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揭示丁家闸五号壁画墓内容

揭示丁家闸五号壁画墓内容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酒泉丁家闸五号壁画墓内容简介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吴礽骧在酒泉西北8公里有一片戈壁滩,分布着一个很大的魏晋十六国时期的墓群,南北长20公里,东西宽3公里,丁家闸五号壁画墓,就座落在墓群南端,距兰新公路北侧约1公里。五号壁画墓的前室,从四壁到室顶,抹了一层薄薄的草泥,上面画满了大幅壁画。道家认为,政治太平,则月圆而光辉,政治安定则月清而明。

揭示丁家闸五号壁画墓内容

酒泉丁家闸五号壁画墓内容简介

甘肃省考古研究所 吴礽骧

在酒泉西北8公里有一片戈壁滩,分布着一个很大的魏晋十六国时期的墓群,南北长20公里,东西宽3公里,丁家闸五号壁画墓,就座落在墓群南端,距兰新公路北侧约1公里。

五号壁画墓,地面上有一个方形土堆(坟堆),前有一条长33米的墓道,墓道呈斜坡形,沿斜坡墓道进入距地表深12米处可达墓门。墓内有前后两个墓室,前室是方形的,有象征的院落和台阶,在院落和台阶上,摆放有陶罐、盆、井、甑、铁镜、铜镰、漆方盒,漆方盒内装有石砚台,这些东西都是被盗剩下的。后室是长方形的,埋葬了三个人,中为男性,即墓主人,左右各有一位女性,左边的一个女性身份较高,是墓主人的正妻,右边的女性可能是妾。在他(她)们的头前,也随葬有铁镜、铜削、铜簪、金头饰、铜装饰品,在墓主人的腰部有60多枚半两、五铢、货泉、蜀五铢等古代铜货币

五号壁画墓的前室,从四壁到室顶,抹了一层薄薄的草泥,上面画满了大幅壁画。顶部是复瓣莲花藻井,是汉代以来,人们在营建墓室时,模仿人间建筑式样常用的一种装饰。在藻井下面,壁画共分五层,天、地、人间三部分内容。天、地部分,全为神话传说和祥瑞,是汉代以来道家、方士之流宣扬封建迷信,为统治阶级粉饰太平的说教。现在介绍一下所为祥瑞内容。

第一层没有彩色画,为什么没有彩色画呢?因为它象征天,天最高,是一色清明的。所谓“天得一以清”。第二层最上面是四个倒悬的龙头,在古代儒家的观念中,龙是天的象征,是一切生灵万物的祖先,又是圣君出现的征兆。把龙绘成倒悬,大约象征龙身、龙尾藏之于天,而俯首窥地,这是说明天最高的意思。而四个龙头是指所谓“飞龙”、“应龙”、“蛟龙”、“先龙”,意思是指东、南、西、北四方。在龙的两边,有两朵缭绕的彩云,它在古书上叫“庆云”,是一种嘉气,是太平景象的反映。

东壁,也就是前壁,龙头下绘有红日,红日中有一个展翅飞翔的金乌,在道家方士的著作里,又名东君,又名阳鸟,有说日中有三足乌。在古代神话传说中说在远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把地上的草木都晒枯了。有一个大力士羿,用箭射下来九个太阳,阳鸟也掉下来了,从此,地上的人们才得以安全地休养生息。道家认为,如果日月大放光明天下就和平,天上、地下都很昌盛,人们也延年益寿,永世繁衍,没有极限。红日下面绘袖手盘膝端坐在树上的东王公,在古代的神话传说里,东王公是日神,是一个鸟头、人身、虎尾的怪物。到来汉代,道家方士把它变成了人,并且称为扶桑大帝,推崇为“朝阳之气”、“万物之先”,也就是后来的“玉皇大帝”,是天上的皇帝。东王公座下的树叫扶桑树。在道家的著作《枕中记》里说东王公的碧玉城里,有椹树,长几十丈,二十人合围那么粗,两棵树同根,互相依靠,叫作扶桑。东王公座下的树,大概就是这种扶桑树。

西壁,也就是后壁,龙头下绘有一轮明月,月里有一只白色的蟾蜍。在《淮南子》里有这样一个故事,姮娥是羿的妻子,羿向西王母请来不死之药,被姮娥偷服,变成了蟾蜍。道家认为,政治太平,则月圆而光辉,政治安定则月清而明。明月下绘西王母,西王母发髻左右各插一簪珥,肩披羽状帔,身穿褂群大衣,肩绕帔带,左边的侍女,手拿曲柄带流苏的方形华盖。关于西王母,古代有很多神话传说,在《山海经》、《穆天子传》、《竹书纪年》里都有记载。开始它是月神,是一个形状像人,豹尾虎齿而会叫,蓬头散发戴着胜的怪物。到来汉代,也被道家、方士演变成了人,并且与周穆王汉武帝礼尚往来,为皇帝服务的神仙。在《汉武帝内传》里,她是一个衣着华丽的美人;在《西王母传》里,是九炅太妙,龟山金母,为“柔顺之本,即阴之元,位配西方”;在《枕中记》等书里,她是天地的尊神,能生育万物,调和阴阳,光明如月,她的精神长存,生命没有极限。总之,她是万物之神,她在后来道教里,就是西王母娘娘。在西王母的座下,有一只三足乌,一只九尾狐。这两只动物,也是很有来历的。关于三足乌,汉代词人司马相如“大人赋”中说,它是西王母的使者,在道家的著作中,认为最高统治者,慈孝遍及于全体老百姓,不喜欢杀生,就可以见到三足乌。关于九尾狐,《白虎通》中说:“帝王行仁义,以及于鸟兽,就可以见到三足乌九尾狐;九条尾巴,说明将来子孙很多,代代相传,是将来必定昌盛的意思。”在它们的下面,又画了三只青鸟,这些鸟也是有来历的。在《山海经》里,它们是红头黑眼睛,一只名叫大骛,一只叫少鹜,一只叫青鸟。这三只青鸟,在昆仑山北边,专为西王母取食物。在三青鸟下边,有很多重叠起伏的山峰,这些山峰就是昆仑山。在《山海经》里,它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在道家方士的著作里,它是地上最中间的地方,是撑着天的柱子,因此,是天帝在地上的皇都,是一切神物生长的地方,也是圣人、神仙集中的处所。

北壁,也就是左壁,龙头下绘了一匹四蹄腾空飞奔的神马,马头高结红缨,马鬃竖立,马尾翘举,栩栩如生,逼真地表现了骏马急速奔驰的神态。《山海经》说:“大戎国有文马,白身红鬃,眼睛像黄金,名叫吉量,骑着这种马,可以活千岁。”在道家方士的著作里,最高统治者,以仁义治理四方,神马就来。这种马长生不死,骑它可以活千岁。

南壁,也就是右壁,龙首下绘一只奔驰的白鹿,道家方士的著作里,白鹿是长寿的动物,能活千岁,满五百岁的鹿,颜色就是白的,如果最高统治者孝道成著,英明贤惠,对待老百姓能施行仁义,就可以见到白鹿。在白鹿的左下边,有一个飞翔的羽人,羽人脸上的眉间,两鬓两颊抹朱砂,嘴唇涂口红,肩上长翅膀,上身穿明珠点缀的褂衣,下边着彩裙,裙边缀有羽毛。这种羽人所体现的游仙思想,早在战国时代的《楚辞》里就已经出现。从汉代以后,由于统治阶级提倡黄老思想,特别是道家方士之流的活动,在西汉魏晋时期,在一部分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中间,升仙思想极为盛行。在羽人的下面绘有汤王纵鸟圣贤故事,在这里汤王是个留着胡须的老人,头戴圆顶帽,跪坐在窝棚里,手拉长网绳,前面捕鸟的绳网只有一面,网外有一只鸟。商汤纵鸟故事最早见于《史记·殷本纪》,故事说:汤王出去,见到田野里有人张着四面网捕鸟,并且祷告说,天下的鸟都入我的网吧!汤王就说,啊,这样不是把鸟都捕尽了吗?于是下令去掉鸟网的三面,只留一面,祷告说,鸟啊,你们想往左边去的就往左边走,想往右边去的,就往右边走,不听我的话的,就入我的网。诸侯们听到这个事,就说,汤王仁义极了啊,连禽兽都受到了恩惠。在白鹿的下面还绘了其它一些神兽。

除了第一、第二层外,第五层也是祥瑞,是以黑色龟为象征的。在道家方士的著作里,千岁的龟,甲是黑色的,龟是神灵的甲虫,上甲隆起象天,,下甲平直象地。神龟知道吉凶,不偏不倚,唯一服从仁义,最高统治者不偏不党,尊用老前辈,不抛弃过去的老部下、老臣子,神龟就出来。

壁画的第三层、四层是人间部分,也就是反映墓主人生前生活的。(www.daowen.com)

西壁第三层是墓主人燕居行乐图,也就是墓主人生前在家里饮酒作乐的生活写照。在壁画里,墓主人和他的男女侍者在一个有屋檐的室内,这种室叫做“廡”,墓主人跪坐在矮榻上,头戴三梁进贤帽,蓄长胡须,身穿朱砂与石黄间色朝服,里面露出黑色边缘的内衣,右手放在三蹄足的隐几上,左手拿麈尾。进贤冠是汉代以来文官的帽子,帽子上以梁的数目区分等级,三梁是三公、郡县公和郡、县、乡、亭候等级的标志,所以这个壁画墓的主人,大概是三公一级的官员。女侍手里举着的方形曲柄华盖,按照汉朝的制度是皇帝用的,有军事称号的大臣,由皇帝赐给他使用。墓主人手里手里拿着麈尾,是一种类似鹿的动物——鹿的尾巴做成的拂尘。在魏晋时期,官僚、士大夫们,崇尚清谈,辩论时每人手里都拿一只麈尾,表示自己清高。墓主人面前有一个男仆和一个童仆,中间有一个曲足方案,案上放樽,樽内放勺,案下放一个温酒器,温器内放一个带提梁的酒壶。有一个男乐伎,头戴黑帻,留向上翘起的小胡,左手摇鼗鼓,右手拿鼓棰。鼗鼓在古代是一种引导奏乐的乐器,因此,拿鼗鼓的人,可能是乐队的指挥。案的有下面为舞蹈、乐队和杂技场面,两个女舞伎,身穿三色褶裙,五彩接袖,一人两手各执一方扇,上下摆动,左右旋转,表演着生动优美的舞蹈;一人两手拍节,进行伴唱。这种舞蹈是脱胎于魏、晋时期的鞞扇舞,并吸收西域龟兹乐器和胡歌曲发展而来的。右上侧是乐队,由一男乐伎和三女乐伎组成,男乐伎头戴黑帻、蓄小胡,穿间色褶衣,双手抚筝。三个女乐伎,一穿白衣朱砂点褂衣,奏琵琶;一穿白底朱砂点绿袖褂衣,吹竖笛;一穿朱砂袖绿褂衣,胸露朱砂曲领中衣,双手拍腰鼓。筝、琵琶、竖笛是我国固有的传统乐器。琵琶有手琵琶和掬琵琶,壁画中琵琶属于掬琵琶。腰鼓又叫做细腰鼓,是后凉吕光攻破西域龟兹国以后,带回河西走廊的乐器,声音宏壮而有节奏,在凉州乐中颇著特色。在乐队下侧,绘百戏,地上铺席,席上两女伎,身穿绿袖缘的三色褶,光足,两手着地,倒立行走。百戏,也就是杂技,最早开始与战国,秦汉时期逐渐推广,至西晋、隋、唐政府设置的百戏,专门为皇帝、王公大臣表演。这两个女伎表演的节目,古代叫做“踯倒伎”。

西壁第四层,在后室过道右侧,是墓主人家属出游图。走在前边的叫做导引,是一个男童仆,右手拿着棨,左手拿着皮鞭。棨是古代写在木棍上的官衔和命令,老百姓见到这个命令后,必须让开道路,如果有人不服从命令,就用皮鞭抽打。后面是驾牛的軿车,就是妇女乘坐的有蓬盖的车,每辆軿车前面有一个赶车奴,后面跟着一个拿团扇的女婢,在四辆軿车的中间,还走着一个年龄较大、身份较高的类似女管家的女奴。后壁右侧是运输队,有四辆独轮手推车,四个推车人走在最前面,一个头戴尖顶毡帽,高鼻深目,留长胡须,大约是古代鲜卑拓拔部族人。中间两人披发,大约是古代羌族的形象。后面两人挽髻,是汉族的形象。

南壁第三层,中间会一个坞壁(即碉堡),坞壁上有雉堞,周围有树环绕。坞壁左侧有一个耕地场面,耕地人头戴三角形毡帽,帽上有缨,高鼻深目,留胡须。耙地人也戴三角形毡帽,但无缨,帽后露发辫,高鼻深目,跪在耙上,从形象看,也是拓拔鲜卑族人。坞壁左侧有一个扬场场面,扬场人都是鲜卑族人,面对粮堆,手拿齿杈,有一群鸡还赶去抢食。

南壁第四层,中间绘一颗大树,树上结满白色果实。大树梢上站有一只青鸟,树枝间一只鹦鹉,鹦鹉下的树枝上站一只赤猴,树下有一个栅栏,栅栏内外长满青竹,栅栏里有一个裸体女人,双手拿耙,正在耙竹。大树两侧是果园,右侧果园的右边又有一个扬场场面,一个扬场人,披发,身穿及膝长衣,从形象看,是羌族人。

北壁第三层,右侧是墓主人乘坐的牛车,车上帐幔用六根竿子支撑,车厢前面有黄金装饰的矮栏杆和左右扶手,上面有漫圆顶幕,黑色轮子。按照晋代的制度规定,这种车叫做“通img56车”,是王和三公乘坐的专车。从这里可以证明墓主人的身份。驾车的牛卧在车后,驭车的小奴席地跪坐在车的左侧,等待主人。牛车的左侧有一耕地场面,耕地人头戴尖顶的附后檐的毡帽。耙地人披发,扬场人辫发上翘,这些形象表明他们也是属于被压迫的古代鲜卑和羌人。左侧有一棵大树,树枝上立一只鸟,树下站一男人,戴帢、身穿长襦,双手捧一个红色的东西好像正在诱鸟。右侧有一个坞壁,坞壁左侧又有一个扬场场面。

北壁第四层,右侧有一棵大树,树下有两匹马,正在食槽。左侧上面有两排树丛,树丛中有一个较大的坞壁,坞壁两脚各站一只鸟。坞壁内有一个碉楼,坞壁门内站立一个披发的小看门奴。坞前有两只公鸡相斗,下面有一只公鸡张翅高鸣。西侧有三棵桑树,树间有五个采桑女,手提竹篮,有的篮下有流苏。坞壁左侧有一个鸡架,架上有一个鸡窝,窝上站立有鸡,窝内卧有母鸡和小鸡,还有两只鸡正往鸡架上飞。鸡架左侧为一树丛环绕的鸡圈,鸡圈前有小门,圈内分栏,鸡圈外有一群奔跑的鸡群,鸡圈左侧上部为椎牛场面,椎牛人左手抓牛角,右手拿铁锤。下部为宰猪场面宰猪人手拿长刀,案下放一个陶釜,左侧有一个食肉架,架子上面有棚,隔板上放有鸟,悬挂有肉、鱼、鸡、雉、犬等。食物架旁站着两个看守人,一个是留有胡须的老人,是鲜卑人,一个是披发少年,是羌族人。

东壁第三层,一部分被早期的盗墓人破坏,现在可以辨认的,中间两侧也是一个耕地场面,耕地人是鲜卑人,耙地人是羌族人,在坞壁的左下侧有牛群和鸡群。东壁第四层,墓门两侧各有一只守门犬,蹲坐在地上,墓门左侧是放牧群,有牛,有驴,中间站着一个披发的牧童。墓门右侧是庖厨,庖厨的中间放一个器皿架,架上放着很多陶罐,架下挂铁叉、铁钎、铁勾、刷子等炊事用具。右侧架子分为几层,每层都放有陶罐、陶釜等器皿架的前面,右侧有一个灶,灶上放一个陶釜,灶前跪着一个妇女,手拿火棍,正往灶里添薪。妇女身后有一口井,井架上有一根绳子,一端系着一个提水桶。

后室只有后壁有壁画,内容都是墓主人的财富和日常用具。壁画共分为三层,第一层绘庆云,也是为了吉利的意思;第二层中间绘有两个奁,奁是古代盛装饰品的漆器。右侧绘一把方扇,一个漆盒,一只拂尘,一张弓,一个箭筒,内插三支箭。左侧绘有两把方扇,一个漆盒,一个拂尘,下面绘九个圆圈,可能是化妆用的粉团之类。第三层绘三束丝束和几捆绢帛。

从以上的详细介绍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五号壁画墓,内容极为丰富,具有很浓厚的生活气息,真实地再现了十六国时期甘肃河西地区的社会生活,对于研究这一时期河西地区社会经济、政治制度、阶级关系、民族融合和文化思想等,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形象资料。这座墓是甘肃十六国大型壁画墓的第一次发现,在中国文化史美术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壁画构图严谨,层次分明,布局活泼,造型生动,尤其是墓主人燕居行乐图,以细腻的笔触,刚柔结合的笔锋和重彩,描绘和刻画人物的姿态,充分地显示出画工高超的艺术才能,为我国艺术史的研究增添了重要篇章。

(原文刊载《酒泉文史资料》第四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