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沿革
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西汉初年(前2400—140),锁阳城与所在河西地区一样,系羌、乌孙、月氏、匈奴等少数游牧氏族部落居住区,他们从事游牧和农业生产,在安西县桥子东北兔葫芦、鹰窝树、河东乡五道沟、布隆吉乡潘家庄等地发现大面积史前文化遗址,包括大型居落址、制陶区、墓葬区和石器制作场,出土大批石器生产工具、陶器生活用具以及装饰品。汉武帝元狩至元鼎时(前122—前110),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在瓜州设置渊泉、冥安、广至三县,属敦煌郡。西晋改属晋昌郡,领渊泉、冥安、广至、宜禾、伊吾、新乡、会稽、沙头八县。北魏改属敦煌镇,隋改常乐郡,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置瓜州,五代、宋、西夏、元相沿,明改罕东卫,清属安西直隶州,民国改安西县迄于今。
二、生态环境变迁
由于历代屯垦,唐开元时(713—741),河西地区政治稳定,经济、文化繁荣。瓜州外围生态环境主要是湿地草原和农耕田园风光。根据1965—1985年国家测绘总局、甘肃省测绘局测绘1∶10000、1∶50000地形图、航空拍摄地形图,甘肃瓜州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处长、高级畜牧师宁瑞栋和笔者近18年来地面勘察,发现东起萧家地古城,西至西汉宜禾都尉昆仑障(今六工城),南起祁连山支脉长山子北麓、十工山北麓,北至疏勒河以南,在此广袤区域,分布着汉、唐、宋、元时期遗留下来的农田水利遗迹35万亩,比现瓜州县总耕地面积23万亩还多12万亩。可见当时开发土地的规模是比较大的。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唐王朝急调河西节度使封常青,率凉、甘、肃、瓜、沙五州军队平叛,河西空虚,吐蕃趁虚占领。开元十五年(727年),瓜州陷于吐蕃,至唐末五代,共失陷七次。瓜州屡遭吐蕃侵扰,导致大片田园荒芜,草场退化;唐末,古冥水由玉门昌马大峡谷北口改道北流,瓜州居民无水源依赖,被迫向十工山北麓疏勒河下游迁移,以开辟新的农牧区。五代宋初以后,瓜沙曹氏政权,西夏、元相继统治瓜州,着力开发经营这一带,使该地生态环境基本恢复汉唐时期面貌。明嘉靖三年(1524年),关闭嘉峪关,玉门、瓜州、敦煌遂为吐鲁番回民所有;又,冥水自昌马峡谷北口完全断流,致使600平方公里土地缺水,植被大片枯死,加上强烈的偏东风长期侵蚀地表,如今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已不是古代的草地田园风光,而是风蚀台地连绵起伏、沟壑纵横的不毛之地,古代水势潦波的古冥水变为寸草不生的干河床。
三、历史考古价值与自然保护区建设
作为唐河西重镇——瓜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锁阳城是中国历史地理教科书中唐瓜州断代史标志,同时是我国惟一保存完整的隋唐古城,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地理、考古学方面均占有十分重要之地位。
由于众多专家学者坚持不懈地工作,积累了大量调查资料和丰富经验,为在锁阳城及其附近建立集古遗址与生态为一体的自然保护区、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案创造了条件。
1957年3月,甘肃省文化局将锁阳城列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2月,甘肃省人民委员会正式公布(1981年9月重新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8月,安西县政府发布《关于保护历史文物的通告》,进一步明确了锁阳城及其周围生态环境保护范围。1986年12月,甘肃省政府批准成立瓜州自然保护区。1992年,国务院公布成立甘肃瓜州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锁阳城包括在内);同年8月,瓜州县政府批准成立锁阳城文物管护站、甘肃瓜州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锁阳城管护站,隶属瓜州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和瓜州县博物馆双重领导;10月,瓜州县政府发布《关于加强锁阳城保护工作的通告》,《通告》划定围栏以内(占地4平方公里)为核心保护区,围栏以外386平方公里为一般保护区。保护区内共分布各类不可移动遗址87处,其中史前文化遗址2处,汉唐古城遗址8处,烽燧22处;汉、唐、宋、元房址14处,窑址16处,汉、唐、宋、元农田水利遗址6处;汉冥水古道6处;汉唐墓群6处(墓葬2200座);唐、宋、西夏、元寺庙、塔古建筑4处;石窟寺3处(东千佛洞、碱泉子石窟、旱峡石窟)。这处占地近400平方公里、文物分布密集、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的特大遗址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为全国罕见。按照国家对大遗址(包括周边古环境)保护的战略方针,将其完整保存下来,以供中外史地、考古、生态学专家进行研究,供游人参观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四、野生植物分布
以锁阳城、南岔大坑汉冥安县城为核心区向东北延伸至长沙岭标志——东西长386米、南北宽264米、高58.5米的大沙丘(顶部立测绘坐标),向西延伸至锁阳城以西3.5公里西沙门红柳沙丘边缘,在208平方公里的狭长地带内,分布着胡杨、红柳、梭梭、黑柴、白刺、麻黄、芨芨、甘草、苦参、苍耳、滨草、罗布麻、泡泡刺、骆驼刺、裸果木、红沙、霸王、芦苇、荒漠锦鸡儿等适应极旱荒漠生态区域生长的沙生植物种群,植被覆盖率达25%~30%。高大的红柳沙丘形成一道连绵起伏的天然屏障,保护着众多文物古迹以及桥子乡东部沙地边缘的大片耕地、坝塘、沼泽水草地。锁阳城核心保护区面积2.5平方公里。红柳种群是植物种群的代表性植被,集长穗、细穗、多枝、甘蒙等10个属种,另外,还有原始古地中海遗留珍贵种属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黑柴、裸果木以及常见植物白刺、泡泡刺、骆驼刺、独科独种寄生根植物锁阳等,成为以红柳种群为主、其他植物种群为辅的多样化生态环境区域。红柳开花花期长,从每年5月中旬开花,一直持续到10月中下旬重霜冻来临前,景色壮丽。经过40余年严格管护,已形成庞大集生种群,40年以上生红柳由地面到沙丘顶一般高6~8.5米,最高达9.5~16米,茎干直径达6~20厘米,根茎深入地层达8~20米,如同一把把巨型绿伞,将一座座高大的沙丘封固,保护着这座世界知名的千年古城。在锁阳城内城西墙外生长着六丛瓜州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他荒漠区域早已绝迹的野生豆科植物稀有种——盐豆木(铃铛刺)。长沙岭兔葫芦,鹰窝树两处史前文化遗址,附近沙丘地带生长着3.5平方公里成片野生胡杨林,维护着沙地生态平衡。枯朽的大树干直径0.8~1.2米,经年轮测定,树龄200~300年以上,说明生长相当缓慢。
锁阳城保护区还分布着国家一级保护珍稀动物金雕、大、大头羊(盘羊),二级珍稀动物黄羊(鹅喉羚)、荒漠斑猫、狼、绿头鸭、赤麻鸭等哺乳类和鸟类动物。20世纪80年代中叶,国家以法令形式实行禁猎,野生动物数量逐渐增多,种群逐步扩大。锁阳城东、南、西三面乃至长沙岭东西200平方公里古冥水流域,为沉积黄土和风蚀黄土层,这里原为汉冥安县、唐、宋、西夏、元农牧区,地处祁连山支脉长山子北麓缓坡戈壁边缘地带。由于冥水断流长达400余年,地下水位低,且地面无明水补充,使这一带植被稀少,覆盖率不足5%~10%。加之强烈的偏东风长期侵蚀,长沙岭周围(包括兔葫芦、鹰窝树遗址)30平方公里风蚀地貌区已形成沙丘87座,每年以12.5米的速度由东向西面的桥子乡村庄、农田、草地及其全乡农业灌溉命脉坝塘逼近。近年来,由于大批移民迁入,乱砍滥挖胡杨、红柳当燃料,滥挖白刺根、甘草当药材倒卖给药贩子,谋取经济利益,使该保护区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1999年7月中旬,笔者会同中国长城学会组委会主任赵爱民先生勘察安西汉代长城烽燧遗址,发现瓜州县城南移民开发区移民48人,开四轮拖拉机8辆,在远离县城西北90公里的西湖南沙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南沙窝红柳长城南侧大规模砍挖白刺根,不但破坏了沙地生态,而且对文物安全构成威胁。
五、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及文物保护
(一)区域划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甘肃省自然保护管理条例》,可将锁阳城和南岔大坑汉冥安县城划为两处核心区以及相应的缓冲区和实验区。甲区范围东起空心墩西侧围栏,西至西沙门红柳沙丘西缘,南起测绘座标风蚀台地,北至草地羊房子,占地16平方公里;乙区即南岔大坑冥安县城,东起冥水古道入口处,西至汉转台庄子,南起古水渠大烽燧,北至冥水古道北红柳大沙丘,占地14平方公里。核心保护区内,严禁随便进入实验区、缓冲区,严禁开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须经省级以上环保、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批准,才能开展驯化、繁殖珍稀野生动植物的种群实验活动。
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以外的自然保护区应划定为:东北至冥水古道北红柳大沙丘,东至汉冥水墓群西边缘,东南至古渠大烽燧,南至长山子北麓,西南至测绘坐标风蚀台地,西至西沙门外荒地,西北至草地羊房子,北至石头泉子沼泽地,占地面积80平方公里,严禁砍挖野生植物、开垦荒地、挖运沙土以及狩猎活动,严禁攀援践踏城墙及其他文物保护单位。(www.daowen.com)
(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意向
该保护区历经400余年风蚀切割,地表腐蚀质沃土覆盖层被揭去,土质贫瘠,支离破碎。又由于生态环境恢复周期长(一般为30—40年),因此,在进行大面积防风治沙、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过程中,早、中期需投入大批资金,但几乎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只能在晚期(后10年),待生态环境恢复正常后,方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三)实施方案
2001—2002年,做争取和引进项目资金前期准备工作。2003—2010年,实施一期工程,先将两处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用高架网刺丝围栏封闭,进行科学试验,逐年封闭一般保护区。打机井200眼,抽取地下水,埋设地下输水管道向地面渗漏,或修建40公里明渠引灌疏勒河流域农业开发区总干渠水,可大大降低用水成本。本期工程主要使风蚀地貌区和沙丘地带在不改变古环境风貌前提下变为湿地,使随风飘荡的野生植物种子落地生根存活,覆盖裸露地表,逐渐变为绿地。在实验区进行野生植物栽培有性繁殖试验,将当地产长穗、多枝、甘蒙等特有红柳种群母根2~3年生枝条截成15~20厘米短截,进行扦插法实验20~30亩,每亩8万~10万株,两年后移植。胡杨、红柳、白刺、泡泡刺、骆驼刺、罗布麻、麻黄、霸王、黑柴、裸果木、沙拐枣、荒漠锦鸡儿等适应极旱荒漠地带生长的野生植物种子进行人工种植实验250~500亩,两三年内成活率可达40%~50%,10年内扩大到2500~3500亩;与此同时还可进行人工撒播湿地实验,10年内达到2万~3万亩,成活率可达30%~40%,3~5年内生长成聚落种群,覆盖地面40%~60%,形成防风固沙天然屏障,起到小区域气候调节作用。
二、三、四期工程(2020—2040年)主要是持续扩大一期工程所进行的各项科学实验,使扦插红柳实验基地达到2000~3000亩,为其他荒漠自然保护区提供大批种苗,以增加瓜州锁阳城保护区经济效益。人工撒播野生植物种子达到6万~8.5万亩,成活率可达30%~40%,使80平方公里保护区披上绿装,基本恢复汉、唐、宋、元时期生态景观。与这三期工程同步进行的还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小范围种植农作物,进行道路、野生植物种群分带建设,进行苁蓉、锁阳、枸杞等野生中药人工栽培有性繁殖实验,以缓解本地及其他地区此类中药资源匮乏之局面。
对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整修加固,如2002年4月下旬起,由甘肃省文物局立项,由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石窟保护研究所承接的锁阳城西北角墩周围积沙清理和角墩抢救加固工程,使其得到有效保护,以加强文物和墓葬研究,揭示其文化内涵。如锁阳城南M1唐墓,葬制规格高,随葬物品位高,反映了盛唐时期瓜州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最后5年,为本保护区配置完善养护阶段,使其进入正常循环。
六、自然保护区未来20年综合效益
首先对该地区极旱荒漠生态环境进行大规模综合治理,取得成功经验后,再向周边地区(包括疏勒河流域及其他省区21世纪极旱荒漠生态区域)推广综合治理经验和文物保护经验。彻底改变数百年来人为和自然造成的极旱荒漠景观,为子孙后代留下一大片绿地和一份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
为普氏野马回归安西原产地繁殖实验,以及其他珍稀及濒危野生动植物繁殖实验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人工栽培野生中药锁阳、苁蓉、枸杞、甘草等,制成若干个系列产品,在国内外销售,以增加经济收入。
大遗址保护区的建成,可为中国乃至世界21世纪大遗址保护提供成功经验和科学依据,为中外考古学界、历史地理学界、生态学界提供良好的研究场所。锁阳城、汉冥安县城两处特大遗址保护区至今保护着明中叶500余年以来的古环境风貌,保护区内无任何违章建筑和污染源,这在全国大遗址保护区中极为罕见,为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奠定了基础。
通过大遗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开展生态旅游观光活动,增强广大群众对文物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1]李春元.安西建置沿革考[M].瓜沙史地研究[C].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6.
[2]李春元.唐瓜州与其墓葬群[J].敦煌研究,1999,(4).
(原文刊载《丝绸之路》2011年第18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