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Ⅲ类事件——和学生利益非直接相关的校园事件
与社会事件不同,第Ⅲ类事件单从表面上看,感觉事情不大。但关于该事件的讨论一旦形成舆论潮,将会借助全社会对校园以及学生群体的关注,迅速成为社会舆论讨论的主题。高校与社会网络之间关于事件信息的隔离、网民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高校和公众对事件真实信息各自进行二次处理和扩大后,又一次回到社会,对社会舆论产生影响,最终使得网络舆论信息内容的发展变化以至失去控制,加剧了舆论引导的难度。对于这类事件的处理,应该基于信息开放、透明的基本原则,明确学校的政策和态度,避免学生的猜测和媒体的歪曲报道,有序地推进事件的讨论。对待这类事件,加强与媒体之间的沟通和事件真实、全面信息的发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外部不必要的消极影响。[3]
案例:“我爸是李刚”事件
1.背景概述
2010年10月16日晚9时40分许,河北某学院学生李某,开车在河北大学新校区内易百超市门口撞倒两名女生,造成一死一伤的严重事故,之后不但没有停车,反而继续去校内宿舍楼接女友,在返回途中被保安和学生拦截。李某某不但没有关心伤者,甚至态度冷漠嚣张,口出狂言:“看把我车刮的!知道我爹是谁不?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后经证实了解,李某的父亲李刚是保定市某公安分局副局长。此事一出迅速成为网友和媒体热议的焦点。
2.事件经过及经验总结
(1)网络舆论的爆发阶段(2010年10月19日以前)
2010年10月17日,猫扑贴上,网友的一篇帖子引爆了网络,随后人人网、天涯、豆瓣等各大知名论坛上,也陆续出现了有关“两大学女生河大校园内被车撞飞,肇事司机无悔意口出狂言”等帖子和照片,这些帖子和照片随后被火速分享和转发。
截止2010年10月17日晚,仅新浪微博中与此次事件相关的报道及评论就多达558 084条。
这是一起发生在校园里边,但是和学生利益非直接相关的典型事件。在网络舆论的爆发期,主要有以下经验总结。
①这次事件是由校外网络首先披露进而直接引发的社会关注,随后引起校方重视的又一典型案例。猫扑贴吧上的帖子在一夜之间拥有了143万的点击量,从而使得这一事件在一夜之间变得人尽皆知,这种借助网络的传播速度和广泛性是校方预料之外的。在“我爸是李刚”事件发生之初,校方只是简单地贴出了珍爱生命的海报,提醒学生在学校要注意安全,而对该事件的处理却没有表明态度。他们鸵鸟式的回避政策也使该校当时的党委书记、校长遭到人肉搜索,并被网友指责其学术抄袭,给他带来了负面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在网络舆论危机爆发初期,学校应争取在第一时间掌握传播主动权,通过正常渠道就事件的实际情况对校内、校外进行公告,表明自己的态度,避免在后期因为态度不明确、或者回避责任而引发一系列的不必要的负面声音。
②“我爸是李刚”事件也反映出现阶段中国高校对校园突发事件会引发的社会影响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缺乏专业人员对高校突发事件进行网络舆论的分析和引导。同时,高校的公关意识普遍比较薄弱,面对突发事件时往往会措手不及,从而仓促应对,或消极回避,或强硬对抗,没有积极采取应对策略,反而错过处理危机的最佳时期,给学校带来质疑,对学校的声誉产生不良影响。
③这个阶段网络能量开始慢慢聚集,该阶段的网络舆情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是引导介入的最佳时期,应该以控制信息流为主。学校在这个阶段应迅速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找出网络舆论的关注点和争论点,实时地做出必要的舆论引导措施。
(2)网络舆论的扩散阶段(2010年10月19~21日)
2010年10月19日,校园车祸肇事者被刑拘,警方称将会依法严惩。
2010年10月19日,“我爸是李刚”语句迅速成为网络最火的流行语,全国网友开始声讨李某某及其父,全国媒体也开始广泛关注此次事件。
2010年10月21日,被撞女生讲述事发经过,证人难找,目击者、校方集体沉默。
在网络舆论的扩散期,网上骂声一片,校方却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应对此事,这给后面的处理带来了更加被动的局面。在这个阶段,有以下几点经验总结。
①在针对事件的网络舆论进入加速蔓延阶段,学校应通过各种新媒体形式对事件实时的进展进行公布,以学校可以控制的信息填补信息“真空”,掌控舆论传播的主动权。切记不能继续保持沉默,这样只会造成民间情绪的不断郁积。同时在与新媒体的沟通过程中,会使学校面临更多的公众和舆论压力,因此,学校必须做好思想、策略等各方面的准备,周全考虑和预想公众关心的问题,通过各种信息内容、组织方式进行解释,以获取公众的认同和理解,对公众关心的要害问题要有完备的解决方案和措施,如果不能立即表态和处理,网络上的负面舆论声音将进一步扩大,其杀伤范围与强度会变得更强大。(www.daowen.com)
②在网络舆论迅速扩散阶段,很多传统媒体和各种网络论坛关于事件产生原因分析的评论、报道也开始相继出现,这个时候学校要注意预防舆论主体和媒体讨论中的过激和偏颇的主观分析,避免谣言和不正确的臆测信息成为舆论主体关注的焦点。一旦发现有不合实际的分析或评论出现,学校应及时地利用网络主动发布学校的积极回应和辟谣信息,更正错误,及时引导舆论。
(3)网络舆论的巅峰阶段(2010年10月22~27日)
2010年10月22日,中央电视台《法制在线》栏目播出了有关李某某及其父向受害人及受害家属道歉忏悔的新闻,这样的道歉和忏悔并不被广大网民所接受,并且把它指责为“毫无悔意的政治作秀”。
2010年10月24日,该校校长去省招宾馆,首次接见陈晓凤家人。
2010年10月25~27日,“我爸是李刚”事件关注度不断增加,网民用人肉搜索的方式将事件引入高潮,各界的舆论和民意在网络论坛、BBS、微博、人人网、QQ群等媒介上不断扩散、聚合。网络上的“造句”风波,表达了网民的愤怒与不满。与此同时,传统媒体紧追其后。
面对不断发展扩大的网络舆论和不被接受的忏悔道歉,我们得出以下几点经验总结。
①网络舆论事件在这一阶段突破了扩散临界点,网民的响应程度和参与报道的媒体都呈几何数量增长,紧接着便是铺天盖地的报道和五花八门的评论,各路媒体、网民、草根都竭尽所能,挖空心思地爆料灌水,整个网络空间瞬间开始沸腾。这个阶段兴奋的不仅仅是媒体和网民,各种社会力量和机构也都开始全面介入,最终将事件引向舆论的巅峰。这一阶段的标志主要在于网络报道的形式和参与讨论的网民规模。在报道形式上,最明显的标志是网络专题页面进行专题报道,在论坛中的标志是强力置顶帖,大量的讨论投票。
②从事件扩散的进程来看,整个社会对事件的关注会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体现在内容形式上,各类网站一般会采用头版头条、专题页面、讨论投票,论坛置顶等方式尽可能地吸引网民关注。当事人也会频繁地被邀请到各种电视访谈和专题节目中。在事件的扩散过程中,各类信息通过网络迅速聚合,在各路媒体大篇幅、多角度、高强度的刺激下,网民对事件的关注点也从事件“是什么”进化到了“什么样”。
③网络舆论巅峰阶段的最大特点是“网络上一片热闹欢腾,当事人茫然不知所措”。在这个阶段针对突发事件的网络主导意见和舆论已经形成,大家关于事件的看法基本已经同意。学校很难在这个阶段扭转事态发展趋势,此时的媒体早已形成自己的报道观点和立场,网民对事件的关注点也从事件本身转到了事件意义上。学校发布的澄清消息,往往会被淹没在网民的口水中,舆论一边倒的趋势一旦确立,学校也进入了“媒体失语”阶段,说什么都没用,改变不了网民的看法。
④在这个阶段,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影响的作用,通过传统媒体集中、大量地发布事件的最新动态,由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来对舆论进行引导,并通过海量正面信息的传播来冲淡负面消息的影响力。毕竟传统媒体在公众中的信任度、号召力要远高于网络,而且在信息内容上也具有较强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在传统媒体大量发布信息后,要尽快开始以“新闻转载跟踪”为重点的网络信息监测和网民注意力监测,对正面和负面两个方向信息的转载路径和传播效果进行监测,发现并控制负面信息的传播渠道,同时根据网民关注度的变化,及时调整危机应对策略。
(4)网络舆论的消退阶段(2010年10月27日以后)
2010年10月27日,有消息称河北省委工作组进驻该大学对此事展开调查此事,有关“我爸是李刚”事件的消息都是“出现诸如帖子被删”之类的消息,除了像《中国经济时报》这类传统媒体仍有少量报道外,整个事件的发展渐渐走向关注消退期。
2011年1月30日,“我爸是李刚”事件终于有了审判结果,肇事者李某某以交通肇事罪被判处6年有期徒刑,赔偿受害人陈晓凤家属46万元人民币,张晶晶9.1万元人民币,以庭外和解告终。事后还有地方媒体发表报道,谴责一些媒体的失实报道,试图为车祸案辟谣,这一欲盖弥彰的做法仍然受到众人谴责。至此,整个案件渐渐归于平静。而“我爸是李刚”这句话也成为网络流行语,风靡在各个话语空间。
在网络舆论渐渐消退的时期,人们把更多的视线集中在传统媒体上,这时候利用传统媒体的优势发挥最大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一阶段主要有以下两点经验总结:
①当舆论事件所能带动的社会资源和网络资源全部耗尽时,网民对事件关注呈现出疲态,关注度正在渐渐消退,媒体对事件的报道篇幅、数量骤减,事件的舆论影响也开始减弱,随后网络中的关注、评论等信息将会呈现出极为缓慢的增长态势,甚至出现下降的态势。这一过程一个最明显的趋势是网民关注度的降低比事件舆论消减速度的降低更快。在消退阶段,如果事件得到圆满解决,并且没有出现新的关注点,舆论事件的信息会被撤下头条,并在论坛置顶帖中消失。网民关注度也开始减退或转移,人们对事件的关注开始淡化,对信息的需求体现为从“什么样”到“没什么”的转变。但是如果事件没有得到圆满解决,公众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那网络上将有可能出现更多的焦点帖子,新的这些帖子将隐含着网络舆论新的变化方向和发展趋势,这种趋势使得网络舆论的焦点转变,甚至使网络舆论再次达到巅峰阶段。
②网络舆论的消退阶段网民对事件的关注度已经很低,但是由于网络信息的无限存储性和关联性,这些信息的“回溯力”很强。即便是后来正面的报道颠覆了前面报道的观点,前面的报道还是会在网上,人们可以很容易查询阅读并且再次“炒冷饭”。因此,学校应该继续采取“信息淹没”策略,通过网络平台和传统媒体不断发布正面新闻来包围负面信息,把网络上的负面信息“压制”到人们轻易找不到的边角落里,并且继续保持对事件的网络舆论密切监测,以防事态再度蔓延。
和学生利益非直接相关的校园事件,从表面看,这类事件可能不是大事,但由于和学生直接相关,容易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进而成为舆论的焦点。高校在处理这类事件的时候,不应该采取躲避的态度,而应该掌握发布舆论的主动权,做到及时、坦白公开信息,保证信息的透明度和准确度,并且明确学校的处理态度和政策,避免外面媒体对事件的歪曲报道,进而更加引起学生和外界的揣测。另外,传统媒体的影响力还是比较大的,高校适时利用传统媒体对网络舆论进行冲击,也是化解危机的方法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