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基于网络舆论引导的高校校园事件研究

基于网络舆论引导的高校校园事件研究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因为Ⅳ类事件与高校师生自身利益有直接的关系,高校师生会更加关注,对于这类事件的解决需要高校高度重视、积极解决、深度研究。11日13点之后的24小时,校内外网络开始疯狂传播此次事件。①突发事件发生后,应第一时间控制现场,避免出现安全事故。

基于网络舆论引导的高校校园事件研究

二、Ⅳ类事件——和学生利益直接相关的校园事件

Ⅲ、Ⅳ类事件同属于校园内部事件,两者网络舆论发展的走势和影响存在类似的地方。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因为Ⅳ类事件与高校师生自身利益有直接的关系,高校师生会更加关注,对于这类事件的解决需要高校高度重视、积极解决、深度研究。否则,一旦在舆论传播的过程中事件的真实信息被再加工、扩大,必将会导致信息的失真、异化,对高校的形象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并且,在某种特殊情况下,校园网络舆论中针对某类特殊话题的讨论会刺激社会舆论,导致前两类事件的发生。对于这类涉及高校师生维权因素的网络舆论事件,高校舆论管理部门应该通过对事件的调查、研究和验证,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综合解决[4]

案例:某高校女生节“许愿门”事件

1.背景概述

2010年3月7日是某高校第三届女生节,由学校学生组织学生公寓管理委员会在3月上旬举办,女同学自愿写心愿帖,让男同学帮助实现。3月4日,以意见箱的形式收回,整理编号后在3月7日以心愿墙的形式展示出来,在这些心愿帖中,有一个帖子的内容为“我叫章萌芊,是一名大一女生,自认为自身条件不错,但苦于一直找不到男朋友……如果你愿意与我结识,请于3月11日中午12:30~12:50在5号楼下喊我,我会在楼上偷偷看你,如果合适我就会下楼与你相见。”

3月10日,成都商报以《三七不是二十一,是女生节》为题,正面报道了某高校女生节的情况,3月9~11日,该高校BBS出现相关讨论,主题帖4个,回帖较少,并没有出现号召性言论。

3月11日上午11点,突然有一个信息员同学告诉管理员,说中午可能要发生群体性事件。该同学说:“在群里面看到一个帖子,说中午去围观,有女生要公开征男友。”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该网站管理员马上报告上级,并派人去女生寝室楼下监控,同时监控网络,当时网上比较平静。到食堂门口,发现有人在发传单,题目是“ 《全城热恋》惊现清水河”。这时,正值下课和午饭时间,可能发生群体事件的学生5栋处于学生食堂和宿舍区的重要通道,过往同学纷纷驻足围观,短短30分钟内,很快聚集了千余名同学。学校学生工作有关人员迅速赶到现场劝导,12点45分,同学全部离开现场。

11日13点之后的24小时,校内外网络开始疯狂传播此次事件。12日开始,成都本地平面媒体、电视台开始对此事件进行深度报道。关于此事的炒作直到3月19日才结束。

2.事件经过及经验分析

(1)酝酿阶段:3月11日11点之前

3月7日,许愿墙上的部分内容通过QQ群、人人网等渠道传播开,并被大量转载。

3月9日,“章萌芊”的人人网主页被曝光,随之曝光的还有几张“章萌芊”的生活照,其清新可人的形象得到了不少同学的好感,很多同学在“章萌芊”的主页上留言并得到了“章萌芊”的回复。

3月11日,学校网BBS出现了帖子《今天是3月11日》,号召去围观“章萌芊”。

此次活动由学校学生社团组织发起号召、前期经过学校相关部门审批的学生活动在短期内能得到如此大的关注,而学校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我得出以下几点经验总结。

①关于“章萌芊”的心愿帖在该校BBS上早有讨论,也被学生和老师发现,但由于没有出现号召性言论,没有引起校方的足够重视,校方也没有意识到一次简单的学生活动竟然会发展成群体聚集事件。所以,高校学生工作者在网络舆情工作中还需不断完善舆情的研判标准和反馈机制。在建立机制的同时,网络舆情队监控队伍的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高校应该从扩大舆情队伍,培养舆论领袖,加强培训等方面入手,提高网络信息监控能力。

②此次事件与以往其他事件传播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就是,以往其他事件主要是通过校内论坛进行传播,而“许愿门”主要是通过QQ群、校内等空间传播。信息传播从校内发展到校外,从公共到私密,信息监控中存在很大的盲区。高校在处理这种信息从大范围传播到小范围传播的时候,学生队伍中“抓手”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学生中培养一批“意见领袖”,是高校学生工作者应该深入考虑的问题。

(2)聚集阶段:3月11日11点~12点35分

3月11日11点,学校食堂出现了《全城热恋》惊现清水河的传单,号召同学中午去围观“章萌芊”,这个疑似商家借用“心愿帖”对自己商业进行宣传的传单,被派去监督的学生信息员及时发现,并上报给相关负责人。

11点40分,经核查,学校并没有“章萌芊”这个人。

12点,宿舍楼下出现了“芊笔粉丝团”等手绘海报。

12点10分,女生宿舍楼下聚集了300人左右。

12点15分,公寓办贴出告示,告知同学章萌芊的“心愿帖”属于同学的恶作剧,据查并没有“章萌芊”此人,希望同学们不要围观。

12点35分,聚集人数达到高峰。随后,聚集人群渐渐散去。

在学生受到传单、QQ群等媒介的影响,出现聚集情况的时候,学校及时采取措施,澄清虚假不实消息,对聚集学生也采取劝退等措施,在短时间内化解了此次危机。这一阶段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总结。(www.daowen.com)

①突发事件发生后,应第一时间控制现场,避免出现安全事故。

②速报事实,慎报原因,谨慎定性。及时公布真实信息,要注意掌握“查清多少,公布多少”的基本原则,然后再用滚动方式逐渐增加新信息,既不失语,也不妄语。对其发生的原因,一定要谨慎回应,绝不能随意定性。在本次事件中,随着查证的进度及时发布信息,待原因清楚后再下定论,即校园学生娱乐事件。

(3)广泛传播阶段:3月11日12点35分~3月12日上午

“许愿门”发生后,该校学工部、宣传部、信息中心联合行动,密切关注学生对此事的看法,关注事件的发展方向,做好舆情的研判。在每个时间点,网络传播所关注的焦点人物都不相同,12点30分,学生关注的是最吸引眼球的“红衣男”,13点50分左右,“红衣男”、“章萌芊”一起成为了网络的焦点人物,14点后,大家的目光回到了对“章萌芊”的关注,并不断推测“章萌芊”的身份,次日8点,校内网络的话题到了向媒体爆料此事的“600哥”,随着事件的慢慢平息,到了18日,有人开始讨论“红衣男”的身份,并出现了多个版本的谣传。

在整个事件中,该始终校坚持三个原则:没有章萌芊此人;学生开玩笑;不会追究。正是坚持住了这三个原则,新闻媒体基本是进行了事实报道。事件的正确舆论导向也离不开畅通的汇报沟通以及上级部门的支持,“许愿门”发生后,16时~18时,该校通过电话、书面形式报告教育部;12日上午报告省委宣传部和市委宣传部;12日下午该校宣传部长向省委宣传部当面进行了汇报。

聚集得到平息,但学生散去之后的动态也值得关注,善后问题如果处理不当,还会引发学生和外界媒体的猜测,对学校的声誉造成影响。在网络舆论广泛传播阶段,有以下几点经验总结。

①坚持网络事件广泛传播中的“切割”战术

第一,整体与个体“切割”。不能让任何个体事件“代表”学校整体情况。“红衣男”的形象与广大大学生形象不符。第二,与当事人和主要参与者“切割”。“许愿门”事件发生后,对事件的主要参与者进行及时“切割”,及时向外界证实没有“章萌芊”这个学生,实现与焦点人物切割;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爆料人谈话,要求学生不要传递不恰当信息,实现与扩大事态者的切割;与事件中的活跃分子面对面,实现与事件进一步被恶搞的切割。第三,与传统媒体“切割”,减少互联网与传统媒体交集、互相放大。“许愿门”事件发生后,当地媒体都纷纷前来要求做进一步的报道,学校以稳定大局和不再产生不必要的误解为重,在公布客观事实基础上,尽力避免传统媒体对事件的采访与报道。

②准确把握网络舆情的波峰波谷动态和规律

突发事件一般来说在网络中的传播会呈现三种状态:单峰形,一般的网络事件在网络传播中只有很短的寿命,呈简单的单峰形,从事件的发起和舆论的高潮只有很短的时间;波浪形,有些网络事件随着不断被爆出的新料,会呈现几次舆论的高潮;梯形,某些网络事件会从发起到结束,一直处于舆论的高度关注下,网络讨论的高潮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许愿门”的传播呈现了不同于上面三种规律的特殊波形,从传—评—议,期间出现了几次不同程度的舆论高潮,焦点人物在广泛传播阶段不断变化,在事情发生的很长一段时间后仍有零星的小高潮。这种传播方式具有很大的不规则性,难以把握事态的持续走势。

③突发事件的网络应对注重联动作用的发挥

坚持网上网下联动。在网上,注重舆情关注和引导,在网下,对源头进行深挖和跟踪。在“许愿门”事件中,在做好网络监控和引导的同时,在线下通过学院找到相关网络活跃人物,积极开展思想工作,有效地实现了网上网下联动;坚持系统部门联动,在校内,横向联系学工、宣传、保卫、信息中心等部门,纵向发挥专业人员、辅导员的作用,在校外,横向联动部、省、市、校在舆论传播中的影响力,尽力控制网络舆论带来的负面影响,纵向联动学校、家庭、社会的作用。

(4)炒作挖掘阶段:3月12日上午以后

“许愿门”事件后,各大媒体及网民开始对此事件进行炒作挖掘,在11日,网上就开始流传各个版本的“红衣男”身份。12日,几大门户网站争相对“许愿门”进行报道,各个媒体相继联系采访“600哥”,希望能得到更多的爆料。13日,人人网设立“章萌芊”公共主页,18日,“红衣男”接受了中国网络电视台的采访,25日,中国网络电视台再次要求出播。

在事件渐渐平息之后,总会有那么一些媒体会想知道更多的细节,再次引起关注。这一阶段高校需要做的就是密切关注媒体动态,及时与媒体进行沟通,适时采取措施。这一阶段主要有以下一些经验总结:

①网络媒体既是信息交流的有效平台,又是信息效应传播的放大器。这就要求高校在面对突发性事件方面,要精思谋划,谨慎言行,制定策略,降低对立,增进和谐,积极与主流网络媒体打交道。一是要主动出击,积极沟通。占领信息报道先机,抢先报道事实,主动发布事件正面信息,这是避免网络信息谣传或歪曲报道的最佳路径。二是对不符事实的报道要求主流网络媒体及时删除,在此次事件中关于“红衣男”的身份问题,有网络报道说是该校一名老师,后与相关媒体沟通协调后及时删除,有效避免了不实报道的进一步传播。

②在网络社区发展“盟友”,促进不同意见均衡表达和顺畅沟通。在此次事件中及时找到了相关吧主、QQ群主等盟友,从正面、侧面甚至看似反面的视角,来加以引导或疏通,弱化事件,有效地发挥“小骂帮大忙”的作用。

在和学生利益直接相关的校园事件中,学生是直接参与者,也是直接的受益者或者受害者。这类事件特别容易调动起学生的情绪,引起学生的广泛关注,从而引起校外媒体的关注。在处理这类事件时,学校需要从务实的层面出发进行处理,及时公布调查的态度及进度,避免信息被扭曲和夸大。在事件发展到后期,利用好学生骨干掌握舆情动态,关注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动态,对不实报道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事件再次扩大。

【注释】

[1]北京大学青年研究中心.高校网络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模式研究.理论经纬,2011(574,577).

[2]北京大学青年研究中心.高校网络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模式研究.理论经纬,2011(574,577).

[3]北京大学青年研究中心.高校网络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模式研究.理论经纬,2011(574,577).

[4]北京大学青年研究中心.高校网络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模式研究.理论经纬,2011(574,57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