53.19%。
表10 肃州区博物馆馆藏陶瓷类文物统计
肃州区博物馆馆藏陶瓷类文物腐蚀程度调查统计见表11。
表11 肃州区博物馆馆藏陶瓷类文物腐蚀程度调查统计表
肃州区博物馆馆藏陶瓷类文物病害统计见表12。
表12 肃州区博物馆馆藏陶瓷类文物病害统计表
D.纸质文物腐蚀程度调查
肃州区博物馆馆藏纸质类文物共120件(见表13),其中基本完好31件,占馆藏纸质类文物总数的25.83%;中度腐蚀65件,占馆藏纸质类文物总数的54.17%;重度腐蚀18件,占馆藏纸质类文物总数的15.00%;濒危文物6件(均为未定级文物),占馆藏纸质类文物总数的5.00%。
表13 肃州区博物馆馆藏纸质类文物统计
肃州区博物馆馆藏纸质文物腐蚀程度调查统计见表14。
表14 肃州区博物馆馆藏纸质文物腐蚀程度调查统计表
肃州区博物馆馆藏纸质文物病害调查统计见表15。
表15 肃州区博物馆馆藏纸质文物病害统计表
E.纺织品类文物腐蚀程度调查
肃州区博物馆馆藏纺织品类文物共2件,基本完好1件,濒危1件。
F.竹木漆器文物腐蚀程度调查
肃州区博物馆馆藏漆木器类文物共7件(见表16),其中基本完好3件(均为未定级文物),占馆藏漆木器类文物总数的42.86%;中度腐蚀1件(为未定级文物),占馆藏漆木器类文物总数的14.29%;重度腐蚀2件(1件为三级文物,1件为未定级文物),占馆藏漆木器类文物总数的28.57%;濒危1件(为未定级文物),占馆藏漆木器类文物总数的14.29%。
表16 肃州区博物馆馆藏漆木器类文物统计
肃州区博物馆馆藏竹木漆器文物腐蚀程度调查统计见表17。
表17 肃州区博物馆馆藏竹木漆器文物腐蚀程度调查统计表
肃州区博物馆馆藏竹木漆器文物病害调查统计见表18。
表18 肃州区博物馆馆藏竹木漆器文物病害统计表
G.其他类文物腐蚀程度调查统计
肃州区博物馆馆藏其它类文物共15件(见表19),包括骨器6件、蚌器3件、泥塑6件。其中基本完好9件,占馆藏其它类文物总数的60.00%;中度腐蚀4件,占馆藏其它类文物总数的26.67%;重度腐蚀1件,占馆藏其它类文物总数的6.67%;濒危文物1件,占馆藏其它类文物总数的6.67%。
表19 肃州区博物馆馆藏其它类文物统计
肃州区博物馆馆藏其它类文物腐蚀程度调查统计见表20。
表20 肃州区博物馆馆藏其它类文物腐蚀程度调查统计表
3.综合评估结果
肃州区博物馆馆藏文物腐蚀损失调查结果表明,此次调查的3463件各类文物(不包括钱币)中腐蚀程度在中度以上的文物总数多达1958件,占调查总量3463(不包括钱币)的56.54%。其中中度腐蚀1302件,占调查总量的37.60%;重度腐蚀531件,占调查总量(不包括钱币)的15.33%;濒危125件,占调查总量(不包括钱币)的3.61%。调查结果表明,河西地区丝织类文物腐蚀程度相对其它两地区要严重,这与该地区恶劣的自然保存环境有重要关系。肃州区博物馆馆藏各种质地文物腐蚀损失情况统计结果见表21。
表21 肃州区博物馆馆藏文物腐蚀损失调查结果统计
从馆藏文物腐蚀程度看,中度腐蚀的一级文物20件,占馆藏一级品总量(39件)的51.28%;重度腐蚀的一级文物4件,占馆藏一级品总量的10.26%。二级文物中中度腐蚀的有79件,占馆藏二级品总量的59.40%;重度腐蚀的18件,占馆藏二级品总量的13.50%。三级文物中中度腐蚀的多达138件,占馆藏三级品总量的55.90%;重度腐蚀的48件,占馆藏三级品总量的19.40%;濒危4件,占馆藏三级品总量的1.60%。未定级文物中中度腐蚀的1065件,占馆藏未定级文物总量的35.00%;重度腐蚀的457件,占馆藏未定级文物总量的15.00%;濒危120件,占馆藏未定级文物总量的3.90%。一般和未定级竹木漆器文物腐蚀程度统计图见图1所示。
图1 肃州区博物馆馆藏文物健康评统计图
四、结论
肃州区博物馆馆藏文物健康综合评估结果表明,馆藏文物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蚀,腐蚀程度在中度以上的文物约占56.5%。特别需要说明一点,由于大多文物来源是考古出土,从出土到博物馆收藏至今,有的藏品在保存时被团成一团,收藏期间甚至几十年从未打开过,从未进行保护处理,加之保存环境恶劣,文物材质病害发作和降解腐蚀及糟朽、老化,甚至文物表面存在油渍、血渍、污渍等污染物,严重影响了文物的观识度。因此,就当前保护而言,应积极争取国家文物专项修复保护经费,对受损馆藏文物实施有效、科学的修复与保护。
[1]韩博文,卢燕玲,陈庚龄,黄晓宏,赵亚军,徐睿.甘肃省国有文物收藏单位馆藏文物腐蚀损失重点调查报告.文物科技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甘肃省博物馆.甘肃全省馆藏珍贵丝织类文物健康评估报告(内部资料).2011.
[3]郭宏.文物保存环境.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原文刊载《丝绸之路》2011年第1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