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酒泉魏晋墓画像砖艺术研究成果

酒泉魏晋墓画像砖艺术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简述酒泉魏晋墓画像砖艺术酒泉市文物管理局王昱汉族的丧葬礼仪,是从周礼传承沿袭而来。这几种类型,在酒泉地区魏晋时期古墓葬中都有所发现。因此,酒泉一带墓葬装饰艺术特别是魏晋墓壁画艺术在不断的发展,并且有了很高的艺术成就。独具艺术特色的当属魏晋时期的墓葬画像砖、模印画像砖。西沟1、2、3号唐墓等出土的模印砖、模印画像砖,将酒泉的砖雕艺术推向新的高峰。

酒泉魏晋墓画像砖艺术研究成果

简述酒泉魏晋画像砖艺术

酒泉市文物管理局 王 昱

汉族的丧葬礼仪,是从周礼传承沿袭而来。周礼主张“生则敬养,死则敬享”,孔子也说过:“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按照这一传统,古时人们对人生的最后一站——葬礼,是很庄重的,由此而产生了一种独具民族民俗特色丧葬文化。到汉代,由于受统治阶级尊崇儒教思想的影响,同时也由于国力的不断强盛,经济的较快发展,人们积累了更多的物质基础资料,厚葬攀比之风开始盛行,墓室建筑开始追求奢华铺张。作为一生的最后归宿,很多富豪大户或官宦之家,人在世时就开始营造墓室,并且比较重视墓室结构及内部的装饰艺术,在此思想基础上,墓葬画像开始发展起来,与此相关的画像石、画像砖等附属装饰艺术也开始流行和普遍。

画像砖,即古代人们绘制在墓室、祠堂里用于装饰的画砖。作为中国古代民间美术及绘画艺术的一枝,画像砖艺术在战国晚期开始出现,盛行于汉——魏晋,并且多在墓室中做装饰画面构成,也有的用在宫室庙宇之类的建筑上。多数画像砖为一砖一个画面,主要艺术表现类型有阳刻线条、阴刻平面、浅浮雕等相结合;或用模型印制,再施以色彩;或直接在素面青砖上直接作画。这几种类型,在酒泉地区魏晋时期古墓葬中都有所发现。

魏晋时期,受连年动乱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特别是汉末农民大起义和军阀混战,许多厚葬的前朝墓葬甚至是汉皇陵都遭到大规模盗掘和破坏。连年的战乱,社会生产受到严重制约,导致社会经济甚至开始倒退。同时,各民族的融合,玄学思潮的发展,使传统的儒家礼法开始受到挑战。受这些因素的影响,统治者开始汲取历史教训,力主推行薄葬,使之成为维护统治和安定社会的必要手段。朝廷最高统治阶层首先以身作则、力行薄葬,并且使之制度化、法令化。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厚葬之风得以收敛,但传统的葬俗葬制却没有废除。

魏晋,是一个社会政局变化异常,军阀割据,人民生活动荡不安的时代。酒泉地区由于地处偏远的河西走廊地带,远离了中原的烽烟战火与政局动荡,从而较少的受到中原战乱的侵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得以安居乐业,生活相对比较稳定。同时,酒泉一带河流沿线的绿洲地带,因祁连山冰雪融水的滋润和浇灌,使得这一地区灌溉农业及其发达,较为丰沛的冰川雪水和地下水滋润着河流冲积平原形成的肥沃农耕之地。因此,这一时期,成为酒泉政治、经济发展的鼎盛期。农业的发展,带来的是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也推动了手工业、制造业等其他产业的发展。这里的人们,在生产生活相对平稳安逸的条件下,可以有等多的精力去进行日常生活的艺术创造,人们也有了更多的精力和物质基础去向往生后的另一个世界。现实生活中物质资料的相对富足,使得人们对死后生存的“世界”也充满了遐想。因此,酒泉一带墓葬装饰艺术特别是魏晋墓壁画艺术在不断的发展,并且有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酒泉境内出土的很多魏晋时期的砖室墓葬中,都或多或少有画像砖的出现,在其艺术风格上,既有对汉代画像砖艺术的继承,又有其自身发展的地域文化特色,成为一种特定地理环境下的独特文化现象,也是墓葬画像砖、壁画墓和模印画像砖发展的极盛期。著名的酒泉市肃州区丁家闸5号壁画墓即为壁画墓的代表,其墓室壁画绘画技法精湛,构图宏大,将天上人间分层次一一表现,悠闲飘逸的生活场景表现的一览无遗。尤其是代表壁画“燕居行乐图”,向人们展示了墓主人生前奢华舒适的生活。在其构图上,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壁画飞天形象-羽人,在河西地区壁画艺术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历史的发展延续着古老的文明。酒泉境内数量巨大的汉晋至唐时期的古城池、古墓葬群,成为记录、保存和证明当时社会发展和繁荣的一部鲜活的史书。独具艺术特色的当属魏晋时期的墓葬画像砖、模印画像砖。从画像砖精湛的绘画艺术,丰富的生活内容,宏大的墓室建筑构制,表达出墓室主人期望在冥间也要保持生前富裕、悠闲的庄园生活。西沟1、2、3号唐墓等出土的模印砖、模印画像砖,将酒泉的砖雕艺术推向新的高峰。我们从画像砖所描绘的各类人物身份来看,几乎涵盖了社会各个阶层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无论是研究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还是研究当时酒泉乃至河西地区经济发展历史,以及政治、法律军事、民族、民俗、文化、艺术和社会生活等都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和极高的学术价值。画像砖不仅展现了魏晋时期绘画艺术所取得的成就,在某种程度上,也为酒泉境内后来一度辉煌的石窟壁画艺术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研究中国美术发展史的第一手实物资料。

人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种对现实生活地满足和迷恋,必然地要通过艺术表现形式反映到逝去后的另外一个世界中去。作为生前现实生活的记录,酒泉一带的壁画墓中就详实地记录了这些内容。例如出土于肃州区果园乡一带的墓葬画像砖,画像里面内容很多反应的就是当时的社会生活场景,是当时社会生活真实的写照。从画面描绘的各类人物身份来看,几乎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阶层,既有官府的各级官员、贵妇、兵吏、士族大夫、衙役、信使,也有普通的农夫、厨师、侍女、屠夫、牧人、采桑人、舞乐歌伎、杂耍伶人等。从画像砖画面反映的当时社会生活来看,也几乎包括了魏晋时期酒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出行、公务、审讯、宴乐、棋弈、歌舞、百戏、耕作、耙磨、采桑、养蚕、屠宰、庖厨等画像,显示出了当时酒泉民众安居乐业和舒适恬静的生活。

目前酒泉已经发现的画像砖数量众多,反映面广,无论从墓葬壁画、画像砖内容都非常丰富,因此,它们不仅是美术作品,也是研究当时社会生产、生活的第一手实物资料,有很多就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酒泉出土的画像砖,内容题材大多源自现实生活,还有一部分内容属于神话传说故事。内涵丰富,画像简捷传神,有些画面虽寥寥数笔,但画面所反映的内容和意境却能让我们一目了然。画像题材主要有如下几大类:

1.表现墓主人生前的地位

画像砖作为墓室的装饰,主要的内容当然是表现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因此,画像砖里所反映的内容,对研究墓主人的身份提供了直观的证据。

在肃州区果园乡高闸沟附近,出土了一组用连环画形式表现的“断案”故事画像砖。画工用精湛的绘画技法,在长39厘米,宽18厘米的6块画像砖上,绘制了一起魏晋时期上级官员处理下级官员失职一案的场景故事。这组画像故事分别由“听诉”、“复议”、“抓捕”、“申辩”、“惩罚”、“结案”六幅画面组成,故事中墓主人数次出现,头戴高冠,身着皂衣,正襟危坐,听取和处理着公务案件。从画面主人公服饰及官帽判断,墓主人官位应在太守之列,而所犯事者,从其衣着判断,也是低一级的官员。画师用高超的绘画技法描绘出了整个案件的处理过程,向我们生动传神的展示了一部发生在1600多年前的墓主人处理一起公务案件的真实纪录画面。这类连环画形式讲述故事的画像砖,在酒泉乃至河西地区已发现的画像砖中尚不多见,为研究魏晋时期的社会生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2.表现墓主人的日常生活

酒泉出土的画像砖中,表现墓主人生前生活的出行图比较常见,出行图是显示墓主人地位和权威显贵的一种表现形式。一般主要有骑吏、轺车之类的画面组成。

在高闸沟一座墓中,出土了几块绘制墓主人出行的画像砖,其中一块画像保存较好,画面上彩绘四位打头阵的骑士,全部身着整齐的缁衣官服,前面两人前后相随,后面两人并排跟在后面。画面人物表情威严,纵马疾驰,威风八面。整个画面布局紧凑,人物传神,飞奔的骏马矫健威武,似乎要飞奔出画面一样,将当时一副公务出巡的场面呈现并保存下来,对研究魏晋时期社会制度的一个方面,提供了鲜活生动的历史资料。

果园西沟出土的一块画像砖上,两骑士手持长矛旌幡,骑骏马健步飞奔,前边一人长矛旌幡向后斜抗于左肩上,右手紧握缰绳,目视前方,人物前上方题字“兵鲁青”;后者在飞奔中回头后顾,也是右手握缰,左手持长矛旌幡,好像在眺望后面的大队车马是否来到,人物前上方题字“兵王昭”。根据画面的题字判断,这两人也许就是墓主人生前的贴身随从,深得墓主人的信任,乃至在去世后,其形象和名字都被画在了主人的墓室之中。从被疾风拉直的马尾,表现出了两位英勇矫健的骑士高超潇洒的骑术,画面虽静尤动,画工以高超的技法,将一副纵马疾行的瞬间影像永远的保留下来。

另外,表现墓主人日常生活的宴饮、闲居的画像砖也很多,这些画面布局生动形象,人物身份鲜明,线条明快流畅,很少添加过多的艺术修饰,成为反映当时生活的真实记录。如果园乡高闸沟出土的宴饮画像砖,画中帷幔之下,左右两中年女子席地相对而坐,似乎在闲谈;中间绘制三足案、酒樽和羽觞,画面人物姿态优雅,面容安详,颇有贵族风度,表现出了安逸生活下士族人家日常宴饮的场面。从画面反映的现实生活来看:一方面,在魏晋时期,酒泉一带士族大户人家生活的富庶和日常生活的优越;另一方面,也间接反映出当时酒泉社会的相对稳定繁荣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因为酿酒技术的发展,需要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进步,只有有了相对剩余的粮食,才有可能供给人们进行酒酿造活动,酿酒技术才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www.daowen.com)

3.表现普通百姓的社会生活

酒泉出土的画像砖,有很多有表现当时劳动人民的播种、收割、舂米、酿造、屠宰、炊事、庖厨、桑园放牧等普通生活。出土于果园西沟的屠宰场景画像砖,画面中右侧绘一屠夫,发髻高竖,长发簪横穿发髻,屠夫身着交领长袍,面色木然而冷峻,手持长尖刀,正在宰杀一只倒挂于梁架上垂死挣扎的羊,画面中,一股鲜血正从羊颈脖处流淌而下,梁架几枚铁钩上已经挂满了宰割好的肉块,颇有“庖丁解牛”的风姿,向人们展示了一副生动现实的魏晋时期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画面。

另外,一些画像砖中所绘制的场景和当时人们使用的劳动工作,如在画像砖中出现的烤肉、扬场、耕地等画面,在现今很多地方,还能看到类似的东西,可见民风民俗虽经千年发展,但很多仍得以保存。

值得一提的是出土于肃州区果园西沟的羌女送行画像砖。作者用浓墨线条加赭色点缀,笔法如行云流水一般,速写勾勒出了一副依依惜别的送行的画面:在寒风中,一男子头戴黑帽,身穿棉袍,骑马疾驰;身后一女子面容凄苦,身背挎壶,披发在寒风中吹散,裘氅曳地,双手揣于袖中,正目送男子而去。河西地区自古以来就居住着多种民族,画面中的女子披发,为羌族的故有装束,而身着圆领拖地长袍,又为汉装,马上男子也是汉装造型,反映出了当时河西地区多民族交融的真实写照。此画像砖画面线条流畅简洁,墨赭两色对比强烈,浓墨线条寥寥数笔,就展现出了画面主人公送行的凄凉场景,尤其是羌女一脸愁容但无奈的表情,给我们呈现出了一副画面主人公相依为命,恩爱不舍的的关系,极具艺术感染力。

4.描绘社会风俗的如音乐、舞蹈、百戏等

舞乐、百戏是人们生活闲暇时的一种文化享乐方式,酒泉出土的很多画像砖,都有描绘杂这类内容的画面。这些题材,一方面表现了当时人们文化娱乐生活的一个侧面,另一方面,也真实的记录了当时人们所使用的各种乐器和歌舞表演中的舞姿,这对研究当时音乐、舞蹈等艺术的发展,都提供了珍贵的“图片”资料,具有独特的历史艺术价值。如在果园西沟出土的奏乐画像砖,画面中两女子相向而坐,右侧乐伎双手持阮咸于胸前(阮咸,也称阮,一种古老乐器,是由汉琵琶发展而来的一种弹拨乐器,又分为大阮、中阮、小阮三种,相传西晋阮咸善弹此乐器,因而得名),正在神情专注的弹唱,左侧舞者双手舞动,宽袖飘逸,眉目传神,人物描绘生动逼真,似乎正在为墓主人做精彩的舞乐表演。这类表现舞乐、百戏之类的画像砖画面,真实的记录了当时人们的艺术生活,是研究中国艺术史的形象资料,特别是其中绘制的各种乐器,成为研究中国魏晋时期民乐发展的珍贵图录。

5.表现神话传说及各种动物造型

在表现神话传说故事的画像砖中,比较多见的就是表现“四象”的画面,尤为青龙、白虎居多。“四象”,又称四神,即青龙、白虎、玄武、朱雀。在中国古代,把春天黄昏时出现在东方天空的若干星辰想象为一条龙,出现在西方天空的若干星辰想象为一只虎,出现在南方天空的若干星辰想象为一只鸟,出现在北方天空中的若干星辰想象为龟蛇。到五方配五色的说法流行后,四象也就被标上了颜色,成为青龙、白虎、玄武、朱雀。

在肃州区总寨,曾经出土了一对画像砖,两砖分别绘制了青龙和白虎的图像,赭红底色上,两只神兽利爪踩踏着祥云,似从天空中俯冲而下,身体倒垂,身姿矫健,昂首挺胸,呈现出飘逸且威猛的姿态,双目大睁,一首面向右,一首面向左,怒视前方,厉声咆哮。画面线条流畅简洁,动感十足,将神兽的威严与张扬表现的淋漓尽致。另外,在敦煌一带还出土了许多描绘神话传说中各种神兽的画像砖,诸如宝象、辟邪、神马、麒麟、神鸟等,造型精美,色彩艳丽,都具有极高的艺术研究及观赏价值。

描绘各种动物的画像砖则多集中在与人们劳动生产生活相关家禽家畜,有牛、马、猪、羊、狗、兔、鸡、鸭等,包含了当时人们日常饲养的各种动物,也间接反映出了当时养殖畜牧业发展的水平。

酒泉出土的魏晋时期画像砖,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无论是研究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还是研究酒泉乃至河西地区历史发展,都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些珍贵的画像砖,内容涉及了魏晋时期生活在酒泉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研究当时河西地区历史、政治、法律、军事、民族、民俗、文化、艺术和社会生活等都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画像砖不仅真实的记录和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同时也展现了魏晋时期绘画艺术所取得的成就,在某种程度上,也为酒泉境内后来一度辉煌的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东千佛洞等石窟壁画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研究中国美术发展史的第一手实物资料。

参考文献

[1]阴法鲁,许树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2]林少雄.古冢丹青:河西走廊魏晋墓葬画[M].甘肃:甘肃教育出版社,1999.

[3]马建华,赵吴成.甘肃酒泉西沟村魏晋墓发掘报告[J].文物1996,(7).

(原文刊载《丝绸之路》2012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