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工程演化研究:实现工程—社会和谐发展

工程演化研究:实现工程—社会和谐发展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树立工程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理念,需要充分认识并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工程理念。如黄河三门峡工程可以认为是一个工程与社会不和谐发展的重要实例。

工程演化研究:实现工程—社会和谐发展

二、“工程—社会”和谐发展的理念

一方面,工程是直接的生产力,不仅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结构的调控变量,还是社会变迁文化载体。另一方面,工程的社会性决定了工程活动总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和具体社会环境中实施和运行的,总与一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相关联,工程与社会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

正是这种双向互动的关系,使得工程的成功与失败,工程活动过程中产品质量的“优”与“劣”会对社会的发展、进步与稳定产生相应的影响;而社会的繁荣、进步与稳定与否,又会影响工程的投入、规划、设计、构建、实施和运行等每一具体环节,影响工程系统的演化方向、速度和趋势。因此,树立工程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理念是在充分认识两者互动关系基础上做出的理性选择。

树立工程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理念,需要充分认识并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工程理念。工程的社会性使得工程成为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体现出人与人(社会)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人”是工程服务的对象,又是从事工程活动的“现实的人”,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在工程活动中坚持服务于社会的、现实的人。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相关性、平等性、公平性和正义性。任何有悖于“以人为本”理念的工程活动,要想实现工程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不可想象的。(www.daowen.com)

树立工程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理念,还需要对工程的社会功能的二重性,尤其是工程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给予足够的关注,因为它往往是造成工程与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原因。如黄河三门峡工程可以认为是一个工程与社会不和谐发展的重要实例。我国的三门峡工程在历经40多年后,在取得一定的社会和工程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移民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渭河成为“悬河”、周边土地盐碱化、水质恶化等)。三门峡工程的建设和运行,不仅改变了黄河流域的自然状态、生态环境、 自然资源的分布状况,也确实改变了黄河流域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利益分配状况[2]。从三门峡工程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上看,它不仅造成了其上下游地区在自然资源分布和利用上的不平衡,而且也造成了国家与地方、地方与地方、地方与个人之间利益分配上的不平衡。因此,处理好工程活动所带来的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在资源、生态状况、利益分配等方面的不平衡、不公平、不公正等问题,是贯彻落实工程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现实问题。

从演化的角度看,树立工程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工程理念,是工程与社会协同演进的基本要求。工程是社会大系统中的重要变量,随着其自身的演化与创新,也必然影响或带来社会经济结构、城乡结构、人口结构等方面的变迁,从而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当前,我国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目标与任务,其中就包括大量的工程项目投资和建设。尤其是一些大型工程建设构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物质支撑。这些工程的构建、运行、演化与创新,其质量与成效都直接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关系到建设和谐社会的大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