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酒泉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成果

酒泉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悉心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杨惠福文化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文化遗产便是人类社会演进过程中沉淀的文明胎记,弥足珍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急剧转型,人们对环境条件的改善愿景以及对精神生活的深层次追求,文化文物工作得到全社会的关注。首府肃州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酒泉境内出土的汉简举世瞩目。根据调查资料显示,境内汉、明长城总长为823.5公里,其中,汉长城742.9公里,明长城80.6公里。

酒泉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成果

悉心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杨惠福

文化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文化遗产便是人类社会演进过程中沉淀的文明胎记,弥足珍贵。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文物保护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急剧转型,人们对环境条件的改善愿景以及对精神生活的深层次追求,文化文物工作得到全社会的关注。文物保护事业便在艰难中奋力前行,逐步赢得了社会的认同和支持,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显著提升。

酒泉市辖肃州区、金塔县、玉门市、瓜州县、敦煌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国土总面积19.2万平方公里,有汉、蒙、哈萨克、回等40个民族,总人口110万人。首府肃州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酒泉是一个重要的军事重镇,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在这块神奇的大地上,诞生了敦煌文化和飞天艺术,戈壁绿洲、瀚海沙漠、史前聚落、古郡重镇、丝路古道、关隘要塞、长城烽燧、石窟寺庙、石室文书流沙坠简等,构成了酒泉绚丽多彩、底蕴深厚、大气磅礴的历史画卷,并以其独特的“酒泉文化”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早在20世纪30年代,有人就在酒泉北部马鬃山明水

地区发现过旧石器时代遗存;20世纪末,在玉门昌马一带发现了旧石器时代人类生活的遗址。由于这些发现缺乏相应的实物资料予以佐证,故未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20世纪80年代末,甘肃省考古研究所专家在肃北县马鬃山明水地区考察时,在下霍勒扎德盖附近一细砂层中发现了三件明显经过人类打制的石器。通过对这三件打制石制品的性质分析,结合当地地层的堆积状况,考古学者初步断定这里可能为旧石器时代末期的一处文化遗址,距今约5万年左右至1.2万年。由此证明,酒泉是中国早期出现人类活动的地区之一。

酒泉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独具特色。肃州区境内已发现西河滩、干骨崖、赵家水磨、下河清遗址;金塔县缸缸洼、火石梁、羊井子湾遗址;玉门市火烧沟、砂锅梁、骟马城遗址;瓜州县鹰窝树等数十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这些遗址出土了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的劳动生产和狩猎工具、日常生活器物等,为研究酒泉历史的发展,提供了珍贵而翔实的实物资料。尤以玉门市火烧沟遗址和酒泉西河滩遗址发现的四坝文化极具代表性。

汉唐以来,敦煌一直是中原通向西域、中亚以至欧洲的“咽喉之地”,被誉为“华戎所交一大都会”,中原文化、佛教文化、西亚、中亚文化在这里汇聚、碰撞、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敦煌文化。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包括瓜州榆林窟、东千佛洞,敦煌西千佛洞,玉门昌马石窟等十余处石窟寺在内的敦煌石窟艺术绚丽多姿。在莫高窟第16窟甬道藏经洞(即第17窟)内发现的5万多件古代文书经卷,震撼了20世纪初的世界学界,因其巨大的科学、历史和学术价值,形成了一门国际性显学——敦煌学。(www.daowen.com)

甘肃是中国彩陶艺术的故乡。甘肃彩陶自新石器时代早期发端,终于青铜时代晚期,历经5000多年的漫长岁月,是中国彩陶延续时间最长的地区。酒泉的彩陶艺术同样绚丽多姿。根据考古发掘得知,区域内有明确证据的彩陶文化最早遗存,是马家窑文化晚期马场类型,即后来逐步演变为青铜时代的四坝文化。在东部地区彩陶文化开始日渐衰落之时,这里的彩陶文化却依然繁荣。酒泉西河滩遗址、玉门市火烧沟遗址是这方面的代表。特别是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了许多精美的彩陶器物。这些彩陶多以夹砂陶为主,大多为黑彩,有一定数量的红彩,盛行紫红色陶衣。彩陶纹饰主要有三角纹、蜥蜴纹、回纹、条带纹、折线纹、网格纹和圆点纹等,内涵丰富,特色鲜明。

酒泉境内出土的汉简举世瞩目。著名的居延汉简、悬泉置汉简、敦煌汉简和玉门花海汉简的出土,声震学界,影响深远。这些汉简总数达5万多枚,占据了国内出土汉简总数的绝大部分,是名副其实的“简牍之乡”。由于当地气候干燥的因素,这些汉简在经历了几千年后仍保存非常完好,对于研究汉代酒泉地区的历史、政治、文化、社会、民俗、军事、人文等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文字记录。著名学者李学勤先生曾说:“就甘肃出土的汉简的价值而言,怎么估价都不会过分。”

酒泉是甘肃省长城分布较多的地区之一。根据调查资料显示,境内汉、明长城总长为823.5公里,其中,汉长城742.9公里,明长城80.6公里。明长城主要分布在肃州区和金塔县;汉长城主要分布在金塔县、玉门市、瓜州县和敦煌市。特别是汉长城,因酒泉一带干旱少雨的荒漠气候,虽历经千年风雨,依然保存延续至今。长城沿线的阳关、玉门关、东大湾城、西大湾城、地湾城、肩水金关遗址等关隘城障,是研究我国古代酒泉乃至河西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十分重要的物证。

丝绸之路集商贸流通与文化交流于一体,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的友谊之路和开放之路。酒泉作为古丝绸之路的桥头堡和重要纽带,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遍布丝绸之路的历史遗迹、考古发现、民俗风情、传说典故等,是诠释历史的重要凭证。在2006年8月中国与中亚两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联合启动实施的“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行动中,酒泉市的锁阳城遗址、悬泉置遗址和玉门关遗址正式进入国家申遗名单,就是最充分的体现。

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酒泉大地上,沉淀和保存了各时代、各民族的诸多精美文物。这些珍贵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是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先民们智慧创造的结晶,更是了解酒泉历史、政治、文化、经济、民俗发展的一部鲜活的教科书。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酒泉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酒泉市文物管理局的同仁们,组织编辑了《酒泉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文集》。这个文集既有代表性地选编了省内外文史、文博专家研究酒泉文化遗产的论文,又有市、县文博人员潜心研究地方文物、博物馆文物文化的文章;既有酒泉文博系统已故老文博专家的研究文章,也有近年来年轻文博工作者的钻研习作,是全市文博科研论文的一次集中汇集和检阅。我相信这个文集的出版,既是全市文博工作者的业务学习参考书,又是酒泉文博系统对外交流宣传的重要学术著作,对促进全市文物保护工作,实现全市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系甘肃省文物局局长、研究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