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西河滩遗址发掘:主要收获及意义

西河滩遗址发掘:主要收获及意义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河滩遗址发掘主要收获及其意义西北大学赵丛苍西河滩遗址地处甘肃省酒泉市清水镇中寨村,坐落于一条自南而北流向的季节性河流东岸二阶地上,因为其位于中寨村居民点之西,故名西河滩遗址。西河滩遗址包括史前时期和汉至魏晋等几个时期的遗存。而史前时期遗存,遍布于遗址全域,文化内涵丰富,其发掘收获具有重大学术意义,现概述如后。西河滩遗址大量烧烤坑的发现,对这一认识有一定的证明。

西河滩遗址发掘主要收获及其意义

西北大学 赵丛苍

西河滩遗址地处甘肃省酒泉市清水镇中寨村,坐落于一条自南而北流向的季节性河流东岸二阶地上,因为其位于中寨村居民点之西,故名西河滩遗址。据我们调查得知,遗址面积约180万平方米。

为配合国家重点工程西气东输管道施工建设,并由于我校考古专业学生发掘实习和学术研究的需要,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我校文博学院考古系联合,先后于2003年和2004年对该遗址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揭露面积10000余平方米,同时进行了大范围考古钻探,取得了十分有意义的成果。

西河滩遗址包括史前时期和汉至魏晋等几个时期的遗存。目前所发现的汉至魏晋时期遗迹有陶窑、墓葬等,虽具有一定研究价值,但非属本遗址的主体堆积。而史前时期遗存,遍布于遗址全域,文化内涵丰富,其发掘收获具有重大学术意义,现概述如后。

房屋基址共发掘50多座,有半地穴式和地面式两种。半地穴式房址平面皆为长方形,地穴深度在0.25~0.6米之间,室内地面均经硬化处理,并有一至数个烧烤坑和数个储藏坑。地穴周壁或外围排列有疏密不等的柱洞,多设有门道,门的朝向多为东、南。地面式房址平面形式较为复杂,其中有长方形的单室,也有长方形主室附加半圆形或长方形的后室和侧室的多室形式。一座“三室一厅”结构的房屋基址,设计精巧,让人叹为观止。地面式房址的地面也经硬化处理,墙体为木骨泥墙形式,房门亦多为东、南向,有的门开于北面者,在门前设有挡风墙。房屋大小有别,面积一般为20平方米左右,最大者超过100平方米,小的不足10平方米。房屋排列有一定规律,说明是经过有意安排的。

以往在戈壁沙漠地区的遗址发掘中,房屋基址仅有少量发现,使相关问题的研究存在很大困难。本次发掘的房屋遗迹,不但数量大、类型多样,而且信息了解得全面,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突破。

发掘出大量的烧烤坑,计有370多座。烧烤坑的形式多样,平面形状有圆形、长条形和不规则形,坑壁多内斜,底部形状有平底和圜底。口部直径多为1米左右,较大的口径超过2米,小型者有的口径不足0.2米。烧烤坑内一般保留有大量的灰烬,坑壁多经烧烤而形成坚硬的红烧土层。坑内出土有陶器残片、石器和动物骨骼,其中有些动物骨骼被烧烤成黑色。

烧烤坑是我们通过城固宝山遗址发掘而首先认识的一种考古学遗迹,并第一次在学术界提出“烧烤坑”这一考古学术语[92]。我们曾经指出,烧烤坑有可能是古代人曾经普遍使用的一种炊事形式,其遗迹应当存在于较广大的地域内[93]。西河滩遗址大量烧烤坑的发现,对这一认识有一定的证明。我们将进一步关注和思考这方面的问题。

发掘出储藏坑80多座。储藏坑一般置于屋内,也有在户外的。有大、小型两类,小型者数量最多。小型储藏坑多作坑壁较直的筒状,直径多为0.6米左右,深度一般0.6~0.8米;也有口小底大的袋状坑,较筒状坑稍深。坑内的出土物有陶器、石器、骨器以及动物骨骼等,由此可知其功用主要是储藏日常生活类用品。在一座房屋旁边的一个储藏坑(J2)中,沿坑壁一侧高出于坑底约20厘米的台阶上,遗留较多的动物骨头,有头骨、肢骨、肋骨等,成组放置,排列有序,应是当时人储藏待用的肉食品未及取用而形成的遗存。大型储藏坑平面皆为圆形,直径多在2米左右;深度一般为1.5米左右,也有超过2米者。F41内有3个相连排列的大型储藏坑,以建筑物覆盖,大约是具有专门用途的仓储类设施。

如此多数量、多种类的储藏坑的发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史前西河滩人富有特色的生活方式。在当时生产力水平还较低下的情况下,人们以积极的态度,因地制宜的创造着有利于自己生活、生产的各种设施,努力改善生存条件以提高生活质量。这是耐人寻味和有待深入研究的。(www.daowen.com)

祭祀坑共发现20余座。皆设于房屋建筑内或其近旁,多以整羊或附带以陶器等器具埋祭。根据祭祀坑的位置推测,有的属于奠基性质,有的则可能是由于某种宗教礼仪活动需要而设的祭祀坑。

陶窑发现有7座,其中以一组组合式陶窑最富有特色,其是在一个长约2米、宽1.5米、深2米左右的长方形坑的西、北两边,西边坑沿并排设有3座窑,西边坑沿1座窑。窑室平面形状,其中3座为圆形,1座呈较长的不规则形。窑壁有坚硬的红烧土层,窑室内存留有陶器残片等遗物。窑内发现的陶器与该遗址其他各类遗迹中出土的大部分陶器作风一致,说明当时人们日常使用的陶器,基本上是就地烧造的。陶窑散置于居住区内,未划分出专门的制陶区。其对于西北地区史前时期陶器制作的技术水平、生产规模、产品属性等方面问题的讨论,增添了有价值的新资料。

发掘墓葬3座。为竖穴土坑的形式,墓主人骨骼较乱,应属于迁葬所致。随葬器物有陶器,玉、石器,骨器等。墓葬发现虽然数量不多,但它使我们了解到当时埋葬习俗等方面的宝贵信息。

畜圈遗存的发现。于遗址北部居住区的较空旷地带,在面积约200平方米的范围内,分布着密集的牛、羊蹄印,周围有数量较多的柱洞,我们认为这很可能是当时圈养牲畜的畜圈遗存。其对于了解和认识史前西河滩人的经济生活方式,进而研究和探讨古代家畜饲养发展情况以及与之相关的学术问题,是难得的重要资料。

发掘中出土了一定数量的陶器和大量的陶器残片。陶质以夹砂陶为主,细泥陶少见;陶色以褐色陶占多数,其次有红陶以及橙色陶等。素面陶在陶器中的比例较大,有一定数量的彩陶。陶器种类以罐最为常见,其中夹砂褐陶的鼓腹双耳罐是数量最多的器物,其次为双耳或单耳的彩陶罐以及器盖,还有单耳彩陶杯、彩陶盆、纺轮等。彩陶大致可分为白地红彩和红地黑彩两大类,花纹常见三角折线、横直线、短直斜线以及由其组成的三角形等几何纹样,有些彩陶的器表打磨光亮,饰纹细密,十分精美。

石器出土数量众多,其中主要是细石器。细石器中有石叶、刮削器、尖状器、石核等,质地精良,制作精致,有些石叶的刃缘锋利如蛰。大型石器中有打制的石斧、盘状器,磨制石刀、石凿、石纺轮等。

骨器也有一定数量的出土,其中骨针、骨锥较多,骨铲、骨镞较少。其中一枚长约5厘米的骨针制作十分精美,针孔之小,可穿过现今缝纫用的细号线。另外还发现较多加工精细的穿孔骨珠,当为项饰等装饰品的组件。

从陶器等文化遗物反映出,西河滩史前时期遗存包含有河西马厂类型因素、齐家文化因素、四坝文化因素和西河滩史前遗存的自身因素,其中西河滩自身因素相对为主。四坝文化是主要分布于河西走廊西部的一种属于早期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其年代约当公元前2000年至前1600年。有观点认为,四坝文化是在河西马厂类型文化的基础上,吸收齐家文化某些因素发展而来。西河滩史前遗存似显示出其处于河西马厂类型向四坝文化的过渡性形态,具有一定特色。此类文化遗存在河西走廊西部地区有较普遍发现[94],而西河滩遗址的此类遗存最为丰富,因此我们提出西河滩遗存的概念,用于指代较广泛分布于河西走廊西部地区的此类考古学文化遗存。

西河滩遗址是河西走廊西部地区首次发掘的一处史前时期大型聚落遗址。其规模之大、文化内涵之丰富,为我国西北戈壁沙漠地区所罕见。其对于河西走廊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的建立,进而全面认识我国西北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的类型与分布等,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同时它也是西北地区聚落考古方面研究的一个难得的典型案例。通过该遗址的发掘,还为我们今后客观的认识我国西北部戈壁沙漠地区古代遗址的现状及其内涵,以及发掘方法方面,获得了启示性的积累,这在我国考古学发展史上,不啻具有重要的意义。

(原文刊载《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