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工程演化的社会选择
工程作为人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造物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工程的社会性首先体现在工程实施主体、工程目标、工程评价的社会性。实施工程的主体是有组织、有结构、分层次的群体,是社会性的。他们在同一工程活动中分工、协作与交流,担任着不同的活动角色,各施其能。工程目标的社会性,更多的是指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性,如经济效益、增进社会福利、促进社会公平、改善生态环境等;工程评价的社会性,是指对一些投入巨大、花费巨大的工程的社会目标、社会影响等的评价。它是伴随着实施主体的社会性、工程目标的社会性出现的,并且受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和监督。其次,工程的社会性还体现为,工程(特别是大型工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具有直接的、显著的功能和作用。工程的社会功能在于:工程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结构的调控变量,是社会变迁的文化载体。
工程的社会性决定了工程演化必定是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中的演化。一方面,经济社会为工程的演化提供了可以进行物质与能量转化和信息交换的各种社会资源,如良好的融资环境、便利的基础设施、快速的信息网络支持、良性运行的市场环境等;另一方面,社会环境(如军事对峙、战争、宗教、消费需求等)作为工程的结构性因素,影响其结构与功能的演化,这往往通过工程活动渗透到所建造的人工物中。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战局需要开辟了原子弹工程的先河;20世纪60—70年代美苏争霸时期航空航天领域的军备竞赛,影响着当今世界航天工程的演化格局;无论是古代的万里长城、金字塔,还是近现代的故宫、卢浮宫,乃至现代的三峡工程、月球探测计划等,都映射着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对工程的影响,对工程演化趋势和方向的选择。
工程的结构系统和功能系统的演化也是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与多样性的选择,并产生相应的结果。这是因为工程演化的每一阶段的创新与“变异”,都是为满足社会需要和公众需求的,脱离这一最终目的,工程必定要遭到淘汰。可以说,工程演化中的社会选择性是由工程本身具有的社会性决定的。
在实际的工程实践中,社会诸多因素对工程演化的影响是错综复杂的,不是简单的、线性的作用,而往往是各种社会环境影响交叉重叠的。以钢铁工业工程为例,钢铁制造流程的系统演化反映到企业层面,往往对钢厂结构的优化产生直接的影响。从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看,当经济水平在数量上扩张到一定阶段后,结构性的矛盾会日益突出,因而促使社会经济运营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实现结构优化。
在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发生之前,世界钢铁工业主要以规模发展为特征,追求数量增长。世界石油危机之后,能源价格上涨,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投资重点的转移,各国将发展重点转向对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企业结构的优化上。影响和推动钢铁工业和钢厂结构优化的最主要因素有[4]:市场需求的拉动或抑制,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工程上的集成优化,成本、质量、价格的竞争以及与此相关的资金投入等经济因素,资源、能源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动状况,运输条件及其价格的影响,环境、生态日益严格的要求等。其中,除了科技进步、环境生态因素(下节将进一步论述)可以归置到科技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外,其他诸多因素都充分凸显了社会环境因素对钢铁工业及钢厂结构优化的主要影响。
因此,我们可以从影响钢铁工业和钢厂结构优化的最主要社会因素中认识到这些因素的重要作用。从工程演化的角度看,如果将钢厂的制造流程用类比的方法抽象为“黏性”制造流程系统,由于流程中各个工序的功能是不同的,各个单体设备的能力具备一定程度的“涨落”,是具有某种自组织能力的“黏性”系统。在受到外界环境刺激时,这种“黏性”系统内各个组元工序往往表现出不同类型的“响应”。一般来说,钢厂的社会环境刺激因素的变化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www.daowen.com)
(1)市场总容量或不同产品品种、规格需求的变化。
(2)市场的全球性融通及由此引起的国际竞争。
(3)资源、能源的供应、运输和价格的变化。
(4)企业资金的筹集、有效使用程度及资金市场的状况。
(5)人员的组织、使用及工资占成本比例的变化。
在上述不同外界环境的“刺激”影响下,钢厂作为工程系统会做出相应的“反射”“吸收”“传导”“转换”等“响应”[5],从而推动钢厂结构的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