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敦煌出土玻璃耳珰:证实中国古代制玻璃技术

敦煌出土玻璃耳珰:证实中国古代制玻璃技术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敦煌出土的玻璃耳珰敦煌市博物馆苏惠萍中国的玻璃制作技术,人们普遍认为是在公元5世纪左右由西方引进的。故而,从敦煌一座汉代古墓出土的玻璃耳珰,便被认定是西方产品经丝绸之路输入的。出自敦煌汉墓的耳珰无疑已成为装饰物了。故而,在敦煌汉墓中出土的玻璃耳珰,并非丝绸路上的交易品,而是中国自制的玻璃器物。

敦煌出土玻璃耳珰:证实中国古代制玻璃技术

敦煌出土的玻璃耳珰

敦煌市博物馆 苏惠萍

中国的玻璃制作技术,人们普遍认为是在公元5世纪左右由西方引进的。故而,从敦煌一座汉代古墓出土的玻璃耳珰,便被认定是西方产品经丝绸之路输入的。在敦煌博物馆,当人们看到标有“汉代玻璃耳珰”的展出文物时,都不禁惊异地提问:“耳珰是什么?汉代中国有自制玻璃吗?”

1982年,在敦煌南湖乡因被盗而开掘的一座汉墓(前206—220)中,出土了几件玻璃耳珰。墓主身份不详,棺盖已朽化,出土时的情况是耳珰与一些石珠、珍珠琥珀珠等装饰品以项链的形式摆放在尸体前胸,当然链接他们的丝线已不存在,是风化了,还是原本就没有,现已无可考。

古代的耳珰又叫耳屏,即耳环。为什么称作耳珰呢?说法有三:一是相传古时妇女妖娆,水性杨花,丈夫怕妻子乘自己熟睡后偷情,便在妻子的耳朵上坠挂一对叮噹作响的东西,使其无法悄然离去;而丈夫又可从妻子耳坠发出的叮img43声来控制妻子的行踪,故被称之为耳珰(铛)。二是说古时,妇女懦弱,随波逐流,喜听谗言,好妒嫉。族人们就在她们的耳上坠挂一些东西,让挡住或隔离那些闲言蜚语,消除妒嫉之心,故又被称之为耳珰(挡)或者耳屏。三是说人在暴死以后,七窍易流一些污物,为防止污物外流,影响遗容,人们便用小东西来堵塞他们的七窍,用来塞鼻的叫鼻珰,用来塞嘴的叫嘴珰,而用来塞耳的便被称之为耳珰了。可见,耳珰起初并不是装饰品,只是到了后来,才慢慢演变成为装饰品的。

出自敦煌汉墓的耳珰无疑已成为装饰物了。经专家鉴定,它的质地为玻璃。由于中国玻璃外来说的影响,它被认定和珍珠、琥珀珠一样是丝绸路上的交易品。但我国20世纪70年代中原地区两次考古发掘的器物,有力地否定了玻璃外来说的错误观点,证实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应用玻璃的国家之一。(www.daowen.com)

1972年,在河南洛阳庄淳沟一座西周早期墓葬中发现一个白色穿孔料珠,说明中国人至迟在3000前的西周早期就开始掌握玻璃制造技术了。继而,在1975年,陕西宝鸡茹家庄伯墓出土了上千件西周早、中期的玻璃管、珠,把我国自制玻璃的起点提前到公元前11世纪。这些玻璃中外专家用现代光谱鉴定得出共同结论是铅钡玻璃,他与西方的钠钙玻璃分属两个完全不同的玻璃体系。这一事实证明中国古代玻璃是利用一种特有的原料,独立创造出来的。在中国古代玻璃器又称琉璃器或料器,多为装饰品、艺术观赏品和寺院塔基中的舍利器。

中国玻璃是在冶炼青铜器的过程中出现硅化合物拉成的丝或结成的块而发明的。由于一些铜离子的侵入,因此呈现浅蓝色或浅绿色,这些半透明的鲜艳物质立即引起工匠们的注意,经过他们精工细作,便制成精美的玻璃装饰品了。

西周以后,中国玻璃制造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战国秦汉时期,玻璃的品种增加,色彩华丽。到汉代铸成“阳燧”,即利用太阳取火的聚光镜之类的玻璃器物,并由装饰品演进到礼器、器皿和殉葬品,盛行模仿玉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玻璃制造技术一度失传,也就在这时,即420—534年,西方玻璃制造技术传入中国。据《北史》、《魏书》记载:大月氏来华传授制造玻璃技术,并经丝绸之路大量进口西方玻璃器皿。到隋代初年,才由建筑家向稠参照制造绿瓷的工艺,重新制成绿色透明的玻璃。北宋,中国的玻璃工艺水平又有了很大的进步。明、清二朝,玻璃器种类增多。随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办封建社会,玻璃制造业也很快衰落下来,这是因为玻璃成分是铅钡,不耐高温,轻脆易碎,比起陶瓷、青铜、玉石来用途很小,因而发展缓慢。

因此可见,20世纪70年代,中原先后两次考古发掘出土的西周早、中期的玻璃管、珠,用铁的事实证明了早在公元前11世纪,中国人就已经掌握了玻璃制造技术,并创造出独具风格的铅钡玻璃。故而,在敦煌汉墓中出土的玻璃耳珰,并非丝绸路上的交易品,而是中国自制的玻璃器物。敦煌出土汉代玻璃,更加有力地推翻了玻璃外来说的错误观点,相信不久的将来,敦煌还会发现汉代乃至更早时期的玻璃制品,为开展中国玻璃以及敦煌历史的研究提供更多的资料。

(原文刊载《丝绸之路》1999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