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酒泉文博工作20年成果展示

酒泉文博工作20年成果展示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酒泉市博物馆是综合性博物馆,馆址原为周公祠、左公祠,两祠已于64年拆毁。酒泉市博物馆是全市唯一的一家文物工作机构。二十年来酒泉市博物馆全体工作人员,为保护抢救酒泉文物,宣传酒泉古代文化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并取得了明显效果。

酒泉博物馆文博工作二十年

酒泉市肃州区博物馆 田 晓

1978年,酒泉县革委会决定将三馆合一的“毛泽东思想宣传站”分别恢复为文革前的机构,因酒泉为河西四郡之一,文物遗存较多,便批准成立酒泉县博物馆。1984年酒泉县改市后,改称酒泉市博物馆至今。

酒泉市博物馆是综合性博物馆,馆址原为周公祠、左公祠,两祠已于64年拆毁。如今的展厅是65年修建的阶级教育展览馆和72年兴建的战备展览馆的展览厅。

酒泉市博物馆是全市唯一的一家文物工作机构。其任务为:(1)收藏文标本,研究并展出、宣传古代文明;(2)文物的管理检查、普查与维修保护;(3)文物考古与抢救。二十年来酒泉市博物馆全体工作人员,为保护抢救酒泉文物,宣传酒泉古代文化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并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博物馆藏品概况及收藏精品

博物馆建馆以前,文物藏品已有近3000件,长期归文化馆保管,博物馆成立后二十年来,藏品增加千余件,现已达到4300余件。分陶器、铜器、玉器、石器、铁器、木器、金银器、瓷器等,还有石刻、书画、经卷、货币彩绘砖、铺地砖,这些藏品中陶质文物占馆藏品的三分之二,其中魏晋以前的文物占四分之三。陶器有罐、壶、灶、碗、盆、案、釜、甑、尊、羽觞、仓、囷、匙、勺、洗、瓮、鼎、轺车等生活用具,也有生动的人物与牛、马、羊、鸡、狗等动物造型;铜器有敦、簋、钫、卮、匜、簠、卣、耳环、案、提梁罐、冥树灯、博山炉、带钩、撮、井、桶、瓶、尺等生活用具,也有弩机、刀、剑、匕、箭头等兵器,还有战马及代表墓主人身份的铜印章;金银玉器有簪、戒指、耳环、头饰、卫等;石器有刀、斧、镰、犁等生产工具,发展到汉晋以后就成为石刻艺术品,迄今发现的有石牛、石塔、石佛像等;铁器多为兵器,有刀、剑、盔甲;木器有车、马、骆驼及造像;瓷器有瓶、碗、盘、帽筒与人物造型。这些文物大部分为明器,是专门为死者制做的。中国几千年的习惯,是人活着的时候拥有的一切,死了以后也要带到另一个世界。这些丰富的陪葬器,一部分是活着的人对死去亲人的纪念,一部分为盛行了几千年的习俗成为自然。藏品中还有历年收集回来的货币及砖的艺术品.如彩绘砖、砖雕、模印砖等。

在几千件文物藏品中,有些堪称精品。如一件高仅10公分左右的小陶器,可作杯、可作罐,也可做果品盆;可绘有十多个长裙曳地的女子轻歌漫舞,嫒缓而来;也可绘50多位着短裙的姑娘,手挽手、臂套臂,踏着欢快的舞步,在祁连山下翩翩起舞。一件靴形罐,靴面上有系鞋带的扣眼,双双对称,一丝不苟。也可加上流、加上把,极象一把小巧的茶壶。又如一件冥树灯,灯叶长不过20公分,宽不过5公分左右,但极薄的叶面上,有人物、禽兽、花鸟、植物,甚至可以表现杂耍和射猎等图形,在一片小叶子上,两位武士手持长矛,气宇轩昂,一只被刺中的老虎百般挣扎,人、虎神态逼真,工艺精湛。祖先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与制作工艺,常常让人惊叹不已。

其他文物精品,列举如下:

陶、铜、石器有:菱格纹双耳提梁罐、三孔灰陶灶、博山炉、青石卧牛、绿釉陶壶、银釉陶壶、彩绘陶壶、铜簋、铜钫、铜耳环、铜敦、铜马、铜刀尺、宋三司布帛尺、龟钮铜印、长宜子孙镜、宜字凤纹镜、大泉五十钱范、造像石塔、胡人头像、铜斛、盔甲、铜弩机、回鹘文碑、刀币、布币、铲币、大布黄千、五铢、半两等。

书法绘画有:康有为八条屏,左宗棠书法、中堂、对联,潘龄皋对联杨思中堂,聂吉儒屏条,史可法对联,乾隆大字中堂,翁方纲、刘石庵、成亲王、铁保四条屏,韩干鞍马图,夏圭归棹图,唐寅山水人物画,焦秉贞八骏图,墨痴耜耨图,郑板桥的墨竹,傅山玉兰,宋伯鲁溪山清远图。书法绘画经国家文物局书画鉴定组权威、故宫教授刘九庵认定,以上作品,尤其是名家作品,多为膺品,“但临的很好,也很珍贵”,故列之。

彩绘砖画有舞蹈、奏乐、犁地、耙地、牧羊、牛车、汲水、出工、骑士、侍主、蒸馍、煮肉、宴饮、惜别、出巡、归巢及牛首人身、鸡首人身、兽面、牛俑、熊俑、守门卒、守门吏、翼虎、朱雀、飞廉与火焰纹铺地砖、四神纹铺地砖、回纹铺地砖等。这里是一个五彩缤纷的艺术世界。新馆建成后,这些珍贵的文物都可以与广大观众见面。

二、博物馆的研究和宣传工作

建馆后的第一件事是将原来收藏的文物分类、登记、造册、编号、排架、建立科学档案,全面掌握馆藏文物的家底。1988年,新修文物库房120平方米,对文物又重新整理,排架,这为我们的研究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博物馆收藏文物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研究服务,二是要宣传利用,通过这些文物使人们了解酒泉的历史,酒泉的兴衰。

二十年来,我们整理了数百万字的文字资料,正式刊印作为内部资料对外销售的有《重修肃州新志》、《酒泉县三十八年大事记》、《酒泉名胜古迹》、《酒泉人文地志展览资料汇编》及《酒泉历史展览简介》、《酒泉人文地志展览简介》、《酒泉地下画廊》等,打印成稿的有《文物志》、《历代诗人吟酒泉》及其他资料。还有在《酒泉文史资料》、《酒泉史话》等书刊上发表的有关文章数万字。二十年来我们举办了十次与文物有关的展览,内宾参观20余万人次,外宾万余人次,党和国家领导人方毅、陈慕华及公安部部长赵苍璧、于桑、王韦,广电部部长聂大江,宣传部部长王忍之,核工业部部长段君毅,中纪委、中顾委、文物局、环保局的主要领导先后来馆参观。我省领导陈光毅、李子奇、李登瀛、卢克俭、李虎林、葛士英、流萤、姚文仓;著名学者罗哲文、刘九庵、郑孝燮、虞愚等。博物馆还接待了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80余位专家,中央、省、地、市在我省召开的有关会议的代表。在外宾观众中有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丹麦、前苏联、意大利、加拿大等国的游客;在内宾观众中有上海、广东、广西、山东、湖南、湖北、内蒙古、河南、陕西、宁夏、青海、吉林、黑龙江等省、市的领导与游客。

馆内陈列分三个方面:

1.酒泉市历史文物展览:分新石器时代、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唐宋以后、馆藏货币等五部分,展出文物380件,加上版词说明与图表,丁家闸五号墓壁画临摹,向广大游客展现了酒泉历代的文物精华。此展览80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方毅参观博物馆后写下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珍贵书法。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孙轶青亦为展览题名留念。

2.酒泉市人文地志展览:该展览于1981年筹办,1982年9月25日对外展出。分建制沿革、自然地理、物产特产、民族宗教、人物职官、名胜古迹等七个部分,较系统地介绍了酒泉的历史概况。展览资料翔实,曾受到方毅的赞扬和孙轶青局长的极力推荐。

3.酒泉古代农业发展展览:是1992年8月展出的。展览分农业的起源与发展、畜牧业的产生与兴旺、农耕工具的制造与改革、农作物的培育与加工、农田水利的开拓与发展、农业赋税制度的沿革等七部分,并附有翔实的文字、精巧的布景模型和部分实物,为展览增添了良好的直观效果。

此外,1983年举办了酒泉古旧书画碑贴展览,当时拓裱馆藏古旧字画、碑贴百余幅。因展出条件所限,次年便停展。

1984年举办了文物保护法巡回展览。主要在各乡镇巡回展出,以图片、文字为主,宣传文物保护法。

1986年10月1日,准备两年的酒泉地区名胜风光摄影展览在鼓楼展出,展出彩色照片70余张,深受参观者欢迎。

1989年10月1日,举办了酒泉地区文物普查成果展览。展览以照片为主,在鼓楼展出,主要反映我区文物普查的辉煌成果。从1000多个文物点中精选资料80余张,向广大群众公开宣传,地委行署及市上主要领导前来参观,给予了肯定。

1990年5月,甘肃省举办了全省文物普查成果精品展览,酒泉地区文化处委托我馆选送全区精品参展。

1990年9月,地区人民银行主办的钱币展览在敦煌展出,我馆全体人员,从464斤古旧货币中捡选200余枚参展。其中有上横文五铢、唐国通宝、永通万国、五行大布等较为珍贵的古旧钱币。

1993年5月,馆内重新整理古旧字画,在鼓楼举办酒泉近现代名人书画展览,展出作品有康有为的八条屏,左宗棠的中堂、对联,恽寿平的没骨牡丹等。

三、文物的普查、检查与保护修复工作

酒泉市博物馆成立后,在1958年、1972年文物普查的基础上又进行过三次文物普查。

第一次是1981年,利用三个月时间,全面查看,发现了三坝窑洞、大淌沟、白疙瘩、双疙瘩、黄土梁等16处重要汉晋墓群。认定了福禄城南门、干骨崖遗址。1984年市政府公布为酒泉市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七处,即福禄城南门遗址、干骨崖遗址、黄土梁墓群、清真寺、重修肃州学宫碑记、古酒泉、药王宫建筑群等。(www.daowen.com)

第二次文物普查为1984年的长城普查,查清了酒泉境内长城的走向及现状。我市境内明长城残存五段,边湾段、鸳鸯池段、明沙窝段、两山口段、下古城段,全长47公里,又发现了闇门至高台的一段边壕,据考,可能为汉代的遗迹,并绘制了长城烽燧线路图,写出调查报告,报省、地市。

第三次文物普查是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投入人力最多的一次。它是国家文物局安排的全国范围内的文物普查,从1987年3月开始,至1989年底结束。分野外工作与室内资料整理两大部分。酒泉文物普查队由市文化局局长伊同礼任队长,市博物馆田晓任副队长,冯明义任顾问,刘兴义负责绘图,郭俊峰负责拍照,阎开国负责测量与后勤。地区文化处负责全区文物普查工作的是刘世超同志;省文化厅文物处副处长王勤苔为河西片总负责,省文物考古所马建华为酒泉文物普查总指导。这次普查工作得到了地、市领导的高度重视与支持。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野外工作于1988年3月基本结束,进入室内资料整理阶段。这一阶段的工作以普查队员为主,馆内有关同志也都参与其中。共查得文物点260处,其中古遗址83处,古墓群148处,古建筑5处,石窟寺、石刻11处,其他13处(包括鄂博等民族文物)。分布在我市19个乡镇,154个村。普查队员行程3820公里,查看了涌泉坝、榆林坝、红山口、观山口及丰乐河、马营河、红水河沿岸,走遍了单墩滩、将台、东洞滩、青沙梁、下河清滩、长沙岭、半截墩滩等人迹罕至的地方,发现了将台墓群、窑址、水利遗址、红寺汉墓群、旧南干渠北石滩墓群、半截墩南北滩墓群、西沟墓群等重要文物点,酒泉市文物普查队率先完成一图(文物分布图)、一表(文物概况一览表)、一志(文物志)的工作。冯明义、田晓被评为省文物普查先进个人,刘兴义、郭俊峰、闫开国等五同志被评为地区文物普查先进个人。酒泉市文物普查队被评选为地区文物普查先进集体,受到了省、地的表彰奖励。1991年酒泉市又公布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8处,1993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我市有6处。至今,酒泉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9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合计110处。这些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有保护组织、有保护标志、有保护范围、有档案资料)工作基本完成。

近年来文物工作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1988年成立酒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由主管市长任主任,工商、公安、工交、城建、财政局的主要领导任委员,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市博物馆,馆长任办公室主任。各乡镇分别成立文物管理领导小组,分管文化工作的乡、镇长任组长,文化站专干负责本乡镇的文物保护工作。

博物馆初成立时,文物点的全面检查每年一次,近年,随着野外文物点的增加与部分古墓葬严重被盗的情况,文物点检查次数增加到每年3~4次,重点文物点几乎每月一次。野外文物保护,主要依靠当地群众、义务文物保护员。文物保护员已由最初的十余名,增至现在的65名,他们对我市文物保护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我市公安部门给文物保护工作予以极大支持,派车、派人,抓捕罪犯,有力地打击挖掘盗卖文物的犯罪行为。由于各方面的配合,使我市野外文物保护工作做到了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处理,使文物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我们还印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打击盗掘和走私文物活动的通告》、《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严厉打击盗掘倒卖走私文物活动的通知》等,对文物盗窃犯罪起到了震慑作用。

在检查文物点的同时,我们也注意收集散失在民间的珍贵文物。这些年来,我们收回的文物有夹砂靴形陶罐、双耳舞人彩陶杯、彩绘提梁罐、带柄石臼、藏文经卷及数十件石刻、碑记。尤其是夹砂靴形罐,由主管副市长张德仁参与,在丰乐乡书记、乡长的帮助下,才将其追回。

文物的保护与修复,是博物馆业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馆二十年,完成的几项重要工作如下:

1978年,博物馆成立后,即对我市唯一完整的古建筑——鼓楼进行保护复原,制做“气壮雄关”木匾;重新刻制鼓楼四面的门额“云路先登”、“东迎华岳”、“南望祁连”、“北通沙漠”、“西达伊吾”。恢复了鼓楼洞顶的八卦图案,砌补了基座上风蚀的墙砖。

1985年,由省文化厅拨款4万元,地区、市政府各拨3万元,地区旅游局拨4.6万元,共14.6万元,又对鼓楼进行较全面的复原修复工作。市政府成立维修领导小组,由主管文化工作的副市长任组长,博物馆副馆长冯明义主持全部工程,本年4月开工,11月竣工,完成了处理地基下陷隐患,更换一、二楼覆瓦、补齐脊兽,复原插扇棂窗,四面槅扇门,更换迥廊柱、楼板、板壁等项目。1986由兰州市工艺绘画社彩绘,恢复了雄伟古朴的清代建筑风貌。市政府对维修工作成绩突出的冯明义给予奖励。博物馆又根据照片,放大制做了“声震华夷”大匾,悬架二楼。我国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来酒泉参观,登上鼓楼,兴致勃勃作长联一幅:“两千年往事忆上心头,想当年金戈铁马,翩翩勇将少年英俊风华正茂,捷奏河西气字轩猷。谈笑间,美酒倾杯碧玉流。与十万健儿同饮唱,如此高风统帅,赢得军民嘉尚,无人不赞霍将军;八百里阳关似在眼前,看那边玉砌银雕,皑皑祁连起伏奔腾,叠峰重峦,红装素裹,无比娇艳。更有那,晚霞浓抹嘉峪关,给中华大地添风彩,这般壮丽河山,招徠远人游子,众口同夸酒泉好。”此长联放大镌刻后悬挂于一楼东门。又回忆制作了一楼南北门对联:“雪山南耸,叠障与檐牙争排;嘉峪西临,气势偕雄关并峙”;“虽非近水楼台应先得月,直对出关门户可以观人”。此联分别由郭烜煊、童德成补书。

1988年,省文化厅拨款1.5万元,对汉晋时福禄县南门遗址进行维修。此门位于西南城角军分区院内,1965年拆除旧城墙时发现内有旧砖券门一座,据考,应为晋代遗址元代补修的酒泉县南城门遗址。由赵之祥同志绘图,复原垛口并补齐残缺部分。修好的旧南门高8、5米,宽12.63米,1995年市城建局投资数万元,在城门周围装白玉围栏,成为城南又一古迹景点。1996年省文物局派专家、工作人员,对南门、鼓楼砖壁进行PS喷涂保护,以延缓砖壁的自然风化与剥蚀。

1978年,省文化厅拨款5万元,维修保护丁家闸五号壁画墓,加筑33米长砖券墓道、安装铁门、修建墓门口房屋、复原封土等工作。1994年地、市财政拨款3万元,又在此修建砖混结构的接待室、安全保卫工作室70平方米。省文物局同意保护性、限制性对外开放。1995年省文物局又转拨国家文物局下拨经费3万元,对丁家闸五号墓、西沟二、三号唐墓安装玻璃围栏100多平方米,以减少画面的损坏。

1987年文物普查时,普查队根据原果园乡武装部薛生东的报告,在西沟村六组发现十分别致的古墓葬。一年后因墓顶加速破损,于是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工作,这就是珍贵的一号唐模印画像砖墓。1992年自筹经费5万元对该墓进行了修复,复员前、后室覆斗顶及砖筑墓道,修建仿古式平房23.6平方米;1993年又清理出浇水泡塌的二、三号模印彩绘砖墓,亦筹款5万元,复原了两座墓顶,增筑砖券墓道、门口小房等建筑以及封土等工作。三座唐墓的发现引起省、地、市各级领导与有关专家的高度重视。1994年市财政拨专款11万元,保护四、五号晋墓,征购保护范围土地15亩及修建墓道门口房屋等。到1994年年底,博物馆已在西沟保护、复原晋、唐古墓葬5座,从艺术、考古、历史延续方面都有一定价值。市政府决定在此建立墓葬博物馆,号召各单位支援新的旅游景点的建设。地区文化处领导多方奔走为景点争取捐资4.9万元,捐物价值2万余元(有水泥、胶皮、钢材等)。同年,市工交局、城建局和果园乡协调修筑了通往景点的柏油路。l995年酒泉地区旅游局又拨专款8万元,修建接待室、工作室、水冲厕所共110平方米;同年又修筑围墙500米;安装铁门一付;安装四、五号墓推拉门。墓葬区的保护、建设,得到了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主持西沟古墓葬区保护维修、景点建设与负责施工的同志,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四、发掘、抢救与清理

1.参与发堀干骨崖遗址

1987年,北京大学教授李水成及省考古所的水涛来酒泉,对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干骨崖遗址进行了发掘,历时5个月,清理墓葬105座,出土器物380件,有石斧、石刀、陶罐、陶钵、骨珠、铜斧等,最珍贵的两件陶罐,一件绘四组十二位着长裙的女子,一件绘十二位女子三人一组跪拜祭祀(以上文物均在省考古所)。发掘结束后馆内复印平面图、器物图一套作资料备查。李、水二人写的研究文章,已在苏秉琦主编的《考古学文化论集》第三期上发表。

2.正式发掘西沟墓

1987年以来,我馆抢救清理1—4号古墓葬后,多次向省文物局汇报情况,请求派专家来帮助发掘研究。省文物局将此项目上报国家文物局,批准在酒泉西沟进行发掘,并拨发掘费6万元(由考古所掌握)。1993年8月由省考古所马建华任队长,率赵武臣、柴生芳两人来酒泉工作。酒泉博物馆四位年轻同志参加了这次发掘工作。共清理发掘出魏、晋古墓葬7座,其中彩绘砖画晋墓两座,编号为m5、m7.高照墙晋墓一座,编号为m6,出土各种器物126件。其中陶器59件,有盆、钵、碗、壶、镇墓罐(有铭文61字);铜器28件,有鼎、釜甑、盘、提梁罐、铜马、牵马俑、铜瓶、铜叉等;铁器l件,石砚1件,漆碗1件,碳精猪2件.五铢钱34枚。发掘结束后,七号砖画墓被拆,它是我市至今发现的没有被盗掘的古墓葬,砖画内容极为丰富,而且多一层彩绘砖,彩绘画砖的部分内容也是酒泉首次发现,如有题跋的画砖,除人物外,还写有兵鲁清、兵王昭、兵孙旗、鼓史等字样。有奏乐、舞蹈、出工、汲水、惜别、归巢等质量很高的一批彩绘砖。

3.开展抢救清理工作

博物馆大量的考古工作,是对临时紧急情况的及时处理。一部分残破的古墓葬如不及时清理,就会遭二度破坏。酒泉博物馆遵照文物保护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及时抢救收回了大量文物,最重要的有以下几次:

1985年3月,鸳鸯池汉墓群保护员报告,鸳鸯池砖厂推出了砖墓。馆内五位同志当即前往检查清理。这是两座汉代土洞墓,清理出土比较完整的丝绸衣裙一套,手饰串l件,木制骆驼1件,以及完整的棺木。因当时砖厂正在墓顶泡水和泥,未及详细考证。这是我区首次发现的完整丝绸衣裙(红色丝棉袄、蓝绿色百褶裙,在棉袄的肩部一小块织锦上还发现了绣织的“明”字)。酒泉为丝路重镇,在墓葬清理中丝织品曾时有发现,但都残破不全,这次清理为我们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证据。

1987年,清水镇社员杨国彰报告,在单墩滩烧灰时挖出了旧砖。经派人查看,认定是古墓葬。因当时天寒地冻,无法清理,委托杨家看管。1988年春3月,四人前往清理。这是一座魏晋高照墙砖筑三室墓。早年被盗,以后又多次进水,室内陪葬品被冲得七倒八歪,前中室出土陶、铜器14件,后室棺内发现木梳、漆钵、木勺、丝绸荷包、棺盖画(绘伏羲、女娲手持规矩筒板)。有一丝绸荷包在拍照后,本想拿出来保存,可伸手一摸,变成灾烬。这一清理点距村落较远,无照明设备。在湿潮阴暗的墓室内清理器物、拍照、绘图、记录,全靠手电、蜡烛照亮,几个小时出来,口罩全是黑的。条件可谓艰苦。

1990年总寨镇三奇堡文物保护员阎成义报称,在葸家崖湾浇水时冲出古墓葬一座。7月3日起馆内四位同志前往抢救清理。从这座砖筑三室墓中,出土铜镇墓兽1件,敦1件,玉卫l件,铜“大夏长印”一件,彩绘砖10多块,回纹铺地砖205块。

1991年5月,东风五金厂挖下水道时发现古墓一座,馆内立即派人前去清理,出土彩绘陶壶3件,其中两件颈部绘有云气、鹤鹑及其它动物图案,这种型彩绘动物的陶壶系我市首次发现。出土器物还有陶罐、陶瓶、铜镜、铜刀尺等21件。

1991年7月,下河清文化站李培军转报,该乡淌沟墓群保护员盛德隆在浇水时路边陷下一块,发现有旧砖。馆内即派赵建平、郭俊峰、董秀荣、范晓东、阎开国前去清理。清理出东汉有棺椁的单室砖筑墓一座,出土鎏金冥树灯、漆葫芦、带流带柄灰陶壶、木制小槽、块状食物或豆腐等。清理的同志还目睹了汉代妇女发髻的梳法.因当时拍照设备不全,没有留下资料,十分可惜。

1991年9月,东关农修厂在挖厂房地基时发现砖筑墓1座。清理中,民工张某监守自盗铜博山炉1件,后被公安局追回。博山炉经省上专家鉴定为三级甲等文物。

1987年文物普查中,普查队员发现了西沟1号唐墓。1992年又抢救清理浇水坍塌的2、3号唐基与4号晋墓。1号为模印画像砖墓,室内砌有十二生肖砖、乐伎砖、骑士砖、柱础、守门卫士、莲花纹铺地砖等经过加工的砖1300余块。这座地下小宫殿式的古墓葬,结构典雅,属全省首次发现。2、3号为模印彩绘砖画墓,室内砌十二生肖、骑士砖、变形莲花纹铺地砖等300余块。四号晋墓为高照墙双室砖筑墓,距地表深13米,照墙高7、5米,照墙上砌婢女、蛙人、守门卒、斗拱等砖雕与彩绘砖,室内墓壁上有砌画砖50余块。内容有犁地、耙地、放牧、采桑、鸡群、马群、屠猪、宰羊、炊厨等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农耕畜牧等多方面的内容。

1993年9月,省考古队在西沟发掘时,高闸沟砖厂推土机推出砖墓一座。清埋人员赶到现场时前、中室墓顶已被推平,墓室已暴露在土层下,当即组织抢救清理。这座晋代三室砖筑墓早年已被盗,出土文物有陶器7件、铜器3件、货币15枚。但留在墓壁上的砖画,却反映了以前未曾发现过的内容。11块画砖以连环画的形式,描绘出墓主人——酒泉太守的官事活动,断案、春巡的场面,这些珍贵的画面,为我们研究晋代刑律提供了直观可信的资料。

综上所述,酒泉境内的文物遗存甚多,埋藏在地下极为丰富的文物资料,还会不断发现,文物的保护也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博物馆承担的三大任务,仍需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广大群众的关心帮助,使文物工作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原文刊载《酒泉文史资料》第十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