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地名与酒泉酒
兰州大学 汪受宽
西部名城酒泉,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历来多民族聚居,又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卫星发射中心,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历史、人文资源与高科技资源都极为罕见的旅游文化之都。大力弘扬酒泉独具特色的传统与现代、大漠与绿洲、自然与人文的综合优势,发展旅游产业和地方产品,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
酒泉这一地名,就是大有文章可做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品牌之一。
酒泉本为月支牧地,公元前2世纪前后为匈奴占有,由匈奴昆邪王居守。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春,骠骑将军霍去病率万余战骑,从陇西出发,过焉支山千余里,与匈奴军鏖战于皋兰山下,斩杀折兰王、卢侯王,歼敌八千多人,获休屠王祭天金人。同年夏,又出北地,过居延,南下祁连山,围歼匈奴,得虏首三万余级,给匈奴以沉重打击。单于欲召诛休屠、昆邪二王。昆邪王杀休屠王,并其众降汉,汉置五属国处之,在河西设武威、酒泉郡。酒泉建郡2123年来,无数英雄豪杰、才子佳人、商贾僧众、蕃汉民族在这里演出过多少雄奇悲戚的历史活剧,被李唐王朝视为祖宗的李暠所建立的西凉,亦曾于公元405—420年以酒泉为都城,至今酒泉仍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前沿阵地。
关于酒泉名称的由来,都以城下有泉,其味如酒释之。一般古籍言此,皆祖东汉应劭之说。应劭之书早已不存,在诸古籍引录中有三个不同版本。
其一,《水经注》卷二:“应劭《地理风俗记》曰:敦煌,(下有缺文——汪注)酒泉,其水甘若酒味故也。”
其二,《水经注》卷二:“《汉官(仪)》曰:秦用李斯议,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凡郡,或以列国,陈、鲁、齐、吴是也;或以旧邑,长沙、丹阳是也;或以山陵,太山、山阳是也;或以川原,西河、河东是也;或以所出,金城城下得金,酒泉泉味如酒,豫章樟树生庭,雁门雁之所育是也;或以号令,禹合诸侯大计东冶之山,名会稽是也。”
其三,唐修《艺文类聚》卷九“水部下·泉”:“应劭《汉官仪》曰:酒泉城下有金泉,泉味如酒,故曰酒泉。”[1]
同一种《汉官仪》,说法就有差异。甚至还出现了《地理风俗记》一书。不过,三者意思大体相同,一是场所不同,二可能是后代学者引用时参以己意才出现的文字差异。
应劭此说被以后诸学者视为元典,而屡加征引。如唐颜师古注《汉书·地理志》“酒泉郡”条,即云:“应劭曰‘其水若酒,故曰酒泉也。’”唐修《元和郡县图志》亦曰:“肃州,以城下有泉,其味若酒,故名酒泉。”[2]宋修《太平寰宇记》也说:“酒泉者,盖城下金泉,味美如醴.故以名之。”[3]
应劭是东汉灵帝、献帝间(168—220)人,死于建安九年(204年)前。他的说法距酒泉建郡已约300年,实在难以视为典据。
五凉学者大约已看出应劭说法并非原典,于是加以改造。
北凉地理学家阚骃所著《十三州志》云:“福禄城,谢艾所筑,下有金泉,味如酒。有人饮此泉水,见有金色从山中照水,往取得金,故名。”[4]《太平寰宇记》引佚名学者所著《西河旧事》云[5]:“福禄城,因谢艾所筑,城下有金泉,味如酒,故名曰酒泉。”查《晋书·载记》知,谢艾为前凉名臣,任张骏主薄,晋永和七年(351年)被张重华贬为酒泉太守。《隋书·经籍志》著录有《十三州志》,新旧《唐志》著录有《西河旧事》及《十三州志》。两书皆作于五凉时期。但谢艾筑城距酒泉建郡已经400多年,更不可以做为酒泉地名来历的根据。颜师古是一位审慎的学者,所以他在注《汉书》时言:“旧俗传云,城下有金泉,泉味如酒。”而不言谢艾事。
即使否定了应劭的首论之功,还是难以解释酒泉地名的来历。所以后代学者又另创新说。清吴人寿、何衍庆编《肃州新志》录徐浩《重修酒泉碑记》言:“泉何以酒名也?汉时开凿河西水,道引通泉脉,里人相传此泉如醴,故曰酒泉。”将酒泉名称的来历上推至汉武帝占有河西开屯田以后。然而,酒泉设郡于前,移民屯田引水在后,怎么可以先有郡名,后有命名原因呢?
好心的地方人士于是编出了一个善意而又似乎合情合理的民间故事,云:“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击败匈奴,武帝赠御酒一坛,犒赏有功将士,酒少人多,霍去病倾酒于泉,与众共饮,故谓此泉为酒泉。”[6]
此说几十年来已是人人耳热能详,大家似乎都很乐意接受这样一种解释。从心理学上说,它符合了普遍的心理习惯。敬仰英雄,本是人之常情,若把这位历史上的大英雄与本地名胜结合起来,更能平添几分自豪和风雅。霍去病确实在抗击匈奴的战争中功勋卓著,豪迈慷慨,尤其是开河西之举,更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不过,这个故事美则美矣,却于典无据,即使考诸史实,也无法说通。《汉书》卷五十五《卫青霍去病传》载,霍去病“少而恃中,贵不省士。其从军,上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蹋鞠也。事多此类”。霍去病因李夫人之故,很早在宫中为官,受武帝喜爱,根本不知道稼穑之艰,也不知道将士之苦,在反击匈奴的战争中,他宁可将武帝赐给的吃不完的美肉好粮抛弃,都不愿意拿出来给饥肠辘辘的士卒,怎么可能将武帝赐的御酒倒到泉里让全军共饮呢?这则传说只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
那么,酒泉一名最早源于何处呢?据我查考,是西汉东方朔的《神异经》。《百子全书》本该书《西北荒经》有条言:
西北荒中有玉馈之酒,酒泉注焉,广一丈,长深三丈,酒美如肉,澄清如镜。上有玉樽玉笾,取一樽,一樽复生焉,与天同休无干时。石边有脯焉,味如獐鹿脯。饮此酒,人不生死,一名遗酒。其脯名曰追复,食一片复一片。
古类书中录此段,文字略有不同,但大体意思不差。《太平御览》卷八百四十五录《神异经》曰:“西北荒中有酒泉,此酒美如肉,清如镜,其上有玉樽,取一鐏复一罇,与天地同休无干时。饮此酒,人不死不生。”
前人多将《神异经》列为伪书。《汉书·东方朔传》言:“朔之文辞,此二篇(指《设客难己》、《非有先生论》)最善。其余有《封泰山》、《责和氏璧》及《皇太子生禖》、《屏风》、《殿上柏柱》、《平乐观赋猎》,八言、七言上下,《从公孙弘借车》,凡刘向所录朔书具是矣,世所传他事皆非也。”清姚际恒《古今伪书考》云:“《神异经》、《十洲记》:以上二书,称东方朔撰。陈直斋曰:‘二书诡诞不经,皆假托也。《汉书》本传叙朔之辞,末言:刘向所录朔书具是矣,世所传他事皆非也。赞又言:朔之诙谐,逢占射覆,其事肤浅。童儿牧竖,莫不炫耀。而后世好事者,因取奇言怪语附着之朔,故详录焉。史家欲祛妄惑,可谓明矣。”
《汉书·东方朔传》赞中“童儿牧竖,莫不炫耀”泄露了天机,说明东方朔的诸多作品(包括《神异经》)在西汉早已脍炙人口,只是因为在正统学者看来,其思想“言不纯师,行不纯德”,其内容“诡诞不经”,就是不遵从儒学,不符合儒家正统观念(“不语怪力乱神”),刘向、班固才不将它们列入《书录》和《汉书·艺文志》。历史证明,儒家的好恶并不能一手遮天。《神异经》一书由于它在历史和人文地理方面的巨大价值而终于流传下来,历见记载。《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四库全书》等都有著录。从内容和形式看,《神异经》与《山海经》一脉相承,都是先人地理见识长期流传、口耳相转以至有些夸大失实的产物。《山海经》的著作年代虽有争论,但学者无不定其为先秦作品,则《神异经》产生时代当距《山海经》不远。
虽然辨伪家们称《神异经》为伪书,清朝康熙皇帝却在事实的教育下为其辨诬。史载:
圣祖谕大学士等曰:书册所载,有不可尽信者。如风不鸣条,何以散天地抑郁之气,鼓荡万物?雨不破块,何以播种?又云囊萤读书,朕曾取百枚,盛以大囊照书,字画竟不能辨。此书之不可尽信者。亦有似乎荒谬而竟实有其事者。东方朔记北方有层冰千尺,冬夏不消。今年鄂罗斯来朝云,其地去北极二十度以上,名为冰海,坚冰凝结,人不能至。始知东方朔所云不谬。又从前有书吏三人,遍传西边异兽形图,部议重罪具奏,朕从宽免死,令其往觅是兽。后将军祁里德等来自军前,奏云,果有是兽,目在乳傍,口在脐旁,巡哨侍卫等曾亲见之。蒙古名其兽曰鄂布。又有飞者名曰积布,蒙古名恶人为鄂布泰积布泰,是即《山海经》所谓刑天无首,以乳为目,以脐为口也。故将发遣书吏放还。又《神异经》云:北方层冰之下有大鼠,肉重千斤,名为鼢鼠,穿地而行,见日月光即死。今鄂罗斯近海北地,有鼠如象,穴地以行,见风日即毙,其骨类象牙,土人以制碗碟梳篦,朕亲见其器,方信为实。又古人以天市垣为中国分野,朕始疑其说,细玩天球,合以地图,中国去赤道二十度至四十度,在谷雨、立夏、小满三节气,上天市垣亦去赤道二十度,恰与中国对照。始知古人分野之说确有所据,此又书之不可信而可信者也。[7]
近年有人撰文云东方朔为发现北极之第一人,即敷演康熙此论而成。我们能说《神异经》是伪书吗?
从史书记载看,东方朔确实知识渊博。《史记·滑稽列传》云:东方朔“以好古传书,爱经术,多所博观外家之语”。《汉书·东方朔传》云:“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县东)人。武帝初即位,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自炫鬻者以千数,其不足采者辄报闻罢。朔初来,上书曰:‘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三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又常服子路之言。’”齐人古来就有漫游各地,甚至下海远游(如秦徐福入海求仙人)的传统,齐学素称博大(如战国邹衍之大九洲说),长期生活于这种环境里,自己又如此好学,经书、传书、兵书及文史诸子书无所不读,东方朔的广见博识、知识丰硕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史载,在建章宫中,曾发现一只似麋鹿之物,武帝往观,问群臣,无人能识。召来东方朔,他马上说出这是“驺牙”,武帝于是赏赐给他数顷美田鱼池。[8]至于书中所载北极所有或酒泉情景,并不一定为其所亲见。因为以东方朔的生平排对,他年轻时专心读书习武,武帝初以上书自荐被任命为待诏公车,以后一直在皇帝身边任职,虽曾出使各地,但不可能到北极或尚为匈奴疆土的河西漫游。他的知识有的是亲见,有的凭读书,有的得之听闻。不管在家乡还是在朝廷,他都可以接触到无数人士,加上他本人好奇心甚盛,搜集并著录这些闻见,是不困难的。
汉武帝征召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在建元元年(前140年)和元光元年(前134年),第一次为丞相卫绾所阻,第二次才招来董仲舒、公孙弘等人。东方朔之被召,似亦在第二次,即公元前134年。《神异经》的著成应在此前后。后来,霍去病通河西,汉武帝要在河西建郡,当征求博学之士如东方朔等人的意见。东方朔已知西北荒中有一神奇的酒泉,遂建议武帝以其为郡名,应该是顺理成章之事。否则,为什么武帝在平河西后“乃复赐东方生钱财甚多”[9]。至于武威地名,是彰扬皇朝武功和军威的颂词,由谁出此主意就并不重要了。
从以上考证,我们得出的结论是:酒泉郡名,系以泉命名,具体说是因武帝初东方朔著《神异经》之书,记载西北荒中有一其味如酒的酒泉而得名。
酒泉又名金泉,本来自传说,加以当地古来多泉[10],所以要落实其具体方位就有一定困难。《神异经》云其泉池“广一丈,长深三丈”,汉唐诸家只泛言城下有泉,而不具体。比较明晰的记载,见于明清。
明修《肃镇志》云:“有崔家泉在城东北一里崔家庄侧,涌出清泉碧澄,北流,人疑以为酒泉,但色味不同。又有路家海子,在城西二十五步,汪洋不竭,水色稍黄,人亦称酒泉。”[11]
清康熙间,学者梁份遍游陕甘,著成《秦边纪略》(又名《西陲今略》)一书,其中言:“肃州周为西戎地,秦为月支国,汉元狩二年,霍去病破昆邪,始开置酒泉郡。因城东北一里许有泉,色黄而味如酒,故以名郡。”[12]
陶保廉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随侍其父陶模由西安到迪化(今乌鲁本齐)赴任,将沿途日记整理成册,以《辛卯侍行记》之名刊印,其卷五云:“二里,永固桥。讨来支渠绕城东北流者也。半里酒泉官厅。古称泉味如酒,今饮其水不甘。上有亭台,左文襄重修。半里东关。二里进东门,题曰‘镇绥华夷’,经大街,住试院。”[13]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吴人寿、何衍庆纂修《肃州新志》言:“酒泉,在城东门外,其味如酒,因以名郡。颜师古曰:“城东北里许有金泉,其色黄,挹而尝之,略似酒。旧志云,东关厢外迤北一里,涌出清泉,碧澄如酒,北流入讨来河,即古酒泉郡也。缘在崔家庄侧旁,俗又呼为崔家泉”。又言:“路家海子,附近城西二十五步,旧有水汪汪不竭,相传有兽从水中出。水色稍黄,世亦以为酒泉,今已干枯。”
明清以来,人们似乎多认同崔家泉为古酒泉,所以屡有人在当地浚泉建亭以供宴乐赏游。《肃州新志》“酒泉亭”条云:“在东关外一里许,旧有亭。自顺治二年逆回米贼乱后倾圮。乾隆元年,西师凯旋,分巡道黄文炜上构北向大厅三间,前构八卦亭一座,北建南向厅事三楹,旁建东西廊房共十一间,西南角又建厅房三间,再东大门一座。中开水池,四面楹栏。泉眼有九,俗谓九眼泉。年久淤塞,浚之使通。池水澄清,夏凉冬温。绅缙名公、黄童白叟多游憩焉。同治四年间回叛,毁于兵。光绪四年,前署肃州牧张大镛奉饬修复,大致已具。”解放后,地方政府在此处建泉湖公园,1962年改名酒泉公园,浚湖植柳整治亭园,树碑纪其胜。《甘肃古迹名胜辞典》[“酒泉”胜迹]条言:“又名金泉,在酒泉公园内,旁立清宣统肃州兵备道廷栋书‘西汉酒泉胜迹’石碑一通。据《县志》载:泉本三眼,其水清冽,碧澄如酒,冬暖夏凉,永不结冰,冬日水气蒸腾,状如云烟,泉中常有气泡上升,类似金珠串线,蔚为大观。现今酒泉两眼干涸填实,仅存一泉,水泥围栏绕护,倾玉泼翠,喷涌如注,半亩澄潭。一汪绉绿,惹逗中外游客抛币掷银,兴味盎然。”[14]作为西汉胜迹的酒泉如今焕发出新的活力。
酒泉之水是否如酒,本来并不重要。况且明修《肃镇志》已说其“色味不同”,亲口尝过酒泉水的陶保廉也说“今饮其水不甘”。不过,关于酒泉来由传说之奇,意蕴之美,形态之生动却是不争的,泉似酒醇,抑或酒如泉涌?这亦泉亦酒的酒泉,自汉唐以来,汩汩涌动,牵触了几多文人墨客的情丝,留下了不少文人墨客隽永活泼的美谈和诗赋。
有《郭弘碑》载:东汉郭弘,颇受皇帝宠顾。一日见帝,帝曰:“欲封卿郡邑,何地好?”弘好饮,对曰:“若封酒泉郡,实出望外。”帝笑,后日果封酒泉郡王。
东汉末学者孔融以书咏酒泉,言:“酒之为德久矣。古先哲王,类帝宗,和神定人,以济万国,非酒莫以也。故天垂酒星之耀,地列酒泉之郡,人著旨酒之德。尧不千钟,无以建太平。”[15]
李白有《月下独酌四首》,其二云:“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16]杜甫《饮中八仙歌》有云:“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17]
明代学者王世贞有《凉州曲》一首,云:“玉门春色胜临洮,敕使东来赐锦袍。闻道酒泉香似酒,不烦银瓮贮蒲桃。”[18]
清人沈青崖《酒泉亭记》,更赋酒泉以灵性,言:“羽觞秩秩,酒酿葡萄,笳拍嘈嘈,声传觱栗。追霍骠骑之壮志,慕班定远之勋名。勇气豪襟,泉为之激焉。又有骚人墨卿,载笔从戎,试上龙堆,忽来鹿塞,望雪山而作赋,过嘉峪以留题。酌水品茶,临流敲句,虽无永和祓禊之乐,庶几其有揽辔澄清之意,而泉为之静焉。若夫九边夫老,常供飞挽之劳;六郡良家,久谙鼓鼙之役。狼烟息警,鹭堠常宁。创见曲廊,围绿波而掩映;忽看文榭,如飞鸟之骞腾。负暄荻岸,鼓腹柳阴,莫不共乐升平,欣欣自得,泉为之畅乎。”[19](www.daowen.com)
酒泉,确实是令古来酒中君子“心向往之”的酒都。
历代文人墨客如此歌咏酒泉,酒泉亦以其美酒而闻名天下,或许当地之水真的适合于酿造美酒。
抛开《神异经》的传说不谈,酒泉酿酒的历史至少也有2200多年。秦汉间居住于河西的匈奴人就会造酒。史书中说,公元前2世纪,匈奴人多次打击原居于敦煌、祁连间的月氏人,终于“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20],就是将月氏王的头盖骨做成了喝酒的碗。匈奴人视此头骨碗为宝物,只有在非常隆重的场合才拿出来使用。后来汉元帝初,汉朝车骑将军韩昌和光禄大夫张猛与呼韩邪单于盟约,就是“以老上单于所破月氏王头为饮器者共饮血盟”。匈奴军中还有以酒作为奖赏的规定,称“其攻战,斩首虏赐一厄酒”[21]。当地的匈奴人如果不会造酒,怎么会有酒器和以酒作为战功奖赏?
西汉王朝从内地大批移民到酒泉等地,史书中说,他们“保边塞,二千石治之,咸以兵马为务;酒礼之会,上下通焉,吏民相亲”[22]。这是说当地居民有机会与官吏一起饮酒。在酒泉屯戍的官兵亦有酒喝,如在敦煌(敦煌市今属酒泉)出土木牍背面之书信文字,言兵卒“甚苦候望,春时不和,幸伏吁和少公近衣进御酒食”[23]。途经酒泉的官员人等,地方也以酒食招待。20世纪90年代初在汉代悬泉置遗址发现的邮驿简牍《元康五年过长罗侯费用簿》,有为接待长罗侯常惠及其从者而酿酒的记录。简文言:“入鞠三石,受县/出鞠三石,以治酒之酿”;“入酒二石,受县/出酒十八石,以过军吏廿遮侯五十,凡七十人/·凡酒廿,其二石受县,十八石置所自治酒/凡出酒廿石。”[24]大体意思是,由效谷县(今安西)运来三石做酒用的曲子,在悬泉置自制成廿石酒,十八石用以招待经过的长罗侯常惠及其随行人员,二石交给县衙。
北魏,酒泉地区还出产在《酒谱》中称为“芳味绝妙”的名酒昆仑觞。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七言:“魏贾家累千金,博学善著作。有苍头善别水,常令乘小艇于黄河中,以瓠匏接河源水,一日不过七八升,经宿,器中色赤如绛,以酿酒,名昆仑觞。酒之芳味,世中所绝,曾以三十斛上魏庄帝。”古人在很长时间里不知黄河源头的昆仑山在何处,《后汉书·明帝纪》章怀太子注言:“昆仑,山名,因以为塞,在今肃州酒泉县西南。”其所谓昆仑山,即今祁连山。因而所谓昆仑觞,即酒泉之酒。所谓河源水,应指祁连山流出的雪水。
魏晋隋唐,整个酒泉境内似乎一般店铺都有酒出售。敦煌卷子中颇多沽酒的记载。如P.2930载:“绍建麦伍斗、粟柒斗,沽酒壹瓮,乾元寺起钟楼日人助用。”再如S.6981载:“粟叁斗,沽酒造水则道场帖酒伍杓。”都是寺院为搞建筑或做佛事而沽酒所记的账。
当时,酒泉最具特色的是芦酒。杜甫《送从弟亚赴河西判官》诗中有:“孤峰石戴驿,快马金缠辔。黄羊饫不膻,芦酒多还醉”的句子。宋人庄绰所作《鸡肋编》解释此诗句中的芦酒,道:“关右塞上……有夷人造噆(此字读cǎn,段玉裁注:玄应引作衔也,嗛、衔,音义同)酒,以荻管吸于瓶中。老杜《送从弟亚赴河西判官诗》云:‘黄羊饫不膻,芦酒还多醉。’”[25]荻与芦苇同为禾本科而异种,叶较芦稍阔而韧。此处之荻,当系芦字的互用。杜甫没有到过河西,却知道那里有以芦苇作管插于酒瓶中吸饮的芦酒,可见该酒在唐代士大夫中是名闻遐迩了。
明代肃王府的兰香酒也是当时的名品。清康熙间编成的《古今图书集成》经济食货典第二百七十四卷酒部,引《酒小史》之《酒名》中就有“肃王兰香酒”。由于当时北方蒙古势力横行,其铁骑经常揉躏河西居民,永乐二年(1404年)七月,明成祖曾“敕甘肃总兵左都督宋晟,令诸屯多酿酒,探知寇将至,置毒酒中及河井以避之”。[26]用毒酒来整治入犯的敌军,这倒是酒史中的一件异闻。
清朝西北著名学者洪亮吉在乾隆间因上书得罪,被遣戍伊犁,百日后才被赦还原籍。他终生好酒,品尽天下名酒,曾评论酒泉酒为天下第二名酒。他说:“考前代酒最著名者,曰‘宜城醪’、‘苍梧清’、‘京口酒’、‘兰陵酒’、‘霅下酒’,及酒泉郡本以酒得名。余曾历品之。究以‘山阴酒’为第一,酒泉郡酒及‘霅下’次之。‘兰陵酒’,今忻州兰山县酿酒法已失传。若‘宜城’、‘京口’酒,《南史》邵陵王纶传称‘曲阿酒’,皆重浊,又失之太甜,与今吴中之‘福真’、锡山之‘惠泉’相等,未见其美也。‘汾州酒’、‘沧州酒’,性又与‘烧春’同,自当别论。‘苍梧清’亦同‘烧春’(‘霅下酒’今名‘南浔酒’)”[27]。洪氏诗《自哈密至苦水铺作》云:“两车一马装亦华,后乘满载敦煌瓜。一旬戈壁苦无食,幸与瓜时适相值。日昨长流河,今日苦水泉。不复置茗椀,唯应进瓜盘。两旬遥遥入关口,纵剩数瓜当亦朽,即以车藏酒泉酒。”[28]洪氏酒瘾真大,他竟然装了一车酒泉酒,难怪称酒泉酒为天下第二美酒了。
酒泉之名及酒泉之酒的历史虽已成为过去,对今天酒泉在西部大开发中如何发挥地方人文和自然资源优势,推动地方旅游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当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注释:
[1]《艺术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65页。
[2]《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下册,第1022页。
[3]《太平寰记》,清光绪八年金陵书局本,第152页。
[4]清张澍:《二酉堂丛书史地六种》,甘肃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4页。
[5]清光绪八年金陵书局本误为《河西旧事》。
[6]《甘肃古迹名胜辞典》“酒泉胜迹”条,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322页。
[7]清·余金著:《熙朝新语》卷4,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影印本。
[8][9]《史记·滑稽列传》。
[10]唐章怀太子:《后汉书·张奂传》注言:“酒泉,县名,地多泉水,故城在今阳州晋昌县东北也。”
[11]见《嘉庆重修一统志》卷278,“肃州直隶州酒泉”条引。
[12]《秦边纪略》卷4“肃州卫”条,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校注本,第238页。
[13]《辛卯侍行记》,刘满点校本,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2页。
[14]《甘肃古迹名胜辞典》,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322-323页。
[15]《后汉书·孔融传》注引《孔融集》“与曹操书”。
[16]《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卷23。
[17]《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卷10。
[18]《茗斋集明诗》第261册。
[19]《肃州新志》。
[20]《史记·大宛列传》。
[21]《汉书·匈奴传》。
[22]《汉书·地理志下》。
[23]王国维:《流沙坠简》卷三,《简牍遗文考释》六,敦十四木简。
[24]见《陇右文博》2000年第2期张俊民文。
[25]《说郛》卷27。
[26]《古今图书集成》“经济食货典”第271卷酒部,第697册51页B上引《大政记》。
[27]《北江诗话》卷1,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5页。
[28]《洪北江诗文集》卷2,丛书集成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