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甘肃瓜州县浪柴沟陶款考证成果

甘肃瓜州县浪柴沟陶款考证成果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甘肃瓜州县浪柴沟发现的陶制钱范考证酒泉市文物管理局段应君2010年,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在瓜州县南东巴兔乡附近的浪柴沟发现大量古代陶制的钱范,其种类丰富,分布范围广泛,被初步确认为汉代钱范。汉代陶制钱范的发现对研究汉代货币政策的变化、陶器手工业技术、铸钱工艺水平等都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瓜州县浪柴沟发现的汉代钱范进行分类整理,并就相关问题进行考证。浪柴沟发现的陶铸范多集中在西汉晚期。

甘肃瓜州县浪柴沟陶款考证成果

甘肃瓜州县浪柴沟发现的陶制钱范考证

酒泉文物管理局 段应君

2010年,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在瓜州县南东巴兔乡附近的浪柴沟发现大量古代陶制的钱范,其种类丰富,分布范围广泛,被初步确认为汉代钱范。汉代陶制钱范的发现对研究汉代货币政策的变化、陶器手工业技术、铸钱工艺水平等都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瓜州县浪柴沟发现的汉代钱范进行分类整理,并就相关问题进行考证。

一、发现与实地考察结果

浪柴沟位于瓜州县南大约70多公里的东巴兔乡东面一个小山窝里,它北面环山,东南西三面是戈壁,与周边村庄隔绝,地理位置独特,南面有一眼泉水,水量充足,常年不歇,清澈见底,泉水流过的地方形成曲曲折折的小溪,茂密芦苇遍布整个山谷,使这里成了一个环境优美,水草繁茂,相对独立的封闭之地和世外桃源。有数十亩耕地,靠泉水浇灌,现在仍然有人耕种。浪柴沟(图一),宛如镶嵌在黄沙中的一颗蓝宝石,发现钱范的地点就在北面的一个山坡,紧靠山坡是一条季节性河流,山体为石质,但表面有厚厚的土层。散落的钱范与破碎的汉代陶片在一起。

图一 钱范出土地--浪柴沟

从地表非常丰富的文化遗存看,浪柴沟应该在汉代早期就有人居住。地面现存有古代的渡槽遗址(图三)即古代灌溉系统,散落大量汉代灰陶片,有汉代的瓮棺葬(图四),也有汉代的窑址,还出土了大量器形丰富的汉代灰陶制品等等(有考古资料为证)。

图二 浪柴沟发现的陶制钱

钱范(图二)为灰陶制,均为钱币的背范,很可惜没有找到钱币正面的范,所以无法准确断代。从残片看,钱范非常不规范,范的表面高低不平,薄厚不一,一范为多枚钱币,奇数和偶数不等,单个钱范厚约1厘米左右,每枚钱径为2.6~2.8厘米不等,范内钱肉薄厚不均,约为0.2~0.5厘米,穿为0.8~1.2厘米不等。

从范上可以明显看出,钱币有内廓和外廓,还有制作流槽的痕迹,但有的内外廓漫漶不清,有的甚至没有内外廓,还有的没穿,似乎为试制的钱范,也有可能是同时期制作冥币的钱范,因为本地收藏者见到过类似五铢的无文陶币。

图三 浪柴沟古代渡槽遗址

图四 浪柴沟汉代瓮棺葬

图五 浪柴沟遗存的古代窑址

图六 散落地面的大量汉代陶片

图七 现场采集的钱范残片

通过笔者现场考证和参阅相关资料后认为:

(一)钱范时代

此处有汉代同期诸多文化遗存,已经考古证实的有汉代窑址,瓮棺葬。还有大量散落在地表的夹砂陶片,说明在汉代甚至更早以前,这里已经有人类生存繁衍。经过和瓮棺以及汉代陶片对比,钱范材质与其他遗存陶片的材质基本一致,又略显粗糙,说明钱范应该与陶片属于同一时期或者更早,或者至少为汉代所遗存。

(二)五铢的钱范(www.daowen.com)

根据钱币陶范的尺寸,与汉代五铢对比,武帝的规制五铢以至于后来的郡国五铢(公元前118年),钱直径2.5厘米左右,重约3.5~4克。从尺寸来看,应该相似。因此,应该是汉代五铢的钱范。但从钱范的厚度看,薄厚不均,与汉代五铢相比差异很大,为此,也不排除冥币钱范的可能。

(三)盗铸钱范

因为汉代规范的制钱已经开始用铜制笵,在酒泉就出土过王莽时期的钱范,从图中可以看出铜范的文字为阳文,这样它就应该是母范,即制作范的范。自秦半两之后,已经开始用陶范或石范制钱,制造出了非常规范的钱币,而汉武帝规范钱制,制作出了非常精美,规格统一的五铢钱币,酒泉出土的钱范说明,西汉末年已经开始用铜范制作钱范来制钱。但是浪柴沟发现的钱范,表明粗糙不平,薄厚不均,大小不一,很不规范,说明非官方所制,应该为盗铸。

(四)私铸钱范

浪柴沟地处偏僻,与世隔绝,是私铸钱币的理想场所。私铸钱币是扰乱经济,粗暴掠夺的手段之一,所以历朝历代,对私铸钱币都给予非常严厉的处罚。但往往是屡禁不止,防不胜防。西汉到东汉期间,私铸钱币之风甚为猖獗,在居延汉简中,就有光武帝建武初年官府下达的禁止私铸的禁令(居延汉简资料),说明私铸钱币的现象普遍存在。而瓜州浪柴沟距今瓜州县城约70多公里,地理位置独特,有水有地,和外界基本隔绝,地处偏僻,人迹罕至,是私铸钱币的最理想场所。据说在民国期间还有人在这里私种鸦片,因此不排除古人利用独特的地理优势,私铸钱币的可能。

(五)冥币钱范

同时,我也认为,此钱范正面无文,薄厚不均,制作粗糙,也可能为制作冥币的范。的确汉代已经有制作、陪葬冥币的习俗,并且有实物出土,在江苏丹阳市就出土了汉代冥币,说明制作冥币已成为当时的丧葬习俗,也有酒泉当地收藏者他们见到过类似五铢的无文陶币。因此,不排除是古代制作冥币的范。

三、从浪柴沟陶制钱范看两汉铸钱技术的演进与铸钱业概况

中国最早的铸钱记录可溯至春秋时期。据《国语·周语下》记载,公元前452年,周景王就曾铸造大钱。到西汉以后,铸钱工艺在范片的设计,造型材料的选择,浇注系统的安排等方面都有新的发展。

汉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直接推动了铸钱技术的进步。从西汉初年以来,经过70年的恢复,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货币流通更为广泛,极大地推进了铸钱技术的发展。《汉书·食货志》云:“自武帝元狩五年初铸五铢钱,至平帝元始中,成钱二百八十亿万余。”另据《史记·平准书》的记载,汉武帝时曾出现过“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不可校”的情况。可见当时铸钱数量之巨。正是社会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需求直接推动了先进技术的采用。

浪柴沟发现的陶铸范多集中在西汉晚期。陶范主要造型材料是黏土。黏土颗粒小,加水后,质点间产生张力而相互粘连,因此陶范具有相当强度。黏土作为制范的基本材料,其优点是耐火性好,成本低,来源广泛。因此,铸钱技术日臻成熟的新莽时期便广泛采用了泥陶造型材料。这一特点应该说是两汉铸钱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

浪柴沟发现的陶制钱范应该为汉代五铢钱范,这些钱范是私铸钱范,所以大小不一,很不规范,或许地面发现的钱范,仅仅是废弃的试制品,也有可能是制作冥币的钱范,但也反映汉代的铸钱技术和铸钱手工业概貌。要获得全面科学的内涵,尚待更丰富的考古材料来充实与考古发掘工作的进一步深入。

参考书目:

[1]《酒泉通史》.孙占鳌主编.甘肃文化出版社,2011年版.

[2]《钱通》明胡我琨撰.余全有/译注.重庆出版社.

[3]《中国古钱币真伪鉴定》.江波、赵志编著.四川大学出版社.

(原文刊载《中国钱币》2011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