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肃北大黑沟摩崖石刻实地考察报告

肃北大黑沟摩崖石刻实地考察报告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肃北大黑沟摩崖石刻考释河西学院吴浩军瓜州县博物馆李春元大黑沟在肃北县城所在地党城湾东偏北约40公里(鸟道)处祁连山中,距党石公路约14公里。大黑沟中段山崖多由黑色变质岩构成,山石表面相对平整,有大量古代岩刻画[85]。与岩刻画大多刻在距地面较高处不同,这方石刻文字位置较低。大黑沟常年有冰川融水流淌,是十分优良的草场。从大黑沟回来后,笔者带数码图片和初步释读的文字向敦煌研究院李正宇先生求教,又释读出一些。

肃北大黑沟摩崖石刻实地考察报告

肃北大黑沟摩崖石刻考释

河西学院吴浩军瓜州博物馆 李春元

大黑沟在肃北县城所在地党城湾东偏北约40公里(鸟道)处祁连山中,距党石公路约14公里。因这里集中分布着数量可观的古代岩画而早为世人瞩目,并有学者多次实地访察[82]。在这些岩画中有一处摩崖石刻[83],在1987年的文物普查中被发现,流传出去之后,曾引起一些学者的关注[84],但迄今为止一直没有正式刊布,也未见专门的研究成果问世。2008年8月,笔者因编撰《酒泉金石录》之需,邀约瓜州县博物馆李春元先生前往进行全面考察,肃北县文化馆艾登馆长大力支持,派文物管理员浩斯巴依尔和苏力德随行协助工作。

大黑沟中段山崖多由黑色变质岩构成,山石表面相对平整,有大量古代岩刻画[85]。在这些岩刻画中有一处石刻文字。与岩刻画大多刻在距地面较高处不同,这方石刻文字位置较低。因年久月深,其中部分文字已被从山崖上滑落的泥土掩埋,泥土里生长着根系较深的杂草。用铁锹下挖约40厘米深,即露出全部石刻文字。我们对现场情况做了文字记录,并拍了照片。

大黑沟常年有冰川融水流淌,是十分优良的草场。距离石刻文字所在岩石约30米处有一家羊房子,生活用品齐全,铁锅里还有水,显然刚刚住过人。说明这一带人类活动比较频繁,但附近岩画和石刻文字没有人为破坏的迹象。由于刻写年代久远,岩石风化剥落,字迹漫漶不清,不能全部释读。从大黑沟回来后,笔者带数码图片和初步释读的文字向敦煌研究院李正宇先生求教,又释读出一些。现将释读结果抄录于下,并附照片4张,以供研究者参阅,并俟方家教正。

石刻文字从右至左共5行:

1.懸泉府主帥張思直,因當□□

2.寫鐫壁。

3.盈虧,□

4.幽巖峻險,谷內外草光精。

5.從人經爽代書,石包流名。

这些石刻文字分布面宽26厘米,高48厘米,行距3厘米,每字大小略有差异,约3厘米见方。书体介于隶楷之间,而近于隶书。结体因势赋形,不受拘束,笔锋苍劲有力,风格朴厚古茂,颇具魏碑风貌。

石刻文字以北约50米处的岩画中还夹有一些杂乱的题记,其中有“开皇二十年六月”的字样。距石刻文字约500米处沟口东侧台地上还有一处建筑物遗址,为呈L形相连的3个边长约20米的正方形构成。墙体为黄土夯筑,残高1.5米。从其形制规模看,绝非普通牧民建造的羊房子,而是更为正规、有着特殊用途的建筑物。

关于悬泉府,《新唐书·地理志》有记载,沙州敦煌郡置有三府,悬泉府即其一。[1]此外,亦见于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敦煌有一份开元十四年(726年)的“马社”文书,提到“悬泉府主帅”、“悬泉府校尉”以及该府“府史”、“兵曹”等职官,并记其下设“五团”、可出兵“千人”,府中还设有“马社”。[86]开元年间沙州的一份会计历上,还有“悬泉府别将”的记载。[87]吐鲁番阿斯塔那225号墓出土的一份武则天时期配置兵员的文书中,记载有敦煌豆卢军的兵员也要“散配空谷、悬泉”。[88]依据《新唐书·兵志》记载,唐代军府(折冲府)可分为三等,“兵千二百人为上,千人为中,八百人为下”。[1]悬泉府可出兵“千人”,起码也是一所中府,从上可见悬泉府为当时瓜、沙地区一处机构齐备、兵员众多的要府。[2]

另外,吐鲁番509号墓出土的一份唐开元二十年(732年)瓜州州府颁发给西州(今吐鲁番)百姓石染典的“过所”(类似于通行证)上记载,石染典由瓜州(今锁阳城)西行,途径悬泉、常乐(六工破城)、苦水(今甜涝坝古城)、盐池(今大疙瘩梁古城)等地,一路西去。过所上留有“悬泉守捉官”、“常乐守捉官”、“苦水守捉押官”、“盐池戍守捉押官”等勘验过所、向西放行的记录。[89]1965年莫高窟出土的一份唐天宝七载(748年)敦煌郡颁发给某人的过所上也记载,某人由敦煌东行,途径东亭(即盐池)、苦水、常乐、悬泉,而达晋昌郡(瓜州),期间在悬泉府停留了二三日,由悬泉“守捉官镇将靳崇信”勘验放行。由此可知,悬泉府居于交通要道,设置守捉官,负有对往来人员签押勘验过所之责。

而瓜州踏实破城子城垣高大(城基宽约5米,顶部宽1.5米,残高6.5米),马面、墩台、瓮城、龙尾齐全,规模甚巨(南北长280米,东西宽150米),又地当丝绸之路东西交通大道(东南距锁阳城27公里,西北越截山子达六工破城28公里),向南沿榆林河谷又可抵达榆林石窟以至青海高原,位置十分显要。据此,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李并成先生认为,踏实破城子为汉敦煌郡广至县城,唐代改置为悬泉府,五代宋初归义军时则置为悬泉镇,宋代以后废弃。[3]大黑沟在踏实破城子西南方向祁连山中,距离约100公里(鸟道)。

敦煌研究院李正宇先生则认为:“悬泉府所在未详,或以为在今瓜州县锁阳城镇西北破城子。而锁阳城镇西北之破城子唐属瓜州,沙州军府不合置此。余疑在子亭城或石包城。”[4]冯培红在论及悬泉镇时虽然也肯定:“悬泉镇,位于瓜州城西今安西县踏实乡西北之破城子,属瓜州。”但他又补充说:“关于悬泉的地名,较为复杂。唐代前期以‘悬泉’命名者颇多,如沙州境内有悬泉水、悬泉谷、悬泉驿、悬泉乡、悬泉府,瓜州境内有悬泉镇。”观点与李正宇先生接近,即悬泉府在沙州,而悬泉镇在瓜州,两者地望并不同一。去[5](www.daowen.com)

关于张思直,传世文献和敦煌遗书都没有记载,但敦煌遗书P.3877《唐开元四年(716年)沙州燉煌县慈惠乡籍》记有张思庆[6],P.3354《唐天宝六载(747年)燉煌郡燉煌县龙勒乡都乡里籍》记有张思恭[6]168,P.3359《唐天宝年代(750)燉煌郡燉煌县差科簿》记有张思悊、张思云、张思会、张思俨、张思臻[6],S543《唐大历年代(772年)沙州燉煌县差科簿》记有张思质“年五十六,老男”[6]。《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二“开元十年”条也记载:“(北庭节度使张)嵩乃遣疏勒副使张思礼将蕃、汉步骑四千人救之,昼夜倍道,与谨忙合击吐蕃,大破之,斩获数万。自是累岁吐蕃不敢犯边。”[7]张嵩即张孝嵩,在敦煌曾留下“斩龙”的传说,被称为“龙舌张氏”。这些资料虽不能直接证明张思直其人的籍贯仕履,但张氏家族在唐代早期乃是敦煌地方高门大户,人口众多,英才辈出,却是不争的事实。从而,张思直以敦煌大户出身,任职悬泉府的可能性很大。

综合这方摩崖石刻及其周边的岩刻画、题记、建筑物等各方情况,以及唐代悬泉府的设置,可以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1.石刻文字字迹遒劲、圆润,刀法娴熟,并且书写格式讲究,如“张思直”前,“主帅”之“帅”字在该行中错开靠右书写。显然,这些文字不是随意刻画上去的,而应是为某种目的专门书写之后由专门从事刻字的工匠刻上去的。

2.残存文字为我们提供了一些信息:悬泉府主帅张思直因某个原因,或出于某种目的,专门书写了相关文字,派人到此处镌刻于崖壁;文字描述了大黑沟的地理形势和水草丰茂的情况;这段文字的刻写者或亲临现场主持其事的是张思直手下一个名叫“经爽”的随从人员;当时这一带由驻石包城的官员直接管辖;摩崖石刻的目的是为了流芳百世。

3.周边的岩刻画,包括“开皇二十年六月”的题记都是用某种工具敲凿出来的,由无数小点构成,没有发现刀刻的痕迹,而这方石刻文字却刀法娴熟。据此可以推测,石刻文字与岩画无关。而据其书体及唐代悬泉府的设置,刻写时间当在唐代早期,至晚在吐蕃侵占瓜、沙二州之前(吐蕃于公元776年攻占瓜州,781年攻占沙州)。

4.大黑沟一带在当时水草丰美,很可能是悬泉府官营牧场,沟口东侧台地上的建筑物遗址即其管理机构所在地。

参考文献

[1]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十地理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二十五史本,1986:4243.

[2]李并成.大漠中的历史丰碑——敦煌境内的长城和古城遗址[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125.

[3]李并成.汉敦煌郡广至县城及其有关问题考[J].敦煌研究,1991,(4):85~86.

[4]李正宇.古本敦煌乡土志八种笺证[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8:93.

[5]冯培红.归义军镇制考[J].敦煌吐鲁番研究(第9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269.

[6]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一辑)[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141.

[7]司马光.资治通鉴(第13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6:6752.

(原文刊载《敦煌研究》2009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