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哲学视野下的工程演化研究|多维视角厘正工程概念

哲学视野下的工程演化研究|多维视角厘正工程概念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多样性的“所指”表明了工程概念的不统一。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工程定义。以下主要从词源学、工程学、管理学、社会学、哲学等视角对工程概念进行概括性解释。目的、对象和手段是工程活动的三要素。王连成将工程视为一个过程,也从构成因素的相互关联将工程视为一个系统。

一、多维视角的工程概念厘正

在日常生活中,“工程”一词同“科学”“技术”一样,也属于使用频率较高且所指各不相同的词汇。如:高等教育中设置的种类繁多的工程学科专业(土木工程、冶金工程、化学材料工程等);许多人将其称为一种职业或工作(“我是从事××工程的”);一些在建的或新组织投产的建设项目也称之为工程(三峡工程、宝钢二期工程、高速铁路工程等);它也指代某一特殊领域的大型设施建设活动(等离子加速器建设工程、“神七”工程、“天宫一号”工程等);还有的将一些举办或开展的大型社会活动称为“工程”(再就业工程、“五个一”工程等)。多样性的“所指”表明了工程概念的不统一。

对于什么是工程?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工程定义。这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的使用和理解上的不统一,而且不同领域的学者在概念界定上也众说纷纭。以下主要从词源学、工程学、管理学社会学哲学等视角对工程概念进行概括性解释。

1.词源学考证

从词源学考证[1],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工程”主要指城墙、运河、房屋、桥梁、庙宇等的建造,强调施工过程,也指其结果。在我国,“工程”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如《北史》记载“营构三台材瓦工程,皆崇祖所算也。”但在此之前“工”和“程”有独立含义,“工”有“巧饰”“善其事”等义,“程”有“品”(等级、品评)和“物之准”(度量单位)等义。“工”和“程”合起来即表示带有技巧性的工作进度的评判,与时间有关,可以理解为劳作的过程或结果。到宋代,欧阳修的《新唐书·魏知古传》中有:“会造金仙、玉真观,虽盛夏,工程严促。”在这里“工程”指金仙、玉真观两个土木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着重过程。此外,《元史·韩性传》中也提及过“读书工程”,喻指读书日程标准。清代还有《工程做法》《工部工程做法》《工程做法则例》等题名为“工程”的书籍,记录了建筑物各部尺寸单位和瓦、石、漆等算料、算工、算账法等内容。

在西方,与“工程”一词对应,Engineering源于拉丁语。G.Rogers在《工程的本质》(The Nature of Engineering)一书中对Engineering进行了词源学解释[2]。Engineering与Engineer词根相同,其词义也与Engineer联系密切。Engineer源于拉丁语Ingeniatorem,指能设计、制造和使用机械装备(如弩炮、云梯、碉楼、器械等)的人,尤其指设计、制造和使用军械的人。相应地,Engineering在拉丁语中指机械装备的设计、制造和使用,含有智巧、聪明、独创性等内涵与特征。大约在18世纪中叶,开始出现了民用工程(Civil Engineering),意指道路、运河、码头、城市及城镇排水系统等的建造活动,这就是现在所指称的土木工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工程、采矿工程、化学工程等相继出现,各门工程科学(Engineering Sciences)日臻完备,于是Engineering有了“学科”的含义。

2.工程学的定义

从工程科学或专业学科的角度看,工程被视为“科学(知识、原理)的应用”的观点比较普遍。我国《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  (1994)中,将“工程”定义为:“把数学和科学技术知识应用于规划、研制、加工、试验和创制人工系统的活动和结果,有时又指关于这种活动的专门学科”。“工程的本质在于有目的地运用自然规律来能动地变革自然和创造人工物,从而为人类服务”。目的、对象和手段是工程活动的三要素。工程目的在于满足生产与生活等方面的一切社会需要;工程活动对象包括物料、能量、信息及三者统一的人工自然系统,广义上还应包括社会系统和思维系统;其手段包括规划、设计和实施工程的各种科学知识、技术经验、物质工具和工艺方法等。《辞海》(1999)将工程视为“将自然科学的原理应用到工农业生产部门中去而形成的各学科总称。如土木建筑工程等。这些学科是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科学的原理,结合在科学实验及生产实践中所积累的技术经验而发展出来的”。

国外也通常将工程定义为“科学(知识、原理)的应用”的技术或艺术。如《不列颠百科全书》(2008)将工程定义为“应用科学原理使自然资源最佳地转化为结构、机械、产品、系统和过程以造福人类的专门技术”。美国工程师职业发展理事会的章程指出,工程是为设计或开发结构、机器、仪器装置、制造工艺,单独或组合地使用它们的工厂,或者为了在充分了解上述要素的设计后,建造或运行它们,或者为了预测它们在特定条件下的行为,以及所有为了确保实现预定的功能、经济地运行以及确保生命和财产安全的科学原理的创造性应用。拉尔夫·史密斯(Ralph J.Smith)对“工程”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他认为,“工程是一项应用科学的艺术,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地转换自然资源,以满足人类的利益”,“构想或设计结构、设备、系统以便以最佳的方式来满足具体的环境,这就是工程”。从广义看,“工程的实质是在脑海中设计、规划一种设备、过程或系统,来有效地解决难题或满足需要”[3]

在工程学界,有学者在“科学(知识、原理)的应用”的观点基础上,进一步将工程看作一个过程(包括结果)或一个系统,有了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理解。如朱高峰认为,工程是人们综合应用科学(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去改造客观世界的具体实践活动,以及所取得的实际成果[4]

王连成将工程视为一个过程,也从构成因素的相互关联将工程视为一个系统。他认为,工程有狭义的工程与广义的工程。狭义的工程是指“以某组设想的目标为依据,应用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通过一群人的有组织活动,将某些(某个)现有实体(自然的或人造的)转化为具有预期使用价值的物质产品的过程”。广义的工程则指“由一群人为达到某种目的在一个较长时间周期内进行协作活动的过程”[5]。在他看来,任何一项工程活动包含用户、目标、资源、行动者、方法与技术、过程、时间、活动、环境九大因素。这些因素蕴涵着工程的基本性质和特征,即在一切工程中,既存在物与物的关系,还存在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既存在实体也存在过程。而且,这些因素组成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系统,即工程系统。它包括工程对象系统、工程过程系统、工程技术系统、工程组织系统、工程支持系统和工程管理系统等六个子系统[6]

还有学者从过程、“个体”项目层面来理解和定义“工程”[7]。这种观点认为,工程学意义的“工程”,同工程项目意义上的“工程”含义在概念上是紧密相关的,因为大多数工程是通过项目的方式实施的,而所谓工程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工程项目的设计、组织和管理的方法。任何一个项目都是一个过程,也就是说,我们总是可以在时间的维度上,确定项目的起点和终点。工程项目也不例外,因此从概念上讲,一个工程总有它的起点和终点,不会有没完没了的工程或周而复始的工程。从项目和过程的角度来理解工程,有助于将工程同一般性的技术或生产活动区别开来。

3.管理学或社会学视角的工程

在工程管理领域,工程常常以“个体”项目而存在,多指具体的建设项目,即“指建设、生产、制造部门用比较庞大而复杂的装备技术、原材料来进行的工作”。或“系统地综合应用物质的和自然界的资源来创造、研究、制造并支持能经济地为人类提供某种用途的产品或工艺”[8]。从管理知识层面体现为操作性、程序化的内涵,正如《词源》中的“工程”泛指“一切工作、工事以及有关程式。工事为营造制作之事的总称,程式为规程、法式[9]。(www.daowen.com)

中南大学何继善从工程管理学角度将“工程”定义为“工程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实现特定的目的,运用科学和技术,有组织地利用资源所进行的造物或改变事物性状的集成性活动”[10]。他认为,工程具有技术集成性和产业相关性,“工程应当是指特定过程而不是特定的工程的产物或其实施后果”。他还指出,项目(Project)与工程是不同的,如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与建设三峡水利枢纽的项目是不同的;还揭示出了“工程本身”与工程的产物之间的区别,如长城都江堰都是工程的产物,但它们至今仍然发挥着一定的工程作用。

从社会学的视角看工程,主要从工程的社会性、工程与社会的关系等层面进行界定。如工程是“驾驭自然界的力量之源以供给人类使用与便利之术(Thomas Tredgold)”,“工程是社会变革和社会革命的工具(Layton)”[11]。也有的从社会建构论来定义工程,如“所谓工程,就是社会地组织起来的人,以某种(或某些)目的为导向,依据生产经验、数学知识、科学知识(包括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在技术手段提供的各种可能性的基础上,合理控制和利用各种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精神资源)进行人工物的建造,以满足人类需要的社会建构活动(动态)及其成果(静态)”[12]

4.工程哲学关注的工程

自《工程哲学引论》一书出版以来,“哲学对工程造物的迷失”问题已经有所改善,工程哲学研究迅速发展且不断取得重要进展。作为以工程为研究对象的工程哲学,必定不可避免地要对工程予以界定。所以,对工程的认识和理解,既存有共识,也异彩纷呈。

工程哲学在我国的发展有着自身的特色,最明显的特色在于以工程界与哲学界的“联盟”为组织,以“沟通”为基础,求同存异,由“交集”到“并集”。《工程哲学》一书体现了这种特色。该书对“工程”的认识和理解是工程界和哲学界形成的基本共识,普遍认为工程“是指人类创造和构建人工实在的一种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及其结果。它主要指认识自然和改造世界的‘有形’的人类实践活动,如建设工厂、修造铁路、开发新产品等”[13]

对于什么是工程,在工程哲学界中也存在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活动或过程说”与“系统说”的争论非常活跃。这种争论将有助于工程哲学研究“范式”的形成与拓展。如“过程说”也许有益于建构论在工程哲学研究中“扎根”,而“系统说”也许使得复杂性理论成为工程哲学研究的“范式”或方法论。

“活动说或过程说”主要将工程视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或过程,偏重工程的对象性和目的性。在这里,自然界、人工物既是对象又是目的。如文森蒂(Walter G.Vincenti)对科学、工程科学、工程技术进行了区分,并指出“工程就是任何人工制品的设计、建造以及运转组织起来的实践活动”[14]。李伯聪将工程定义为“人类改造物质自然界的完整的、全部的实践活动和过程的总称”[15]。陈昌曙也是较早关注工程和工程家研究的学者,在他的著作中,将人们对工程概念的理解概括为6种[16],并指出工程活动具有多方面特点,如强对象性、明确性(工期、目标要求、计划任务、资金投入等)、价值性(经济的、政治的、人文的)、或然性和风险性等。在工程活动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是其核心问题。自然资源对于人类工程活动的重要性,无论怎样说都不过分。矿业资源城市面临的困境(如转型问题、“四矿”问题等)及其解决将是这一核心问题在工程研究领域的重要体现。

此外,徐长福从广义的对象性世界意义上,提出“凡是自觉依循虚体完形,通过利用现成实体完形以创造新的实体完形来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及其成果,就是工程”。他还指出,“工程是有一定规模的建造活动,工程总要建造什么,亦即建造活动总要有对象,这个对象同时也是活动的目的。在与活动过程直接的关联情况下,这个对象兼目的也可称作工程”[17]

“系统说”是将工程视为一个系统来认识,偏重工程的结构性、功能性、复杂性、动态性等。在这里,动态的复杂系统是工程的本质内涵。李喜先、王连成等是“工程系统说”的主要代表。李喜先等人在《工程系统论》中提出,工程是这样的一种系统,即他组织力通过系统内部的自组织作用而形成的他组织系统与自组织系统相结合的人工系统[18]。不过,他们是在更广泛意义上定义的“工程”,除了以改造物质世界为目的的自然工程系统以外,还包括社会工程系统和思维工程系统。

Harms和Volti等提出了工程历史的系统学。他们从工程史的角度进行考察,揭示了工程含义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工程的最早含义是指石器工具和其他人工物的制造,以利于人类的生存。在接下来的上千年里,工程主要是指精巧装置(Devices)的制造,为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为人类制度的建立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做贡献。到21世纪,工程被视为包含关于各种装备设施的构想、规划、设计、研制、制造、测试、实施、使用、改进和处理的创造性思维及技术熟练性行为,它常常追求达到某种能直接感受到的社会效益。然后,Harms等人以功能性符号描述了这样的动态过程,即N(t)—E(t)—D(t),其中N(t)指自然(Nature)物质和属性随时间变化的变量,E(t)指工程(Engineering)思维与行动随时间变化的变量,D(t)指所造的装置(Devices)随时间变化的变量。他们指出,N(t)—E(t)—D(t)的图式形象地概括了工程应包括工程对象物系统N(t)、工程手段(方法)系统E(t)和工程目的物化系统D(t)。这一系统表明,人类的工程将是“自然物质及其属性经过人类创造性思维和技术熟练性行为的作用,最终被转化为精巧而有用的装置”的过程[19]

综上所述,多维视角的工程概念解释中,尽管观点各异,似乎很难统一,但是对于深化对工程概念的认识提供了一些有益启示。归结起来,可以有如下几点值得肯定:工程是以对象性存在(确定建造一种人工实在)为前提和目的的;工程的对象涉及物质、能量、信息及三者的动态统一;工程在规划、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必定包含科学知识、技术经验、物质工具和工艺方法等工程手段或方式;工程是动态的过程与静态的结果的统一,受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并最终满足社会需要。

从这些启示性内容中,我们可以将工程的“活动或过程说”同“系统说”综合起来进行思考。正如Harms等人关于N(t)—E(t)—D(t)的图式描述一样,人类的工程活动在自然、工程、人工实在或社会之间建立了一种联系,它们之间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作用的过程,并形成统一的过程系统。从对象、环境和目的来看, 自然物质(包括作为被生产对象且经过加工的次成品)是工程活动的对象物, 自然物质所处的环境同时也是工程所造之物赖以存在的自然环境。工程活动中的思维(创造性)和行动(技能性),包括理念、决策、规划、设计、实施、管理、运行等,组成工程的手段(方法)系统。每一工程活动中的思维和行动总是一定社会的特定方式,必然涉及社会因素的作用,因而社会环境也是工程活动的必要外在条件。而每一工程活动所创造的人工实在(效用性装置或产品)则是工程活动目的的物化。

根据上述梳理与分析,可以将工程界定为人们按照特定目的,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集成各种要素(如技术、资源、资金、土地、劳动力、环境等),创造性地构建人工实在的实践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这样的定义,一方面,体现工程作为“活动与过程”的本质内涵。它是指人类依靠对自然的认识,利用、改造和创建人工自然并直接为社会物质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集成—构建活动及其结果。工程是人工实在的集成与建构的过程。需要指明的是,本研究所指称的是物质性的工程建造活动,而不谈及社会工程、思维工程和仅仅以服务于政治、宗教和非物质文化方面的“造物”工程活动。另一方面,人类的这种活动过程(集成与构建的过程)及其结果(集成体的存在及其运行)共同组成动态有序的系统。从作为系统的本质内涵来看,工程又是在一定资源配置条件下,通过诸多技术的有效集成、动态运行和管理而构建的、凸显价值的特定系统。从时间轴或大的历史尺度上,这一系统是动态演化的。这种理解将工程与工程物区别开来。如埃及金字塔是古埃及时期的一项工程,但如今仅仅是工程物(人工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