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居延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分析及路径选择

居延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分析及路径选择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居延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分析与路径选择酒泉市文物管理局杨永生居延遗址包括甘肃省金塔县和内蒙古额济纳旗两部分。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将居延遗址整体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公布范围中明确划分为甘肃金塔县段和内蒙古额济纳旗段两部分。

居延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分析及路径选择

居延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分析与路径选择

酒泉文物管理局 杨永生

居延遗址包括甘肃省金塔县和内蒙古额济纳旗两部分。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将居延遗址整体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公布范围中明确划分为甘肃金塔县段和内蒙古额济纳旗段两部分。对照《世界遗产公约》标准,居延遗址符合世界遗产标准10项中的7项,其突出的普遍价值、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因居延汉简及其直接催生的简牍学的巨大世界影响力,以及居延黑城文书的学术价值、居延胡杨林独特的自然魅力,居延遗址完全有条件整体以文化线路的概念与形式,积极规划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一、居延遗址的概念及范围

1.居延的概念及来源

居延为匈奴语,意为幽隐。先秦及秦末汉初,匈奴族居延部落居于此。据两汉文献记载,“居延”地名最早见于《史记·匈奴列传》。据《史记·匈奴列传》载:元朔五年(前124年)夏,汉骠骑将军奉命将万骑出陇西击匈奴,“过居延,攻祁连山”。《史记·匈奴列传》又载:太初三年(前102年),李广利率军第二次伐大宛时,汉益发戍甲卒十八万,酒泉、张掖北,“置居延、休屠以卫酒泉”。[39]唐朝颜师古在《汉书·武帝纪》元狩二年(前121年)注文说:“张掖所置居延县者,以安置所获居延人而置此县。”

《后汉书·明帝纪》永平十六年(73年)条唐章怀太子李贤注文:“居延,本匈奴中地名也。”汉武帝太初三年(前102年),设置居延县,修建居延城。同时设置都尉,称“居延都尉”。自汉武帝征伐匈奴前后开始出现的居延县、居延城、居延泽以及居延海等名称一直被长期沿用。[40]有此可见,“居延”最初本为匈奴部族名称。后来,“居延”逐渐成为地名和水名,在古代文献中频繁出现。

2.居延涵盖的地理范围

历史文献中,“居延”、“居延县”、“居延海”、“居延泽”等交替出现,但它们所涵盖的地理范围却无明确文献记载,为史学界所困惑。有一些史学家认为,当地西北部今嘎顺诺尔与索果诺尔两湖地区为“居延海”;今伊肯河以东地区为“居延泽”;加上悬索关(位于布肯托尔)与金关之间及其东西地区(即河西走廊通往居延地区的过渡地带),统称为“居延”。[41]

现代意义上的居延地区,泛指从甘肃金塔县黑河流域(古称弱水),流经内蒙古额济纳河流域至居延海的沿岸广大地区。

3.居延遗址的概念及范围

居延遗址,应指分布于甘肃省金塔县境内黑河流域和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境内额济纳河流域两岸,绵延约300公里范围内的古城遗址、长城遗址、亭障烽燧遗址、古墓葬、古河道、古驿道、古屯田区、古建筑以及近现代重要史迹及建筑物,以及与之相关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和。

居延遗址范围包括甘肃省金塔县和内蒙古额济纳旗两部分。甘肃省金塔县主要包括东大湾城遗址、西大湾城遗址、地湾城遗址和肩水金关城遗址,简称“三城一关”遗址,与长城遗址和亭障烽燧遗址,以及遗址中出土的数量巨大的居延汉简等出土文物。在内蒙古额济纳旗境内,目前发现有青铜器时代遗址1处,不同时期的城址13座,墓葬区6处,汉代烽燧118座,西夏至元代的庙宇10余处,以及大片屯田区和纵横曲折的河渠遗存等,是内蒙古地区重要的大型古遗址之一[42]。主要有汉长城遗址、殄北塞、甲渠塞、卅井塞、居延古城、黑城、居延汉墓群、黑城墓群及古屯田区等重要历史遗迹

4.甘肃金塔县和内蒙古额济纳旗边界现状

世所共知,说到居延遗址,甘肃和内蒙古的边界问题、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也称东风航天城)所处地理位置及冠名问题、居延遗址线路的分隔等问题,就是一个绕不过去的敏感话题。从居延的历史建制沿革讲,自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年)来,居延先后隶属酒泉郡、张掖郡,汉朝300多年是居延地区的发展时期。魏晋时期称西海郡,属凉州管辖。北魏时仍为凉州所辖。隋唐时改属甘肃甘州、肃州。宋朝时归属西夏。明朝时放弃关外被漠北鞑靼占据。清朝时直隶理藩院管理,受陕甘总督节制。中华民国时属宁夏省管理。[43]有此可见,居延地区在历史上基本都归属甘肃酒泉、张掖或武威管辖。

新中国成立后,额济纳旗三次归属甘肃省酒泉市行政管辖。1949年9月27日额济纳旗和平解放至1951年2月;1954年11月30日—1956年6月1日;1969年9月9日—1979年7月1日,额济纳旗归属甘肃省酒泉市管辖。[44]2001年9月,国家下达甘肃省金塔县与内蒙古额济纳旗行政区域界线批复时,对涉及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军事区域的划界问题,国务院领导批示:“暂时不划,待时机成熟再划”;“继续做好双拥工作,维护基地已形成的现状,支持国防建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所占区域作为“公共军事管理区”独立存在。这样,甘肃省金塔县与内蒙古额济纳旗之间成为唯一一段没有闭合的省、县边界。“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1986年4月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批准命名的。[45]有此可见,到目前为止,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内蒙古称东风航天城)既不归属甘肃酒泉市金塔县辖区,也不归属内蒙古额济纳旗辖区,是一个中国特色的独立的“公共军事管理区”。

二、居延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分析

居延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持久而深远,居延汉简的学术魅力震撼学界,影响广泛而巨大。我将居延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概述为长城文化、简牍文化、西夏文化、民族文化和绿洲生命文化。

1.黑河流域两岸以古城池及烽燧亭障遗址为标志的长城文化绵延丰厚

中国长城既是世界建筑奇迹之一,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缩影和文明象征。1987年,长城因其独特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长城整体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居延地区的金塔县、额济纳旗境内的长城及烽燧城障遗址,就是中国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军事防御功能,其历史文化价值持续传承2000多年。

今金塔县西南部为汉代会水县辖境。会水县境西抵干海子,东达弱水(今黑河),北至走廊北山(马鬃山地东南部),南为合黎山余脉——夹山,境内主要有以北大河冲击扇为中心的金塔绿洲。金塔境内历史上遗留的汉塞遗迹较多,尤其是沿黑河流域两岸的汉代烽燧城障,被历次考古队及考古学家所重视。1930年,西北科学考察团考古组成员、瑞典人贝格曼踏查了东段的5座烽燧和1座城障[46]。甘肃省考古所经历次调查,核实编号登记的汉代城障烽燧25座,其中,曾为斯坦因和贝格曼所编号21座。另有72座烽燧被贝格曼所编号,但大多已残存或不存,俗名和时代都待考。[47]

根据2007年4月至2010年12月国家组织开展的全国长城资源调查表明,金塔县境内汉长城共有3条线,即黑河东岸线、黑河西岸线和北线。总长306.8公里,关堡21座,烽燧77座,壕堑23段,河(湖)险20段。其中,黑河东线:总体走向为由南向北延伸;起自鼎新镇大茨湾村南13公里处的兔儿墩烽火台,沿黑河东岸由南向北延伸,经鼎新镇、双树村、芨芨村、五爱村东南0.5公里处、天号村东南1.6公里处、上元村东南2公里处、进化村东南1.5公里处、东明村东南0.5公里处、友好村东南1.2公里处,经航天镇永联村、东胜村东南2.2公里处、双城村东南4公里处、河东里东南3公里处、大树里西3公里处的金关北6号烽火台,全长124公里。黑河西线:总体走向为西南向东北延伸;起自航天镇营盘村西2.4公里处的花庄墩烽火台,沿黑河西岸由南向北延伸,经航天镇长丰村、五分村、二杰村、沙门子村西1~ 1.5公里处,止于肩水金关对面黑河河岸,全长63公里。[48]

居延地区额济纳旗境内的汉代长城烽燧城障,主要分南、北两段。北段长城全长80余公里,南起甲渠塞(破城子)沿弱水河西岸穿越河网密布的额很河,经巴彦陶来至古居延泽西岸(有此向东,跨蒙古国界,在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后旗北与汉光绿塞墙连接)。地面遗迹除破城子附近尚存1.5~2米高外,其余残高0.40~0.58米。塞墙附近有文献记载的“天田”遗迹。南段塞墙北起居延都尉府卅井候官治所(今宝日川西)西南,经查干陶来、呼仁川吉向南延伸。现存最高处尚有2~2.3米,全长20余公里。至布很陶来与汉代金关塞墙相连,在今甘肃省金塔县天仓乡附近向西与敦煌汉长城衔接,构成中国北方居延地区森严的防御体系。[49]吴礽骧主编的《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一书,用详尽文字、细致绘图、清晰地图、珍贵照片和科学的分类编号,记述了甘肃省考古研究所等学术机构经过1972、1973、1976、1981、1986年的调查和考古发掘,对殄北塞、甲渠塞、卅井塞、居延中心区、广地塞、橐他塞的烽燧城障分布情况、保存现状和地形地貌及文化层遗存情况。同时,记载了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调查登记额济纳旗境内长城烽燧城址122个编号。

纵观汉代居延地区的长城烽燧城障遗址分布及走向,说明古居延是匈奴进出河西走廊的主干道。为保卫河西走廊,征伐西域,保障古丝绸之路的畅通,自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起,西汉王朝即大规模开发经营居延地区,修筑长城烽燧城障,遏制匈奴势力南侵,强有力地保卫了中原王朝。

2.出土数量庞大的居延汉简的学术价值蜚声中外学界

1930年4月至1931年,中瑞合组的西北科学考察团成员瑞典人贝格曼,在今居延地区黑河流域沿岸的汉代亭障遗址中先后发掘汉简10200枚[50]。其出土地点主要分布在金塔鼎新(毛目)以北的双城子,沿额济纳河西北至宗间阿玛之间的汉代亭障烽燧遗址中。主要以大湾城、地湾城、破城子三地出土居多。1973年甘肃省组织居延考古队,对肩水金关、居延甲渠候官和甲渠第四燧三处遗址进行试掘,基本摸清了候官障坞、烽燧和关门的建筑结构布局,获得汉简19637枚,遗物2297件。1976年,甘肃省博物馆考古队、酒泉地区文化局、额济纳旗文教局共同组成调查组,以前西北科学考察团的调查线路为基础,对额济纳旗境内的汉代城障烽燧遗址进行复查,采集汉简和遗物200余件。1986年9~10月,甘肃考古研究所对肩水候官障坞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获得汉代简牍近2000枚。这3万多枚居延汉简,数量巨大,内容丰富,简牍形制品类齐全,纪年较早的为武帝太初三年(前102年),最晚为东汉安帝永初五年(111年),前后跨越200多年,是研究汉代政治、经济、军事、边防、屯田、水利、历法、地理、交通、档案、书法艺术、法律制度、屯戍制度、阶级关系、风俗习惯、少数民族及社会生活的宝贵资料。

居延汉简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现、考古发掘和科学研究,成果丰硕,其历史文化价值彪炳史册。据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和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编著的《甘肃简牍百年论著目录》可见,止2008年底,围绕甘肃简牍研究已发表出版各类论著2605篇(部)。其中,居延汉简研究论文528篇,居延汉简研究著作近100部。2011年8月,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等编著的《肩水金关汉简》(壹)正式出版,用高清图版把原简原貌及文字信息零距离展现给公众,揭开了居延简牍的神秘面纱。居延汉简以其数量众多和学术价值巨大,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并由此直接催生了一门国际性显学——简牍学。从广义上讲,研究简牍就是研究魏晋以前的中国古代史。(www.daowen.com)

3.以黑城文书为标本的西夏文化遗存弥足珍贵

1038年,李元昊正式称帝,史称西夏,是为西北地方割据政权。鼎盛时期,西夏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玉门关),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面积约8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00万人,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军事强国,与宋、辽、金鼎足而立,建国189年,于1227年被蒙古人灭亡。西夏统一河西后,在河西走廊分设了凉州、甘州、肃州、瓜州和沙州。在全国分设12个监军司,实行区域性的统治管理。甘肃军司驻甘州,西平军司驻瓜州,黑水镇燕军司驻威远城(今金塔县航天镇境内),黑山威福军司驻居延城(今额济纳旗境内)。金塔和肃州归黑水镇燕军司管理。居延地区被西夏管辖189年,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发展,黑城遗址成为当代研究西夏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源库。

1908年,沙俄探险家科兹洛夫先后四次发掘黑城遗址,掘获汉、蒙古、西夏等文字的各种经典以及西夏的各类字书词典、文学作品、法律制度、绘画作品等重要文物,尤以西夏文、汉文对译字典《番汉合时掌中珠》、《音同》和《文海》最为重要。1915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两次带领中亚探险队发掘黑城遗址,获得230册汉文古籍和数百页西夏文书。1923年和1927年,美国人兰登·华尔纳、雷勒斯·杰恩、瑞典人斯文·赫定以及贝格曼等人,先后进入额济纳旗境内发掘大量文物。以上所获文物均被带往世界各国研究及收藏。1964年内蒙古考古所工作人员清理一座已坍塌的西夏小庙,出土10余尊彩绘佛像及供养人像。1976年居延考古队在绿庙遗址获得西夏文字典《音同》残本。1984年内蒙古联合考古队发掘黑城遗址,清理总面积10759平方米,出土6000余件各类文物及实物。[51]

由于蒙古人侵占西夏后,对西夏人实施了彻底的消灭,包括对文字、语言及书籍等文化上的歼灭,西夏的民族、历史和文化等全部消失殆尽。随着20世纪来居延地区黑城遗址、宁夏西夏王陵等地考古挖掘资料的不断出现,武威《凉州护国寺感应塔碑》的发现和破解,莫高窟中西夏壁画雕塑佛教经卷遗存的细密研究,西夏残碑断岩的不断出土见光等,西夏学应用而生。据资料显示,黑城遗址出土的西夏文物占了已知西夏文献的90%,仅俄国科兹洛夫带走的文物编号多达8000个,举世罕见的西夏文刊本和手抄本文书就达数千种。有学者提出建立西夏学专门学科,宁夏大学西夏研究院故将黑城遗址确立为西夏学教学研究基地。

4.土尔扈特部大迁徙为代表的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历史上的居延地区,上演了一幕幕民族大迁徙、各民族团结发展的恢弘大剧,彰显了中国历史上对各民族的包容与共荣。

额济纳旧土尔扈特部族,渊源于中国西北卫拉特四部之一,系客列亦惕部落首领王罕后裔。17世纪30年代,土尔扈特部落首领和鄂尔勒克与准噶尔部不和,为避免准噶尔部对其经常性的骚扰和欺凌,以寻求安定生存环境,土尔扈特部落首领率领部众西徙至人烟稀少的伏尔加河流域。土尔扈特部虽移牧于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心仍思念着自己的祖国。土尔扈特部在伏尔加河流域生活140多年后,因不堪俄国欺凌压迫,决定东返归国。从1703年派使者朝觐康熙皇帝准奏内迁,自1704年康熙始封阿喇布珠尔固山贝子职,到“世袭罔替”传至最后一代君王塔旺嘉布(1949年),额济纳旗旧土尔扈特部共经历10代12王。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回归祖国,到乾隆十八年(1753年)正式设置额济纳旧土尔扈特特别旗,至今天的额济纳旗,已经历315年的光辉历程。[52]

根据清宫档案《满文录副奏折》记载,土尔扈特部落17万人从俄国启程东迁时,沿路遭受了沙皇俄国的围追堵截和血腥残杀,到达额济纳河时已牺牲八、九万人。乾隆皇帝下令在承德普陀宗乘之庙竖起两块巨大石碑,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铭刻他亲自撰写的《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抚土尔扈特部众记》,清廷拨出专款和物资安抚土尔扈特人渡过难关。电影《东归英雄传》即描写了土尔扈特部东归时感天动地的悲壮英雄历程。这是中华民族英雄史诗的一部分,应是我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佐证。

同时,从原始社会的北狄、夏商周的乌孙、先秦时的大月氏、西汉初的匈奴、东汉后的拓跋卫、北魏时的柔然、隋唐时的突厥、五代时的回鹘、宋朝时的党项、元代时的蒙古、明代时的鞑靼,直到清朝时的土尔扈特蒙古族等,前后几千年有众多的少数民族,曾在居延地区牧猎耕织,繁衍生息,成为北方多民族彼此角逐和相融合的大舞台。

5.以水为脉的居延绿洲文明流淌数千年而不绝

居延是一块神奇苍凉而又绿洲勃发的古老大地。居延从古代开始,就是由黑河流域冲积形成的一块绿洲农耕文明。居延地区额济纳河的上游就是甘肃境内连绵曲折的黑河(古称弱水)流域。黑河由发源于祁连山麓的两条支流汇入。一支由甘肃酒泉北大河北流进入金塔县鸳鸯池水库,又东北至金塔县原天仓乡(现航天镇)营盘村北河湾水库,余波由营盘北汇入黑河。一支由甘肃张掖市甘州区、高台县及正义峡水文站,又经甘肃金塔县鼎新镇、航天镇以及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基地,流入额济纳河。汇流而成的额济纳河下游注入古居延海。故酒泉和张掖是黑河的上游,黑河是孕育居延绿洲文明的摇篮,额济纳胡杨林便是黑河向全世界展现的“金黄色勋章”。

纵观古居延——黑城绿洲文化史,曾有过两个鼎盛发展时期:一是自西汉迄于北魏600余年,开创了古居延文化;二是自西夏到元代300余年,开创了古黑城文化。这两种文化,都是在居延史上经济、社会鼎盛时期发展起来的,它既凝集了诸多民族文化的结晶,又有独特的边塞历史背景,是居延历史文化的精粹,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53]

居延绿洲由于长期引水灌溉造成土地盐碱化,战乱弃耕造成的就地起沙,随着明、清时期黑河中游人口和农业的增长,水利设施的大规模建设,下游水源经常断流,使居延海逐渐萎缩,以致完全干涸。下游三角洲如今已沙山连绵,风激草稀,人迹罕至,汉、魏、晋、西夏、元代遗迹点缀其间,一片荒凉。[54]

居延地区因其军事地位的重要性,饱受战争的侵扰,对居延绿洲生命文化摧残严重。不引史籍,仅汉、唐诗歌就是明证。汉代李陵的《李陵歌》咏:“径万里兮度沙漠,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颓。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唐王维《出塞行》诗:“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唐王维《使至塞上》诗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杜甫《送人从军》曰:“弱水应无地,阳关已近天。今君度沙碛,累月断人烟。”连年战火中的居延边塞苍茫悲壮的境况力透纸背。

自然环境的沧桑变迁、兵燹摧残和人为无序无度的垦荒开发,使居延地区生态环境逐年恶化。本世纪来,国家实施了黑河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及调水工程,东居延海重新变为水泽,居延地区的生态环境局部趋向好转,世界存量有限的、大片几近枯死的金色胡杨林重发生机。这是居延绿洲文化的延续。历史证明,没有黑河,就没有黑河绿洲,便也孕育不了居延文明。黑河是居延文化的生命线。黑河流域作为居延地区宝贵的文化遗产,应当悉心呵护,倍加珍惜。

三、居延遗址申报世界遗产的具体路径

居延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大前提是甘肃省和内蒙古两省区应在坚持“尊重历史,搁置争议,注重当下,发展未来”的原则下,携手同心,协调同步推进申遗各项前期工作。文化线路申遗已有案例在前,陆路“丝绸之路起始段与天山廊道的路网”申遗,涉及中国与中亚两国、5省的26处遗产点,预计明年就可提交世界遗产大会审议;海上丝绸之路申遗涉及6省的8个城市,协调推进良好;大运河申遗涉及8个省市,已进入国家重点推进项目名单。2012年11月17日,国家文物局更新公布的45个《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有15个项目涉及多个省市县,占33%。欧盟国家实现了经济一体化;国内跨区域的经济开发区竞相发展;文化一体化的居延遗址申遗工作同样可资借鉴,积极协调推进。建议居延遗址申遗工作按8—10年的时间规划与实施。

1.策划组织居延遗址大型科考活动。甘肃省与内蒙古自治区共同向国家文物局汇报,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邀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国际文物保护和修复研究中心、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官员、申遗专家学者等,到居延遗址实地进行科学考察,增强申遗工作机构、专家对居延遗址文化价值的感性认识。在居延汉简收藏较多、研究成果突出的欧洲国家,协调举办学术研讨会,并开展居延汉简巡回展览,扩散居延汉简的学术价值。

2.建立省际申遗工作协商协作机制。建议先期在国家文物局的协调下,甘肃省与内蒙古自治区文化、文物部门建立居延遗址申遗协商工作机制及机构。之后,由两省区文化、文物部门确定各自召集人,不定期召集两省、市(盟)、县(旗)文化文物部门协商申遗年度工作计划、科考活动组织、申遗概念性文件起草、申遗文本资料准备、保护规划编制、遗址管理规划编制、管理办法制定、文化价值研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陈列展示、档案资料整理、旅游开发等各环节工作,达到沟通信息、统一步调、解决问题、推动进度的目的。

3.共同启动编制居延遗址保护总体规划。鉴于居延遗址分布在300多公里的两省区境内,建议仍然按国家文物局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范围,两省区现场核实确定后,分居延遗址(甘肃段)和居延遗址(内蒙古段)分别委托编制遗址保护总体规划。最好同时委托同一家规划编制单位来编制,便于两段遗址规划思路、保护利用方向、保护措施等内容的一致性。

4.分别编制颁布居延遗址管理规划及管理办法。由两省区县旗政府负责委托编制遗址管理规划;两县(旗)文化文物部门制定遗址管理办法;经市(盟)政府批准后实施。

5.挖掘研究居延遗址的巨大历史文化价值。申遗工作,对遗产点的历史文化研究必须先行。甘肃省已成功举办两届甘肃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居延汉简是其重要研讨内容。两省区可定期举办“居延遗址与居延汉简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两省区轮流举办。因居延汉简基本在甘肃省馆藏,甘肃较早成立了简牍研究机构,研究力量相对较强,居延遗址申遗的研究工作可由甘肃省牵头负责。创办《居延文化研究》刊物,两省(区)、市(盟)、县(旗)分别组建居延历史文化研究会,促进三级文史学者、文博专家和地方高校学者对居延文化的深入研究。邀请有关专家,开办电视专题学术讲座;设立居延文化研究基金,支持编辑出版居延文化研究专著,两省区交换交流使用,扩大居延文化影响力。

6.对居延遗址本体实行科学保护。对居延地区的各重要遗址点,两省区有计划地编制文物保护方案,包括文物本体保护方案、环境整治方案、预警监测方案、安防工程、测绘方案等,上报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及时做好遗址的抢救性保护工作。两省区共同申请将居延遗址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计划和国家150个大遗址保护规划,寻求更大规模的项目资金支持。

7.建设居延遗址博物馆及简牍博物馆。甘肃省已批准建设甘肃简牍博物馆。居延遗址较大规模的遗址点,两省区可共同协商,合理规划建设遗址博物馆或陈列馆;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可从甘肃简牍博物馆调拨部分简牍或复制部分简牍,增强各遗址博物馆的观赏性。额济纳旗后又出土过少量简牍,可考虑建设额济纳旗简牍博物馆。

8.科学规划建设居延遗址文化景观沿线基础设施。现到达居延地区的许多遗址点,尚没有便捷通畅的交通公路,完善的旅游接待设施等,考察、参观和游览居延文化线路极为不便,如到金塔县的“三城一关”就是如此。应按照居延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合理规划建设一批公路、旅游等基础设施,方便游人通行。

9.建立居延遗址旅游经济循环圈。保护文化遗产,是为了让人们了解遗产,认识历史和未来。居延遗址的文化价值只有通过旅游,才能放大和扩散。居延遗址在保护申遗的同时,两省区应同步编制居延遗址旅游规划,与文物保护规划相衔接。建立市(盟)、县(旗)两级旅游部门的协调机制,围绕金塔、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航天城)、额济纳旗三个节点,规划筛选几条连接各重要遗址点的最优旅游线路,逐步建立环形旅游经济圈,让文化遗产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动力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