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历史阶段性的划分
历史的方法历来是理论逻辑思维的基本方法,历史的考察也往往成为追寻理论思想源流及其逻辑进程的基点。马克思在他的理论研究中也非常重视历史的考察与反思,在他看来,逻辑的展开必须在本质上符合历史的发展过程,反之,历史过程也只有在逻辑的展开中才能再现。正如恩格斯所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范形式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1]
工程史是工程演化研究逻辑“展开”的历史基础,也应该成为工程哲学研究的重要基础领域。正如拉卡托斯所言:“没有科学史的科学哲学是空洞的,没有科学哲学的科学史是盲目的”,工程史对于工程哲学也有着类似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中国工程院殷瑞钰院士曾提及,工程史研究是工程哲学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工程史应该成为“开展工程哲学研究的切入点”[2]。
那么,工程演化的历史可分哪几个阶段?如何来划分呢?(www.daowen.com)
物质性的工程活动作为直接的生产力,与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三次产业革命(生产方式的变革为标志)——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相应地,人类社会经济的变迁,也经历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再向后工业经济或知识经济变迁的过程。在产业革命和经济社会变迁中,工程与科学、技术、产业、经济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例如,从“知识链”上看,其联系体现为“命题知识”(科学知识)与“指令知识”(技术、工程知识)等知识的认知基础不断扩展、应用与反馈,以及对经济增长发挥重要作用的过程[3]。这种联系是多方面的,而且也是错综复杂的。最重要的是,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经济社会变迁(包含社会变革)等在发生时间上也并非完全一致,无论是依据科学技术,还是依据产业的革命性变化来确定工程演化的历史阶段性,总是有困难的。而且,简单地割裂这种联系而对工程演化的历史进行划分也非明智之举。
但是,为了大致了解工程的历史,我们不得不确立某种依据来探寻工程演化的历史阶段性。从工程活动的起源与发展来看,不同经济时代有着不同的、起主导作用的、引领性的工程,它与各个时期的技术进步、经济社会需求的推动密切关联。总体上,农业经济时代,是以手工工具的材料性工程为主导的;工业经济时代是以动力机器的能源性工程体系引领的;而知识经济(或后工业经济)时代,机器系统的信息化、智能化,综合型、网络化的工程则引领着工程演化的未来。因此,以人类文明中的三次经济变迁为依据,从工程与科学、技术、产业、经济、社会的联系出发,将工程演化的历史阶段划为农业经济时代(18世纪中叶以前)、工业经济时代(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40年代)和知识经济时代(20世纪40年代至今)主导性工程发展阶段。
有两点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主导性工程发展阶段的划分并非决然独立的。在同一发展阶段,手工工具—物质材料、动力—能源、信息—网络型工程,彼此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只是在不同发展阶段,它们渐次起着主导性、引领性和带动性的作用;第二,在相当长的史前时期,人类的工程活动还处于原初的萌芽时期,尚不构成—个独立的阶段。因此,在本章中不单列一节内容,只在农业经济时代的工程发展阶段之前作简要叙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