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汉敦煌郡冥安、渊泉二县城址考:研究文集现已推出!

汉敦煌郡冥安、渊泉二县城址考:研究文集现已推出!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敦煌郡冥安、渊泉二县城址考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李并成《汉书》卷28《地理志》载,敦煌郡领县六:敦煌、冥安、效谷、渊泉、广至、龙勒。笔者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经过几次实地考察,并结合文献、考古材料,对汉冥安、渊泉二县城位作一新的探讨。沙州故城亦即汉唐时期敦煌郡、县的治所。

汉敦煌郡冥安、渊泉二县城址考:研究文集现已推出!

汉敦煌郡冥安、渊泉二县城址考

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所 李并成

汉书》卷28《地理志》载,敦煌郡领县六:敦煌、冥安、效谷、渊泉、广至、龙勒。对于这些县城的位址许多学者曾作过考证,但说法不尽一致,今天仍是敦煌学研究中的热门论题之一。笔者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经过几次实地考察,并结合文献考古材料,对汉冥安、渊泉二县城位作一新的探讨。

前人对冥安、渊泉二县城址的考定,笔者所见有下列诸种:

1.《元和郡县图志》卷40“瓜州”条云:“晋昌县,本汉冥安县,属敦煌郡,因县界冥水为名也。……武德七年(624年)为晋昌县。”《通典》卷174“瓜州”条亦曰:“晋昌,汉冥安县地,武德四年(621年)改置今县。”《旧唐书·地理志》、《太平寰宇记》卷153、《舆地广记》卷17、《太平御览》卷165等古籍亦如是记载。《舆地广记》还特别指出,唐晋昌县即“置于冥安故城。”《明一统志》卷37亦云:“晋昌废县,在故瓜州北,本汉宜(冥)安县,属敦煌郡,隋改常乐县,唐改曰晋昌。”可见汉冥安县城即唐的晋昌县城。

2.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64“沙州卫”条载:“常乐城,在废瓜州西百里,汉冥安县地,……唐武德四年改置晋昌县。”又云:“渊泉城,在卫东北,汉县,属敦煌郡。”清初的沙州卫位于今敦煌城西党河西岸的沙州故城,今天的敦煌城则系雍正三年(1725年)于故城东另筑(常钧《敦煌杂抄》卷2)。沙州故城亦即汉唐时期敦煌郡、县的治所(见李正宇《敦煌古城谈往》等)。顾祖禹之“卫东北”,即指沙州故城东北。

3.《大清一统志》(乾隆本)卷213《安西州》云:“晋昌故城,在州东,汉置冥安县,属敦煌郡。……明统志瓜州城(即唐晋昌县城)在肃州西五百二十六里。”又云:“渊泉故城,在今州东,旧柳沟卫东,汉置。”安西州,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由安西府改置,位于今安西县城北2公里处的安西旧城内。柳沟卫,清雍正五年(1727年)由柳沟所升置,位于今安西县四道沟。吴卓信《汉书地理志补注》卷59亦倾向于《大清一统志》看法。

4.《甘肃通志》(乾隆元年刊)卷23载:“晋昌故城,在肃州西,今安西卫西南,本汉冥安县,属敦煌郡。”又云:“渊泉废县,在肃州西,今柳沟卫地,汉置,属敦煌郡。”乾隆时的安西卫亦位于今安西旧城。清钱玷撰、徐松集释《新科注地理志集释》、《甘肃全省新通志》(宣统元年刊)卷13《舆地志·古迹》、《甘宁青史略》、《重修肃州新志》(乾隆本)之《安西卫志》、《柳沟卫志》亦同样看法。

5.陶保廉《辛卯侍行记》卷5云,汉冥安故城“疑在今小湾、双塔、布隆吉等地”。又曰,汉渊泉故城“当在今(安西)州东四道沟、柳沟堡诸处”。《重修敦煌县志》(1941年纂)亦此说。

6.王先谦《汉书补注·地理志第八》:“冥安,晋为晋昌县,唐为瓜州治……一统志故城今渊泉县(治安西旧城)南。”又云:“渊泉……一统志故城今渊泉县东。”

7.王士铎《汉志释地略》:“冥安,敦煌北。……渊泉,安西东。”

8.徐松《西域水道记》(道光三年刊)卷3:“靖逆(卫)为汉冥安县地,唐因隋置玉门县。”靖逆卫即今玉门市玉门镇。徐松还不同意《元和郡县图志》以唐之晋昌为汉之冥安的说法,认为晋昌“去冥水(疏勒河)甚远,非汉之冥安县明矣”。又云,柳沟卫“近城多泉水,即汉渊泉县也”。

9.《安西采访录》:“晋昌故城,在县治西南,本汉冥安县。”又云:“渊泉废县,今县属布隆吉地。……今按布隆吉之西有黑水桥、乱泉子诸处,随地皆泉,其为渊泉县地无疑。”

10.《新敦煌县志》(1960年12月纂):“汉县:冥安,安西布隆吉尔;……渊泉,安西双塔堡。”

11.谭其骧《汉书地理志选释》(载《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科学出版社)认为,冥安,“故城在今安西县东双塔堡左右”;渊泉,“故城在今安西县东四道柳沟堡左右”。

12.齐陈骏《敦煌沿革与人口》(载《兰州大学学报》1980年2月增刊)亦赞同汉冥安县即唐晋昌县和瓜州治的说法,并认为今安西县东南的锁阳城废墟即汉唐时的故县址。吴礽骧、余尧《汉代的敦煌郡》(《西北师院学报》1982年2期)、《中国历史地名辞典》亦此说。齐陈骏还考得汉渊泉县在今安西县四道沟一带,吴礽骧等则认为该县治当布隆吉附近。(www.daowen.com)

13.冯绳武《疏勒河水系的变迁》(《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版1981年4期)写道:“冥安,今布隆吉;……渊泉,今柳河。”柳河即今玉门市柳河乡。

14.王仲荦《北周地理志》卷2亦赞同晋昌故城(亦即汉冥安县)在安西州东之说,但认为汉渊泉县则在今安西县东南三道沟附近。

15.孙修身《唐代瓜州晋昌郡郡治及其有关问题考》(《敦煌研究》1986年3期)指认,今安西县桥子乡南岔大坑古城址即汉冥安县治,亦即唐晋昌县治。

以上诸说各执一端,争纠不休,至今这一问题仍未得到很好解决。

《汉书·地理志》:“冥安,南籍端水出南羌中,西北入其泽,溉民田。”应劭注曰:“冥水出北,入其泽。”上引《元和郡县图志》谓冥安即因县界冥水为名。看来要搞清冥安的位址,首先得弄清古冥水的情形。《元和郡县图志》卷40:“冥水,自吐谷浑界流入大泽,东西二百六十里,南北六十里。丰水草,宜畜牧。”“吐谷浑界”和上云“南羌中”均指今祁连山区及其以南的青藏高原地区。冥水所入的大泽《太平寰宇记》卷153作“冥泽”。学界普遍认为,冥水(籍端水)即今发源于祁连山支脉疏勒南山,流贯河西走廊西部的疏勒河,其上游名昌马河(如齐如南《水道提纲》卷5、《大清一统志》卷213、吴承志《汉书地理志水道图说补正》卷上、王士铎《汉志释地略》、谭其骧《汉书地理志选释》等)。徐松《西域水道记》卷3并以清代地图上玉门县(今玉门镇)的布鲁湖(县西北30里)、青山湖(县西北70里)、华海子(赤金堡东北170里)当冥泽之范围,认为古冥水北至此入泽。笔者赞同这一看法。考之布鲁、青山、花(华)海子诸湖一带,正位处发育于祁连北麓的昌马河洪积冲积扇前缘洼地,由于来自扇面的疏勒河主流及十道沟河,加上扇面潜流至扇缘露头的众多泉水,汇聚成无数的泉水河,再北流,又因有北山横亘,遂形成宽广的冥泽(河道湖);河水穿越该泽再继续西流。迨及唐代该泽名为大泽,虽甚阔袤,但已是“丰水草,宜畜牧”的沼泽性积水草甸,而非真正水湖。今天大泽早已不复存在,但仍留下了一些积水小泊。

汉唐时期的疏勒河除流经洪积冲积扇东缘北入冥泽的一支外,还有取向西北流向今锁阳城及其周围故绿洲的一支。冯绳武先生认为:“唐代的疏勒河主流,曾一度由大坝冲积扇西缘经锁阳城,流入踏实盆地,再循今黄水沟河流至疏勒河下游的干三角洲,更西,南会党河,西北流入哈拉湖。”(《疏勒河水系的变迁》)流经锁阳城的这支是否即疏勒河主流,是否能流入哈拉湖暂且不论,冯先生指出的这支河流在唐代则是确确实实存在的。敦煌遗书《沙州都督府图经》(P.2005)载:“独利河水,右源出瓜州东南三百里,流至沙州敦煌县东南界。雨多即流,无雨竭涸。”瓜州治今锁阳城(后考)。由其径流走向观之,独利河即是古冥水流经锁阳城的这支。安西县博物馆李春元等同志查得,今锁阳城东南8公里尚有古拦水坝遗址一处,宽约30米。该坝上、下游河段早已干涸,其上游河段与昌马河口相连,下游河段笔者考察时见自此坝两分,一支直抵锁阳城下,一支流经南岔大坑。两支古河道遗迹清晰,河床低于现在地面(故绿洲弃耕地)2米许。徐松不查疏勒河道的今古改迁,认为晋昌(治今锁阳城)去冥水甚远(上述第8种看法),误矣。

冥安县既因冥水为名,其县城就应位于冥水之侧。前引《旧唐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通典》、《太平寰宇记》、《舆地广记》、《明一统志》、《读史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甘肃通志》等典籍皆云,唐晋昌县,在汉即冥安县,甚至确指晋昌县即治于冥安故城。笔者检索汉至唐代各正史《地理志(郡国志)》等史料,排得汉冥安县沿革序列:该县后汉因之,西晋元康五年(295年)改置晋昌郡,领冥安(郡治)等8县;西凉于冥安县置常乐郡,北魏、北周因之,北周还废凉兴、大至、闰泉三县入冥安,又改冥安为凉兴县,仍为常乐郡治;隋开皇初郡废,凉兴县改名常乐县,唐武德七年(624年)又改名晋昌县,并为瓜州(晋昌郡)治。由此亦清楚地表明从汉冥安县至唐晋昌县确是一脉相沿的,只是不同时代其名称或等级有所改变而已,并未见治所发生什么变动,唐晋昌县的确治于汉冥安故城。

那么这一故城又位何处呢?笔者曾撰《唐代瓜州(晋昌郡)治所及其有关城址的调查与考证》一文,依据《通典》、《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沙州城土镜》P. 2691背)从《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所记相关里数、《沙州都督府图经》(P.2005)之“苦水”(今黄水沟,下游称芦草沟)的位置、城址的规模、形制、遗物等考得,唐晋昌县(亦汉其安县)的治所即今安西县桥子乡政府驻地正南8.2公里处,且又位于古冥水一支之侧的锁阳城。考论过程不赘,这里仅补充讨论两点:其一,锁阳城正南、东南戈壁滩上今仍保存有两处规模颇大的汉唐时期的古墓群,分别名之为锁阳城墓群、黑水河墓群,均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两处墓葬群总墓数达2000座以上,分布在长约30公里,宽5~8公里的范围内,其结构有砖室和洞穴两种,为安西县规模最大的古墓群。这一情形亦从一个方面说明锁阳城本身亦是汉唐时期的一处人口较多、等级较高的重要故城址,理应作为当时疏勒河地区最高行政机构——县治乃至郡治(州治)的驻所。其二,锁阳城遗址除保存较完整的东西二城(长565米,宽468.72米)外,其北侧还有一圈破损甚残的墙垣,其东西长约870米,南北宽150~300米,残高1.5~2米,许多地段已成颓基,但尚可相连,无疑这是一处较东西二城时代更早的故城址,东西二城的北垣即是私用这处故城址的南垣部分墙段修筑的。东西二城论者多认为系唐代旧址,并在明代得到过补修。既如此,则其北侧这座故城址的时代或可上溯至汉。笔者认为该故址即汉冥安县故城。

另需提及,孙修身先生以南岔大坑古城当作汉冥安县治和唐晋昌县治(上述第15种观点),亦误。笔者就此着重谈两点看法:其一,南岔大坑位桥子乡东南6公里处,系昌马河洪积冲积扇西缘一处方圆数公里的洼地,该大坑今残存大小两座故城址,大城位大坑西北部,其西南距锁阳城约4公里,墙垣残破已甚,略呈方形,长宽各约110米许,门一,南开,由城门向南又接一条长89米的廊道,廊道端口起双阙,阙高3米许。小城位大城东南1.5公里处,墙垣较大城略完整,南北60米,东西65米,残高3~5米,基厚3.5米,顶宽1米,亦向南开门。笔者所见,二城中散落的遗物全系汉代或其稍前稍后一些时间的东西,如灰陶片(绳纹、水波纹、垂帐纹、素面)、红陶片、陶纺轮、灰黑色碎砖块(俗称铁砖)等,而无唐代物品。安西县博物馆曾几次于这里作过清理,亦未发现任何唐代遗物。如此,岂可将其断为唐晋昌县治。其次,这大小二城均规模较小,不及汉代县城的要求。

笔者在多年的河西走廊田野工作中见,河西汉代县城故址一般呈矩形,其周长均在1000米以上,甚至更大。如汉敦煌郡、县城今残存南北1132米,东西718米,周长3700米;汉渊泉县城(今安西县四道沟屯庄故城,后考)今残存南北约350米,东西240米,周长1180米;汉龙勒县城(今敦煌市寿昌故城)南北270米,东西约300米,周长1140米;汉觥得县城(今张掖市“黑水国”遗址)南北约300米,东西约380米,周长1360米;汉乐涫县城(今酒泉市皇城遗址)南北298米,东西351米,周长1296米;汉鸾鸟县城(今永昌县沙城子)南北288米,东西300米,周长1176米;汉武威县城(今民勤县连城遗址)南北420米,东西370米,周长1580米;汉休屠县城(今武威市三岔故城)南北约300米,东西200米许,周长1200米;等等。刚刚考证过的汉冥安县城(锁阳城北侧故城)周长亦近2000米。而周长小于千米的县治笔者至今尚未发现。野外工作实践告诉我们,城址规模是确定城市等级、判定城址性质的重要依据,规模较小的城址只可能是等级较低的军事驻所,或乡、驿站一类的驻地,而不会是县治。南岔大坑大城周长不足450米,只比今天的一处普通足球场略大,而小城的周长更是小到仅250米,似这样如何能安置得下一座县城?综上可见,南岔大坑二城只能是汉代的两处县级以下的等级较低的军事或行政驻所。

《汉书·地理志》“渊泉县”条下师古注曰:“阚骃云地多泉水,故以为名。”《后汉书》卷65《张奂传》载:“张奂,字然明,敦煌渊泉人也。”章怀太子注:“渊泉,县名,地多泉水,故城在今瓜州晋昌县东北也。”前引大部分说法正是据此推测,多认为汉渊泉县位今布隆吉、三道沟、四道沟一带。王先谦《汉书补注》即云:“一统志(渊泉)故城在今渊泉(安西)县东,其县东二百五十里有三道沟,自此而至柳沟卫东二里又有四道至十道沟,皆草地,出泉水,北入苏赖河,惟四道沟泉流特盛,即所云昌马河乃苏赖河源也。阚谓地多泉水,并即指此。”苏赖河即疏勒河。

已如前考,唐瓜州晋昌县城即今锁阳城遗址,布隆吉乃至四道沟一带正处该城东北,其方向合章怀太子注文。这里位于昌马河洪积冲积扇缘中部泉水出露带上,可谓随地皆泉,源流丰盈。众泉汇为若干沟道,北入疏勒河干流,其中又以四道沟流量最丰,泉源颇旺。笔者在二十万分之一地形图上查之,今天这一带仅注有名称的较大的泉就有10余处,如火烧泉、马家泉、肖家泉、白泥泉、紫泥泉、南老湖、上泉、五泉、蒋家湖、东湖等,正所谓“地多泉水”之所,成为疏勒河中游绿洲的精华地段,在这里设置县城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可资凭借的农牧业经济基础,即在今四道沟北侧,河东乡政府驻地东14公里处,今四道沟村四道沟屯址的地方,残存着一座故城遗址。笔者1988年9月在这里考察时看到,该城呈矩形,城垣已很残破,北墙中间断开,分为两截,东墙、西墙仅北半部残留,南墙已荡然无存,访之当地,知其已塌陷于城南的四道沟中;墙垣残高1.5~2米,底宽约7米;全城南北350米,东西240米,周长1180米,由前考知已具有县城的规模,四道沟屯庄即位于城之东南部。城南的四道沟宽约400~500米,切深8~l0米,城内及城周围皆为耕地。城址北墙外显见一条宽约100米的低槽,城东、西垣外亦见绕墙低槽痕迹,当为昔日护城河遗迹。城内外多有碎陶烂砖,笔者在城中部一处坑沿壁上掘得文化堆积层剖面,该层距地表80厘米,层厚约30厘米,出露木炭屑、灰渣、灰陶片、碎瓦片等物。安西县博物馆的同志告诉笔者,他们在城中还发现了汉五铢钱及其他遗物,由此可知四道沟屯庄故城当系汉代城堡遗址,并且是今安西县东半部,即双塔堡、布隆吉以东一带最大的汉代故城址。再根据其位置、形制、城周自然环境特点等可以判定该城即汉渊泉县城。

汉渊泉县城位疏勒河中游绿洲中部,其地平衍沃腆,地表、地下径流均很丰沛,自有发展农牧生产的良好的自然基础。而优越的农业基础又向为我国封建时代城市选址的最重要条件之一,汉渊泉县的兴起和发展正是有赖于疏勒河中游绿洲的这一基础。渊泉县城又正处这一带泉流最旺的四道沟侧,这样既有充沛的水源供城周围农田灌溉及城市用水之需,又可凭藉此沟作为城池的一道防线。该县城西南距汉冥安县城(锁阳城)121公里(鸟道),东南距汉玉门县(今玉门市赤金乡)70公里(鸟道),又地当东西交往的丝绸之路大道,其交通、军事位置自很重要。渊泉县为汉敦煌郡最东部一县,今疏勒河中游绿洲的安西县东半部(包括布隆吉镇、河东乡、三道沟乡)和玉门镇以西部分地区当属其管辖范围。此外,今布隆吉至四道沟一带除汉渊泉县故城外,还残存着旱脑湖故城、潘家庄故城、肖家地故城等多座汉代或汉至唐代的故城址,但它们均规模较小,在汉代可能系障候、乡一类的军政驻所。

(原文刊载《社科纵横》1991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